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创伤脊髓损伤慢病管理期患者的功能独立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取2018年1—10月在四川省9所医院骨科、康复科接受治疗的161例创伤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脊髓独立评定量表(第三版)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61例创伤脊髓损伤慢病管理期患者的中文版脊髓独立评定量表(第三版)总分为(60.93±18.87)分,其中自我照顾、呼吸和括约肌管理及移动维度得分分别为(14.65±4.81)、(29.71±7.70)、(16.57±9.24)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损伤程度、病后职业状态、家庭结构是脊髓损伤慢病管理期患者功能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脊髓损伤慢病管理期患者功能独立现状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可根据其影响因素,积极鼓励患者进行职业康复,使其尽快回归到工作状态,以提高患者功能独立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脊髓损伤 功能独立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家庭为中心的任务导向性训练计划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功能独立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SCP患儿62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TOT组(31例)。对照组患儿按出院指导手册给予家庭康复训练,TOT组则采用家庭为中心的TOT计划进行干预,TOT计划包括训练计划制订和训练质量控制。2组患儿均按要求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1 h,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后采用儿科残疾评定量表(PEDI)、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FIM)和儿童生活质量量表(PedsQL)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移动能力、功能独立和生活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的移动能力、WeeFIM和PedsQ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OT组治疗6个月后的移动能力、WeeFIM和PedsQL评分分别为(76.13±6.68)分、(84.32±6.6)分和(72.55±5.9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P<0.05)。结论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TOT计划进行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功能独立和生活质量。

  • 标签: 任务导向性训练 痉挛型脑瘫 功能独立性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胸外科护士独立上岗过程中的工作体验,为组织管理、教育培训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9月—2021年7月,选取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3所医院胸外科27名护士进行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4个主题,分别为压力重重、角色适应、支持来源、对管理和培训的期望。压力重重主题包括对工作新阶段的焦虑和恐惧、沟通的压力和其他压力;角色适应主题包括理论及实践能力提升,被患者肯定、被同事信任,心智更成熟;支持来源主题包括团队的支持、家人的支持;对管理和培训的期望主题包括加强组织支持、灵活开展独立上岗前的教育培训。结论胸外科护士独立上岗前期普遍存在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角色适应后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团队和家人的支持起重要作用。未来应加强组织管理,多样化开展教育培训,构建胸外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以促进胸外科护士独立上岗顺利过渡。

  • 标签: 胸外科学 护士 独立上岗 心理体验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柴胡疏肝散治疗肿瘤相关抑郁(cancer related depression,CRD)肝郁脾虚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9月-2019年10月本院肿瘤科63例CRD患者,采用随机化方法产生随机编码按2∶1比例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给予柴胡疏肝散颗粒剂,对照组给予柴胡疏肝散模拟剂(2%原药+糊精)。2组均连续用药42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抑郁程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抑郁疗效总有效率为71.4%(30/42)、对照组为14.3%(3/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2,P<0.01);观察组治疗后HAMD-24评分[(18.67±3.55)分比(24.71±3.74)分,t=-2.1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1.4%(30/42)、对照组为14.3%(3/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0,P<0.01);观察组中医候评分[(55.33±17.59)分比(62.04±10.72)分,t=-2.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可有效改善CRD肝郁脾虚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疗效。

  • 标签: 柴胡疏肝散 郁证 肿瘤相关性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脏腑图点穴治疗小儿功能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1月-2021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0例FC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2∶1比例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4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脏腑图点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儿化食口服液治疗。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记录每日排便情况及自主排便应答情况,评价疗效;随访4周,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7、14 d,观察组中医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7.5%(70/80)、92.5%(74/80),对照组分别为62.5%(25/40)、80.0%(32/40),2组治疗后7、14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48、-2.78,P值均<0.01)。观察组中医候主症、次症评分及总分治疗后7 d(t值分别为2.90、2.77、3.93)、14 d(t值分别为4.24、5.95、6.27)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自主排便应答有效率为83.8%(67/80)、对照组为65.0%(26/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20)。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为9.5%(7/74)、对照组为18.8%(6/3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181)。结论脏腑图点穴治疗小儿FC具有疗效确切、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临床应用优势。

