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近日,不经意间浏览到几则关于“财富”与“幸福”的网络新闻。其一,河南安阳县李五只、崔艳云夫妇每天躺在贩毒所获的8000万巨款上,夜不能寐。凭借20们的高额暴利,李氏夫妇贩毒不到2年就拥有过亿元匿名存款,并购买黄金、基金、股票等投资洗黑。

  • 标签: 开方 欲望 网络新闻 安阳县 贩毒
  • 简介:<正>对犯罪本质的描述和对犯罪认定过程的概括,都是在揭示和生产一种"真理"。与犯罪成立有关的理论是刑法哲学从"主体"过渡到"惩罚合理性"的关键环节,讨论犯罪认定机制,我们才能解释犯罪本质、实存和惩罚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对作为形而上学的刑法哲学的"统一本质"也才能看得更为清楚。按照我所主张的行为无价值论,犯罪的本质不是法益侵害,而是对规范有效性的否认。刑法的直接目的也不是要保护法益,而是保障规范的同一性和不受侵犯性,从而确立公众的规范信赖感。以此为前提,刑法对法益的全面保护才有可能实

  • 标签: the NATURE of CRIME the THEORY
  • 简介:民事诉讼目的研究能够为立法和解释提供一定的指引方向,一直以来都是民事诉讼法学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在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日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说体系。本文采取了历史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德国和日本民事诉讼目的研究的发展脉络,结合我国当下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得出了一些启示。

  • 标签: 权利保护 法律秩序 纠纷解决 权利保障 程序保障
  • 简介:我国刑法中的诽谤罪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最大的不同在于规定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笔者从刑法教义学的角度出发,采取德日三阶层理论分析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这一规定蕴含的意义:第一,在保护的法益上,我国刑法只保护外部的、真实的、应得的名誉;第二,构成要件层次,事实与意见的区分,意见纵使尖酸刻薄也不在诽谤罪的规范范围,客观上要求行为人陈述的事实不实、虚伪,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对此有故意;第三,在违法性阶层,'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规定排除合理利益利用条款的适用,更加明确;第四,在证明责任上,和我国侵权法上举证责任倒置不同,诽谤罪的自诉人或者公诉人必须证明被告人陈述的事实不实、虚伪,而且行为人具有故意,按照一般刑事证明的要求,自诉人或者公诉人的证明标准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 标签: 诽谤罪 名誉 捏造事实 证明责任
  • 简介:本文从比较法“法系”的角度,论述普通海法法系以及日本海法支系,并运用“历史思考”和“体系思考”的方法揭示日本海法的形成和体系以及生长规律.

  • 标签: 海法 日本海法
  • 简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有开放的空间,但需要立法者、司法者和执行者在刑法基本原则的制约之下展开其具体内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首先作为刑事立法政策指导刑事立法,而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和刑事执行政策应当放在整体的刑事社会政策中考察,在有关犯罪人人权保障和被害人被害补偿的刑事社会政策中进一步展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标签: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刑事立法政策 刑事社会政策
  • 简介:行为人由于对象认识错误,在无罪过心理支配下客观上实施了盗窃行为;在盗窃行为的持续状态中,明知是他人并未放弃所有的财物,而非法占为己有拒不退还或上交;按照刑法抽象事实错误理论,应认定为侵占罪。

  • 标签: 侵占罪 盗窃罪 抽象事实错误
  • 简介:英美法系刑事理论中的刑事责任是一个辩护事由,即免责事由。那么,如果对一个犯罪人判刑,使其接受惩罚,对于犯罪人的归责与可谴责性的判断就是一个关键的前提。在英美刑法中,关于刑事归责的理论较多,主要分为主观论和客观论,其中主观论分为选择理论和性格理论,而且在英美法系国家,这些理论的争论一直在进行。本文就对这些理论进行介绍,并且对其加以述评。

  • 标签: 英美刑法 刑事归责 刑事责任
  • 简介:在办案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整体分离痕迹,如被拉断电线中的一束细铜丝,其分离端特征是以细铜丝的长短差别来反映的。由于每根细铜丝的位置不能确定,因此无法用常规的检验方法进行比对检验。笔者经反复试验,认为可将其分离端的细铜丝展开,再进行接合比对,取得了满意的结果。1检验方法(1)观察拉断电线中一束细铜丝的一般特征,确定其种类是否相同。可根据其颜色、股数、粗细等进行判断。

  • 标签: 整体分离痕迹 办案实践 展开法 比对检验 检验方法 现场勘查
  • 简介:2011年12月13日上午9时,辽宁省人民检察院会议室,鞍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开升开始向省院进行述职述廉报告:“2011年,在省院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和市院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体干警,依法全而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各项检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

  • 标签: 述职述廉 检察长 对症下药 领导班子团结 人民检察院 开方
  • 简介:现代买卖法摒弃传统的瑕疵解除制度,转而采取一般的解除权制度,并且摒弃传统的应当归责要件。在规制模式上,不实行根本违约(根本不履行),而实行指定期间制度;因为前者为实质性的制度,尚需要进一步的具体化,而后者则为过程性制度,不存在具体化的问题。在期间模式之下,需要设置一些不需要指定期间的例外情形,如债务人断然行使给付拒绝权的情形。在解除之后的清算了结方面,债务人原则上应当返还所受领的给付;在不能够返还的场合,债务人应当予以价值补偿。

