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呼气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作为一种辅助通气模式,在单肺通气中可以有效预防肺不张,改善肺氧合,优化呼吸力学,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随着人们对PEEP的了解日益深入,PEEP在临床中的应用也更加普及,从最初的固定PEEP与小潮气量联合应用,到现在的肺复张之后进行PEEP个体化设置组成开放肺方法。文章从PEEP的作用机制、应用PEEP的优势及副作用、PEEP在单肺通气中的应用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着手,对PEEP在单肺通气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呼气末正压 单肺通气 肺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对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洪湖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11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比较两组产妇的负性情绪、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低,产妇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各维度评分及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后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能有效降低产妇的负性情绪状态,提升其自我护理能力,有利于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合理情绪疗法 产后负性情绪 自我护理能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目前公认的方案,其中呼气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的设定是肺保护性通气中的重要一环,PEEP滴定技术多样,但最佳PEEP的选择仍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气末正压滴定 肺保护性通气
  • 简介:摘要情绪失调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出现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共同潜在因素,并与一系列负面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结果有关。对ASD患者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能力进行客观测量并合理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ASD患者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ER技能差,较少使用各种适应性ER策略(如认知重评、接纳),更频繁地使用非适应性策略(如抑制、重复行为)。ASD核心症状与ER损伤及其与功能结局、精神病理学之间的关系复杂,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ASD患者ER神经机制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类型的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发展。近些年研究表明,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基于正念的ER障碍干预方法对于改善ASD的ER技能方面是可行和有效的。文章强调了ER障碍在ASD中的作用及将ER纳入ASD患者的常规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绪调节 心理健康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高水平与低水平呼气正压(PEEP)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BSCO、Embase、Medlin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比较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下不同水平呼气正压通气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7月15日。评价指标包括:术后肺部并发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3 324例患者。与低水平PEEP组比较,高水平PEEP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高水平PEEP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效果并不优于低水平PEEP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 标签: 正压呼吸 呼吸,人工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呼气屏气(EEO)试验联合肱动脉峰流速(Vpeak-BA)能否作为判断机械通气-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指标。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行机械通气的40例休克患者,对所有入组患者序贯进行EEO试验和补液试验。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EEO试验前后和补液试验前后的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VTI)、Vpeak-BA,计算EEO试验前后的Vpeak-BA变化(△VBA-EEO)和VTI变化(△VTI-EEO)。将补液试验后VTI增加值≥ 15%的患者纳入有反应组(23例),否则纳入无反应组(17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VBA-EEO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结果EEO试验前,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患者Vpeak-BA [(48 ± 4)cm/s vs. (55 ± 5)cm/s]及VTI [(19.1 ± 4.7)cm vs.(23.0 ± 4.8)c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5.715、3.010,P均< 0.05);有反应组患者EEO试验后Vpeak-BA [(56 ± 6)cm/s vs.(48 ± 4)cm/s]和VTI [(22.8 ± 5.2)cm vs.(19.1 ± 4.7)cm]均较EEO试验前显著升高(t = 5.324、2.495,P均< 0.05)。补液试验前,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患者Vpeak-BA [(48 ± 4)cm/s vs.(54 ± 5)cm/s]及VTI [(19.0 ± 4.7)cm vs.(23.0 ± 4.4)c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5.222、3.155,P均< 0.05);有反应组患者补液试验后Vpeak-BA [(58 ± 6)cm/s vs.(48 ± 4)cm/s]、VTI [(23.5 ± 5.0)cm vs.(19.0 ± 4.7)cm]均较补液试验前显著升高(t = 6.800、3.133,P均< 0.05)。△VBA-EEO预测容量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95%置信区间(CI)(0.718,0.941),P < 0.001;△VTI-EEO的AUC为0.887,95%CI(0.772,1.003),P < 0.001。以△VBA-EEO ≥ 12.5%为界值点,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6%和70.6%;以△VTI-EEO ≥ 9.9%为界值点,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0%和88.2%。结论△VBA-EEO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机械通气-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指导液体复苏治疗。