  • 标签: 便秘 脏腑图点穴法 食积化热证 小儿推拿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古代方剂中治疗阴虚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以阴虚为基础候疾病的辨治施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已上市经典名方数据库”,筛选治疗阴虚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统计用药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寻找核心组方。采用MATLAB进行中药关联规则分析药物配伍规律。采用Pajek64 5.13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找出核心中药。结果纳入阴虚处方467首,涉及中药302种,药物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甘为主,归经以肾经为主,核心中药包括熟地黄、麦冬、生地黄、当归等;常用药对包括山药-熟地黄、山萸肉-熟地黄、茯苓-熟地黄,高频药物可聚类为2类。结论揭示了古代治疗阴虚以滋阴降火为主,重视补养肾阴的同时亦注重补养肺、肝、脾阴,养阴时常配伍健脾和辛散退热类药物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阴虚提供参考。

  • 标签: 阴虚 方剂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核心药物 古今医案云平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膜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原发性膜肾病(IMN)脾肾气虚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62例IMN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以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膜肾方。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BUN、SCr、胱抑素C(Cys-C)、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收集24 h尿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对照组为74.19%(23/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38)。治疗后,观察组下肢浮肿、乏力纳差、面色无华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07、10.80、4.34、4.57,P值均<0.001);血清Cys-C水平[(0.51±0.05)mg/L比(0.55±0.06)mg/L,t=2.85]、24 h尿蛋白定量[(0.95±0.19)g比(1.38±0.23)g,t=13.32]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PLA2R[(17.53±1.84)Ru/ml比(19.62±2.05)Ru/ml,t=4.22]、EC[(2.74±0.26)μg/L比(3.05±0.37)μg/L,t=3.82]及补体C1q[(152.34±15.62)mg/L比(169.33±16.77)mg/L,t=4.1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4/31)、对照组为16.13%(5/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81)。结论膜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减少IMN脾肾气虚患者的蛋白尿,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尿蛋白及补体C1q、PLA2R、EC水平有关。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膜肾方 补体C1q 抗磷脂酶A2受体 E-钙黏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贺氏火针治疗功能消化不良脾胃虚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功能消化不良脾胃虚寒患者60例,在研究过程中自然形成2个队列,分别暴露在2种不同的干预措施中,其中对照组30例口服莫沙必利片,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火针点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随访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采用健康状况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76.7%(2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27、5.16、3.93、4.69、4.28,P值均<0.05),随访时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63、3.22、4.03、3.04,P值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t值分别为2.97、4.05、4.22、3.05,P值均<0.05),随访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27、4.23、3.85、3.15、3.25、6.15、3.85,P值均<0.05)。结论贺氏火针结合莫沙必利片可有效改善功能消化不良脾胃虚寒患者上腹痛及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与临床疗效。

  • 标签: 消化不良 火针疗法 贺氏火针 脾胃虚寒证
  • 简介:摘要尪痹最早由现代医家焦树德教授提出,是继“痹症”“历节”“鹤膝风”之后中医界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进一步具体化表达。从最早对本病有记载的《黄帝内经》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后尪痹仍然是医学界公认的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之一。各大医家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对本病的型不断完善,直到2018年在《类风湿关节炎病诊疗指南》才有了最为全面的8种型,其中5种实证分别是寒湿痹阻、风湿痹阻、湿热痹阻、瘀血阻络、痰瘀痹阻,3种虚分别是气阴两虚、气血两虚、肝肾不足。中医从宏观角度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收效斐然。西医从微观角度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促炎因子关系密切,其中多种促炎因子的表达随着中医型的不同有所差异。本文就尫痹发病过程中的中医型与促炎因子相关作一综述,探讨中医在治疗尫痹发展中对炎症因子的作用,以期对中医辨证论治和中西医联合用药上有指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尪痹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证型 促炎因子 综述
  • 简介:摘要发热一是指体温≥37.3 ℃,超出正常范围;二是虽体温<37.3 ℃,但自觉身热或发烫等不适表现。本文系统总结了应用中医药诊治发热的经验,临以高热和低热为凭,再结合主要伴随症状为辨证论治提供候依据,进而运用以经方为主的高效处方。