  • 标签: 解除 指定期间 根本违约 价值补偿
  • 简介:目次一、超越"规范与事实"的二元对立二、悖论与法律系统自创生三、法律系统的意义再生产四、悖论的隐藏和展开余论现代社会的法律系统是一个自我指涉的悖论系统。法律本身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一旦我们这样提问,我们就卷入了自我指涉的循环。为了使法律沟通持续下去,我们就必须隐藏这个由于自我指涉而产生的悖论,为此也会发明很多隐藏悖论的方法。比如,在法律论证中寻找"理由",借助"社会科学"解决法律分歧,在具体条文不能解决个案争议时诉诸"原则",等等。法律系统为

  • 标签: 法律自创生 悖论 自我指涉 卢曼 托依布纳
  • 简介:期待可能性理论也称期待性的不存在,源于"法律不强人所难"的法谚,并具有丰富的学说历史及深刻的判例经验,在大陆法系刑法犯罪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期待可能性理论与规范责任论是一种表里关系,其实质是规范责任的外化。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趣旨在于建立行为与刑罚之间直接、理性的联系,因此,需要考察其学说史,厘清其理论渊源、明确其法律归属、界定其机能定位、明晰其判断标准,并在此基础之上,反思与完善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相关内容,以实现法律正义,推进和谐法治进程。

  • 标签: 期待可能性 法律归属 机能定位 判断标准 犯罪论体系
  • 简介:<正>引言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一书开头说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尽管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引用狄更斯的名言,宣称这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刑法却始终保持着理性,克制着内心深处的暴

  • 标签: 刑事政策 西方法治国家 风险社会理论 社会政策 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体系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刑罚化与非刑罚化乃是刑法变革的常态。为了控制交通风险和增强公民的规范意识,《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在刑法第133条后增加1条,作为第133条之一,即"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从而实现了危险驾驶行为的犯罪化。学界对此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集中体现有三:(1)对危险驾驶罪的规范理解与适用进行解释学分析,包括其与《刑法》其他条文(如第13条、第114条)之间的关

  • 标签: 危险驾驶 犯罪化 情节恶劣 非刑罚化 定罪处罚 法定刑
  • 简介:日本在二战前继受了德国式法治国家观,法治主义这一日本式的概念也确立起来。围绕明治宪法下立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范围和程度也曾展开一定程度的论争。二战后,对于日本国宪法究竟有没有采纳英美型法治、英美型法治与二战前的法治主义之间是什么关系展开了论争,其代表者就是“过·柳濑论争”。此后就两者的共性达成广泛共识,实质性法治主义也得以形成。在当代行政改革、司法改革时期,又出现了以“佐藤·高桥论争”为代表的大论争,其实质是在法合乎正义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法治、如何把握日本国家权力构造的应有状态,其间的分歧仍难以消弭。

  • 标签: 法治国家 法治主义 法的支配 日本国宪法
  • 简介:<正>一、引语二、制度与现行理论三、我国第三人制度及理论与国外参加制度的关联四、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实践与问题点五、美国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引入制度六、第三人类型与第三人制度的重构七、被告型第三人制度一、引语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制度中具有特定含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律和法理概念,作为一种制度也具有

  • 标签: 三人 本诉 第三人诉讼 诉讼请求 案外人 诉讼标的
  • 简介:行政诉讼类型法定化后,日本长期奉行抗告诉讼中心主义,当事人诉讼地位不彰。随着现代行政争议类型的多样化,以灵活解释“处分性”、扩张抗告诉讼对象范围救济国民权利的“处分性扩大论”牺牲了学理的自洽,造成了理论与制度实践之间关系的紧张。“当事人诉讼活用论”主张纯化行政处分概念,通过重新划定抗告诉讼与当事人诉讼的适用范围应对现代行政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并倡导在日本恢复实体公法观念。该理论既实现了充分保障国民权利的宪法要求,又兼顾了理论与制度实践的关联,因而获得了立法肯定。考察该理论的提出背景、学界争议以及立法肯定过程,对提升我国行政行为法研究水平、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诉讼类型法定化 当事人诉讼活用论 抗告诉讼中心主义 处分性扩大论
  • 简介:场景实然状态下不法原因给付的裁判案例:王某已婚,与未婚的李某签订同居协议,约定李某与其同居3年,支付李某100万元购买房屋,如李某违约,自愿退回100万元。李某在第三年期间不愿再和王某同居,王某以李某违约为由提起诉讼,请求李某返还100万元。

  • 标签: 不法原因给付 规则体系 供给 实然状态 提起诉讼 同居
  • 简介:6月21日,北碚区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有关镇街群众代表等50余人走进北碚区检察院,开展“走进检察——惩治和预防渎职犯罪”为主题的第二次“检察开放日”活动。

  • 标签: 北碚区 开放 检察院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渎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