  • 标签: 休克 呼气末屏气试验 容量反应性 肱动脉峰流速
  • 简介:摘要突发性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危害听力较为常见的耳科急症,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近年研究发现突发性聋患者发病与精神压力、负性生活事件、生气、郁怒等不良情志密切相关。现就情绪障碍与突发性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可能机制做一综述,为突发性聋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听觉丧失,突发性 情绪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女性护理人员负性情绪及压力情况。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103名儿科女性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选取35名该院非儿科系统的女性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应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评价,应用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观察压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更高,领悟社会支持评分更低(均P<0.05)。观察组中三者的评分与学历、科室及婚姻情况密切相关(均P<0.05)。观察组压力源由高到低依次为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两组在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问题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焦虑及抑郁评分具有正相关性(P<0.05),焦虑及领悟社会支持评分具有负相关性(P<0.05),焦虑与压力源中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问题评分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儿科女性护理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负性情绪,同时有明显的压力源,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可能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儿科 女性护理人员 焦虑 抑郁 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二胎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并对其危险因素予以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二胎产妇400例,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产妇产后负性情绪进行调查,并根据结果分为研究组(有负性情绪产妇)与对照组(无负性情绪产妇),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产科特征情况以及社会支持状况,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00例二胎产妇中,负性情绪76例,发生率19.00%,职业、妊娠合并症、分娩陪伴、孕期增重、产前焦虑、产前抑郁、家庭月收入均可能是二胎产妇产后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均P<0.05)。研究组新生儿性别不满意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早接触早吸吮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产妇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职业、有妊娠合并症、无分娩陪伴、孕期增重、产前焦虑、产前抑郁、新生儿性别不满意均是二胎产妇产后负性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接触早吸吮、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是二胎产妇产后负性情绪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二胎产妇产后负性情绪的发生风险较高,且无职业、有妊娠合并症、无分娩陪伴、孕期增重、产前焦虑、产前抑郁、新生儿性别不满意均会增加其产后负性情绪发生风险,早接触早吸吮、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可有效降低其产后负性情绪发生风险,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 标签: 产妇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护士情绪智力与职业获益感现状,并探究情绪智力对其职业获益感的影响。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情绪智力量表、护士职业获益感量表对广东省珠海市与广州市3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73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情绪智力总分为(3.73±0.58)分,职业获益感总分为(4.07±0.53)分。护士情绪智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其职业获益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475~0.675,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他人情绪评估(P<0.01)、自我情绪管理(P<0.01)可独立解释职业获益感39.7%的变异量。结论护士情绪智力与职业获益感现状较乐观。情绪智力对其职业获益感存在正向影响作用,护理管理者可通过加强对护士情绪智力的培养来提高其职业获益感。

  • 标签: 护士 情绪智力 职业获益感 积极心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稽留流产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苏州市相城区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稽留流产患者95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妊娠者95名为对照组,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分析稽留流产患者情绪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SAS评分[(62.58±8.02)分]、SDS评分[(57.43±5.36)分]、PSQI评分[(9.81±1.58)分]均高于对照组[(34.27±6.97)分、(33.81±5.18)分、(6.94±1.01)分,P均<0.05]。年龄、文化程度、流产史、婚龄、家庭月收入是稽留流产患者情绪改变的影响因素。结论稽留流产患者多有焦虑、抑郁情绪,且睡眠质量降低,可能与年龄、文化程度、流产史、婚龄、家庭月收入等因素有关。

  • 标签: 流产,稽留 焦虑 抑郁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颅脑损伤患者常伴发情绪失调,而情绪失调可引起多种精神障碍,并且在损伤康复后其精神障碍也会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者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质量。因此脑损伤后情绪失调发生机制的研究,对情绪失调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功能磁共振为情绪调节这一心理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直观和准确的研究方法,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颅脑损伤后情绪失调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回顾近十年来有关颅脑损伤后情绪失调的功能磁共振研究发现,多数静息态核磁共振研究认为颅脑损伤后情绪失调的发生机制是与静息默认网络、执行网络、突显网络等网络间相互作用失衡有关,而任务态核磁共振研究则发现,杏仁核、背外侧前额叶和前扣带回、右侧额下回分别在注意力分配、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等情绪调节策略中起重要作用,这些脑区的损伤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调节障碍。文章将从静息态和任务态功能磁共振的角度,系统综述颅脑损伤后情绪失调的神经机制和研究进展,归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情绪失调 功能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旁流式呼气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在消化内镜麻醉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内镜诊疗科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行消化内镜麻醉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鼻导管吸氧+PETCO2监测,n=100)和对照组(仅鼻导管吸氧,n=100)。置镜前2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1~3 mg,丙泊酚1.5~3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托下颌无反应时,开始置镜,置镜成功后予丙泊酚3~5 mg/kg-1·h-1持续泵注输入直至检查结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ASA分级、麻醉诱导时间、内镜检查时间均无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面罩加压给氧率、恶心呕吐率、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呼吸暂停发现次数、托下颌率、挤压胸廓辅助呼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导管旁流式PETCO2监测有利于及时观察肺通气状态,指导临床干预,降低并发症,缩短苏醒时间,提高消化内镜麻醉质量。

  • 标签: 消化内镜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低氧血症 呼吸暂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2导联心电图中T波峰间期(Tp-Te)及QT间期离散程度(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及5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比两组Tp-Te、QTd差异,分析冠心病组Tp-Te、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Tp-Te及QTd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Tp-Te、QTd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显著的正向直线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的诊断中,Tp-Te及QTd均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且经分析,Tp-Te及QTd对冠心病均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P<0.05)。结论Tp-Te及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且对于冠心病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冠心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情绪耗竭在职业紧张与恢复体验的中介效应,为临床护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6—8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临床注册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的情绪耗竭分量表、恢复体验问卷(REQ)进行调查,分析临床护士工作紧张、情绪耗竭与恢复体验的相关性。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有效问卷538份,有效回收率为96.1%。结果538名临床护士OSI-R总分为(350.60±68.80)分,MBI-GS的情绪耗竭分量表总分为(22.65±7.05)分,REQ总分为(51.16±12.20)分。临床护士REQ总分及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个体应付资源维度得分与情绪耗竭分量表总分均有相关性(P<0.05)。职业紧张、情绪耗竭和恢复体验的关系模型显示,临床护士职业紧张对恢复体验的影响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论护士职业紧张、情绪耗竭与恢复体验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情绪耗竭在职业紧张和恢复体验之间起中介作用。护理管理者应为临床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临床护士职业紧张,降低情绪耗竭水平来提升护士恢复体验。