  • 标签: 发热 中医药 诊治经验 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治疗功能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气秘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肛肠医院120例FC气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六磨汤。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于静息状态下测定肛管静息压(resting anal pressure,RAP),用力收缩肛门测定肛管最大自主收缩压(anal maximalcontraction pressure,AMCP),保持放松状态并向直肠气囊内注入气体记录直肠感觉阈值(rectal sensation threshold,RST)及直肠最大耐受量(rectal maximum tolerance,RMT);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P物质、NO水平;记录不良事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3%(50/56)、对照组为64.4%(38/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02)。治疗后,观察组中医候评分低于对照组(t=-15.36,P<0.01);RAP[(48.31±4.15)mmHg比(53.64±5.46)mmHg,t=-5.88]、RST[(30.14±3.17)ml比(35.42±3.12)ml,t=-9.00]、RMT[(154.21±15.27)ml比(160.61±16.38)ml,t=-2.16]低于对照组(P<0.05),AMCP[(156.67±15.62)mmHg比(132.26±13.21)mmHg,t=9.07]高于对照组(P<0.01);P物质高于对照组(t=9.08,P<0.01),NO低于对照组(t=-6.58,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可有效缓解FC气秘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调节肠神经递质水平,疗效确切且安全较好。

  • 标签: 便秘 气秘 脑电生物反馈 六磨汤
  • 简介:摘要高峰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肺疾病重叠时,善于运用脏腑辨证理论,重视肺、脾、肾之虚损候的偏颇,着重增强患者机体自身免疫力以预防疾病急性加重,其提出在临床控制期宜培土生金,慢性持续期当肺肾同治,久病入络则兼以活血通络,并注意兼症同治。基于此思路治疗本病可改善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预后,解决患者大便异常和睡眠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 中医药疗法 高峰 名医经验 医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医鼻病序贯疗法治疗变应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肺虚感寒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1-7月广安门医院耳鼻喉科门诊AR肺虚感寒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中药口服组仅口服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味,序贯疗法组口服结合熏蒸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味。2组均连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采用Sheldon法进行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分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序贯疗法组25例、中药口服组28例进入疗效统计。序贯疗法组总有效率为88.0%(22/25)、中药口服组为89.3%(25/2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3,P=0.883)。序贯疗法组治疗后鼻塞、流涕、喷嚏评分及总分低于中药口服组(P<0.01),鼻黏膜EOS分级差值[(2.76±0.27)级比(1.52±0.36)级]高于中药口服组(P=0.01)。结论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可有效改善AR肺虚感寒患者鼻塞、流涕、喷嚏症状,减少鼻黏膜EOS分布,临床疗效与口服中药相近,且安全较好。

  • 标签: 鼻炎,变应性 序贯疗法 玉屏风散 苍耳子散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益气通脉汤治疗孤立冠状动脉肌桥心绞痛气虚血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4月-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64例孤立冠状动脉肌桥心绞痛气虚血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2人。对照组口服盐酸地尔硫卓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自拟益气通脉汤。2组均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观察治疗前后平板运动心电图试验情况,记录运动诱发心绞痛需要的时间及平板运动后引起心电图中ST段动态演变的时间;评价心绞痛疗效及中医候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84.4%(27/32)、对照组为53.1%(17/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5)。治疗后,治疗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69.24±14.21)分比(59.42±11.71)分,Z=-2.61]、心绞痛稳定状态[(82.25±21.24)分比(69.11±19.52)分,Z=-2.64]、心绞痛发作情况[(80.24±18.31)分比(69.11±15.54)分,Z=-2.63]、治疗满意程度[(86.16±19.23)分比(61.19±17.35)分,Z=-2.22]、疾病认知程度[(74.41±21.13)分比(60.43±19.42)分,Z=-2.4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动诱发心绞痛时间[(476.15±62.15)s比(399.38±78.42)s,Z=-2.08]、运动后ST段下移1 mm时间[(394.54±75.61)s比(309.64±81.62)s,Z=-2.40]较对照组延迟(P<0.05)。治疗组中医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8%(30/32)、对照组为65.6%(21/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6,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候积分[(25.15±6.15)分比(36.38±10.42)分,Z=-2.56]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气通脉汤可有效改善孤立冠状动脉肌桥心绞痛气虚血瘀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延迟运动诱发心绞痛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桥 心绞痛 气虚血瘀证 益气通脉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咳喘宁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康市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AECOPD患者104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咳喘宁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清炎因子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54%(45/52)]高于对照组[67.31%(35/52)](χ2=4.99,P < 0.05)。观察组啰音消失时间[(8.25±1.38)d]、咳嗽消失时间[(10.05±1.53)d]、住院时间[(12.65±2.28)d]均短于对照组[9.41±1.46)d、(12.19±1.61)d、(14.36±2.14)d](t=4.16、6.98、3.61,均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1.88±0.5)L]、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64.13±5.72)%pred]、FEV1/FVC值[(59.43±5.57)%]均高于对照组[(1.65±0.51)L、(60.22±5.60)%pred、(54.16±5.19)%](t=2.17、3.52、4.99,均P < 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9.18±0.89)kPa]、血氧饱和度(SpO2)[(96.26±2.1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8.74±0.76)kPa、(94.07±2.08)%](t=2.71、5.305,均P < 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7.32±0.27)kPa]水平低于对照组[(7.63±0.32)kPa](t=5.34,P < 0.05);观察组SAA[(43.84±6.15)mg/L]、IL-1β[(3.24±0.51)μg/L]、PCT[(1.55±0.37)ng/L]均低于对照组[(55.26±3.46)mg/L、(4.19±0.56)μg/L、(2.03±0.46)ng/L](t=9.23、9.04、5.86,均P < 0.05)。结论咳喘宁方辅助治疗AECOPD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缺氧状态,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临床疗效确切。该研究具备显著创新和科学,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中草药 白细胞介素类 呼吸功能 炎性反应 血气分析 住院时间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健脾补肾止泻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腹泻脾肾阳虚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6月-2021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62例糖尿病腹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健脾补肾止泻方。2组均连续治疗2周,随访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及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量表(BSFS)评分,采用健康状况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治疗前后排便次数、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随访期间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对照组为74.19%(23/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44,P=0.020)。治疗后,治疗组排便次数[(1.02±0.23)次/d比(2.35±0.45)次/d,t=14.65]低于对照组(P<0.01);BSFS评分、中医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87、12.96,P值均<0.001);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t=7.85,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随访期间,对照组复发4例(4/23),治疗组无复发患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28,P=0.039)。结论健脾补肾止泻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率,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糖尿病 腹泻 糖尿病并发症 健脾补肾止泻方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摘要董荣芬主任临床治疗痞满多分为水痞、气痞、食痞论治。水痞为“水渍胃中”导致饮停中焦,治疗重在健脾利水,常用茯苓甘草汤合五苓散加减;气痞为脾虚运化乏力导致腹部气胀,前期治疗重在理气,后期重在健脾,常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食痞为饮食不节导致食滞胃中,治疗重在消食导滞,常用保和丸合枳术丸加减。附验案进行分析。

  • 标签: 痞满 水痞 气痞 食痞 董荣芬 名医经验 医案
  • 简介:摘要圆运动理论是认识自然界运转规律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工具。“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为圆运动理论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圆运动过程。临床基于该理论治疗血栓外痔、顽固失眠、复发性鼻炎,取得较好疗效。诊疗过程中发现,临可运用圆运动理论阐释病机,治疗中既需重视脾胃中气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其他脏腑对圆运动复圆的影响;圆运动理论蕴藏着丰富的运气思维,参合运气学说可使中医辨证角度更加多元化,提高辨证准确;遣方用药时还需重视合方思想,灵活处方,适应病机。诊疗时应准确判断圆运动失衡之根结,并基于圆运动规律把握常用方剂与中药的作用角度,如此才可真正发挥理论优势,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

  • 标签: 中医学 圆运动理论 彭子益 血栓性外痔 顽固性失眠 复发性鼻炎 经验心得 医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阳和平喘方辅助治疗肾虚夹痰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5月-2021年7月海口市中医医院86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阳和平喘方。2组均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P、TNF-α、IL-6水平,采用全自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39/43)、对照组为72.09%(3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P<0.05)。治疗后,观察组咳嗽咳痰、喘息气短、纳呆食少、汗出肢冷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21、11.30、15.77、13.87、8.73,P值均<0.001),血清CRP、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43、18.21、20.90,P值均<0.001),FEV1/FVC[(62.58±5.23)比(58.47±11.61),t=2.12]、FEV1[(63.79±1.47)比(60.17±10.94),t=2.15]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阳和平喘方可有效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缓解临床临床症状,降低血清CRP、TNF-α、IL-6水平,提高疗效。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阳和平喘方 肾虚夹痰证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