  • 标签: 护士 职业紧张 情绪耗竭 恢复体验 中介效应
  • 简介:摘要情绪管理是一种在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后,理解和运用自己的情绪,以某种方法进行情绪调控,最后表现出适合当情绪的过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减轻护理学生学业压力,同时缓解其进入临床角色的不适应心理,降低离职率。本文通过对情绪管理的概念、理论、工具及护理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护理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情绪 管理 学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国内针对痴呆患者家属照顾者开展的干预性研究对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为形成最佳干预方案提供证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针对国内痴呆患者家属照顾者抑郁情绪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3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提取文献资料,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主要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17篇文献纳入描述性分析,对其中的14篇进行Meta分析,纳入研究对象99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国内针对痴呆家属照顾者开展的干预对其抑郁情绪有改善作用(SMD=-0.75,95%CI-0.88~-0.62,P<0.01);心理治疗干预(SMD=-0.59,95%CI-0.78~-0.40,P<0.01)、心理教育干预(SMD=-0.84,95%CI-1.02~-0.67,P<0.01)与对照组相比,均对照顾者抑郁情绪有改善作用;短期干预(SMD=-0.54,95%CI-0.82~-0.26,P<0.01)、中期干预(SMD=-0.68,95%CI-0.83~-0.52,P<0.01)和长期干预(SMD=-0.80,95%CI-1.08~-0.53,P<0.01)与对照组相比,均对照顾者抑郁情绪有改善作用。结论国内针对痴呆患者家属照顾者开展的干预对其抑郁情绪有改善作用,但针对这一群体抑郁情绪的最佳干预方案尚需高质量研究的证据。

  • 标签: 痴呆 照顾者 抑郁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调研大学生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所使用的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特征。方法以472名"00后"大学生及343名非"00后"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面对消极事件时,"00后"大学生比非"00后"大学生更多采用积极重新关注、换角度思考、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的策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策略的运用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多使用责难他人、灾难化的策略,女生比男生更多使用积极重评策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情绪调节认知策略的使用上,"00后"大学生与非"00后"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依据其年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 标签: 情绪调节 认知策略 大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监测呼吸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波形曲线与数值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9月于浙江新安国际医院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且术后进入麻醉复苏观察室的14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1例,对照组全身麻醉复苏期间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B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连续监测PETCO2波形曲线及数值的变化,记录两组麻醉复苏期间异常事件发生率、检出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复苏室驻留时间,分析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全身麻醉复苏时RR、BP、SpO2、PaO2均处于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ETCO2亦处于正常范围。观察组全身麻醉复苏期间异常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2.68%(9/71)比7.04%(5/71)],异常事件检出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复苏室驻留时间短于对照组[(1.61 ± 0.52)min比(2.11 ± 0.69)min、(35.98 ± 10.66)min比(46.75 ± 15.03)min、(62.52 ± 19.63)min比(76.97 ± 15.4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ETCO2与SpO2呈负相关(r=- 0.335,P=0.004),与PaCO2呈正相关(r=0.751,P<0.001)。结论全身麻醉患者复苏期间监测PETCO2可提高异常事件检出率与检出及时性,促进麻醉恢复,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全身麻醉 复苏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积极与消极情绪状态对条件化恐惧反应及恐惧相关线索记忆的影响。方法招募48名在读本科生作为本研究被试。第1天(Day1),在无情绪诱导的情况下,以强噪音作为无条件刺激,以动物或果蔬图片作为条件化刺激,对48名被试进行条件化恐惧习得训练;第2天(Day2),所有被试按男女比例匹配的原则分为三组:中性组(n=16)、积极组(n=16)、消极组(n=16)。先利用中性、积极与消极情绪视频诱导三组被试分别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再进行与第1天相同的条件化恐惧习得训练。第3天(Day3),随机呈现动物或果蔬图片,考察被试对条件化恐惧线索的皮肤电反应及再认率。结果积极组被试对条件化恐惧线索的皮肤电反应在情绪诱发后[(0.091±0.026)μs]低于情绪诱发前水平[(0.148±0.027)μ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情绪诱发后(0.49±0.03),被试对条件化恐惧线索的再认正确率低于中性组(0.61±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被试对恐惧线索的再认反应时高于积极主组和中性组[中性组、积极组与消极组在Day 2的再认反应时分别为(914.17±43.66)ms,(953.72±37.76)ms,(1 483.49±157.64)ms,P<0.01]。结论积极情绪状态不但显著降低了对恐惧线索的皮肤电反应,还降低了对恐惧线索的再认水平;而消极情绪状态只增加了再认时的记忆提取时间,对恐惧相关线索的生理唤醒反应与再认率无明显作用。

  • 标签: 条件化恐惧 情绪状态 皮肤电反应 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