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60 个结果
  • 简介:身份”在刑法中的体现,实体层面是公平、正义这一法的价值目标的重要载体;实际操作层面影响具体案件的定罪量刑。因而古今中外,“身份”问题的探讨一直未曾休止,不断出现阶段性研究成果。作为刑法学领域不容忽视的热点、难点问题,学界对此著书颇多,研究较为深入。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分析、厘清刑法中的“身份概念,以期对刑法具体操作有所助益。

  • 标签: 刑法 身份概念 厘清
  • 简介:我国刑法理论采取广义的身份概念。在德日刑法学之中,出现了联系特别义务来限定身份内涵的狭义的身份概念。广狭义身份概念的对立是刑法学日益实质化的一个缩影。经探讨可知,以特别义务限定身份的狭义的身份概念不应当被采纳,联系法益与期待可能性、预防必要性,即违法与可罚的责任来实质性地看待身份的理论路径是合理的。身份的本质或者是法益侵害的事实前提,或者是与期待可能性、预防必要性有关的事实前提。这一本质观,能够清晰界定身份概念身份犯的范围,以及解决身份犯的共犯问题。

  • 标签: 广义 狭义 身份的本质 违法 可罚的责任
  • 简介:<正>英国资产阶级法律史学家梅因曾说,"所有社会的进化过程,从来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身份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依据是身份,在契约社会中权利和义务则主要通过契约来设定。现代社会正处于契约社会的进化过程之中,尽管自由、平等已成为各国社会的主导观念,反特权、反歧视、强调公平成为国家立法的基本原则,但身份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将长期存在。

  • 标签: 身份犯 危害行为 犯罪主体 梅因 身份问题 社会危害性
  • 简介:身份法是规范身份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是指婚姻法、收养法或亲属法,而不应包括继承法。自愿、平等和人格独立、保护弱者和儿童最大利益优先,是身份法立法的主要原则。自由原则包括选择共同生活方式或者家庭模式的自由、身份行为的自由。身份法以平等和人格独立为基础,应以维护当事人的平等地位和人格独立为目标。身份法制度设计上应有利于对老年人的扶养,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在涉及儿童利益的事项上应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在各种不同利益冲突时应优先保护儿童最大利益。

  • 标签: 身份法 身份关系 自由原则
  • 简介:她生于1966年3月,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工作之后,仕途也一帆风顺。年纪轻轻便官至处级,还被委派到鹿山学院任一把手,在师生中,她的口碑也不错。如果沿着这条正确的大道走下去,前景应该是相当光明的。可惜的是,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扩张,她没有把握住自己,在金钱的诱惑下,她迷失了方向,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 标签: 身份认定 院长 受贿 学习成绩 一把手 权力
  • 简介:“受贿罪共犯否定说”认为无身份者不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全然否定论”主张不仅无身份者不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而且其不可能构成所有纯正身份犯的共犯。两种否定论都有其各自的缺欠和弊端。立足于纯正身份犯的内在规定性以及共犯的处罚根据理论,无身份者可以构成纯正身份犯的共犯(教唆犯和帮助犯)。

  • 标签: 无身份者 纯正身份犯 共犯
  • 简介: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的身份和地位之所以低下,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长期实行抑商政策的结果。本文认为,决定古代商人身份和地位的因素,虽然不是单一的,它可以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法律因素和宗教因素等,但其中的经济因素则是最为关键的。考察中西社会不同的发展史,经济力量在左右商人的命运中已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它的决定性作用。

  • 标签: 身份与地位 商人身份 中国古代 商品经济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 简介: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冯大刚,将受贿所得的166万元全部交给情人炒股洗钱,利用赃款炒股净赚百万。冯大刚东窗事发后,情人在逃亡之旅中成功地漂白了身份。在冯大刚锒铛入狱后不久,其情人因涉嫌洗钱罪和伪造身份证罪,2011年12月上旬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33.2万元。

  • 标签: 情人 漂白 贪官 原副主任 有期徒刑 洗钱罪
  • 简介:身份犯之共犯的成立要求行为人对身份有认识;身份犯之共犯中可能因行为人对身份的认识错误而发生法律错误和事实错误;这种特殊的共犯认识错误相对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共犯与身份以及共犯错误等基本刑法原理,对其进行妥当处理。

  • 标签: 身份犯 身份 共同犯罪 认识错误
  • 简介:我国《公证法》明确规定对当事人的身份审查是公证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但对于公证机构应当如何履行身份审查职责、履行到什么程度算是尽到了身份审查的义务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实务中已出现不少因公证对当事人身份确认有误引发的公证书复查和诉讼。对于公证身份审查责任的履行界定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对公证当事人实体权益的保护,也关系到对公证机构审查过错的认定标准问题。

  • 标签: 公证机构 审查责任 《公证法》 当事人 身份确认 标准问题
  • 简介:<正>1.2013年7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25号公布2.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规范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活动,保障电话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促进电信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活动,适用本规定。

  • 标签: 信息登记 电信业务经营 信息保护 信息安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保密管理制度
  • 简介:身份信息犯罪(crimerelatedtopersonalstatusinformation),是近些年在国际刑法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型概念性法律术语。由于这种性质的犯罪涉及面甚广,触及到的罪种呈多样性,故而,愈来愈引起国际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相应的立法对此进行惩治和防范。对于身份信息犯罪,虽然目前在我国刑法中尚未创立这样一个法律名词,

  • 标签: 信息犯罪 犯罪问题 法律术语 国际刑法 国际社会 概念性
  • 简介: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此次修法,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息安全、依法验证等规范,保护公民权利的色彩更加鲜明。但遗憾的是,该法名称仍然沿用了居民身份证法,而不是更具现代法律精神的公民身份证法。

  • 标签: 居民身份证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法名 立法 现代法律精神 公民权利
  • 简介:自从梅因提出"从身份到契约"这个"公式"以来,它已经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巨大声望,《古代法》本身也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的一部经典。然而20世纪以来,围绕这一论断也产生了诸多疑问和争议,对其发出的全面否定和讨伐之声也所在多有。本文通过对梅因这个"公式"般的经典论断进行一种社会史的解析,试图澄清这一论断在梅因语境中以"个体人"、"人格"的产生和发展为灵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疑问和批评作出尝试性的回应,认为即使在20世纪,梅因的论断也并没有全然过时。

  • 标签: 历史学家 身份 契约 “个体人” “人格”
  • 简介:人格权的确立迄今为止不过一个世纪,与此相反,身份权的历史则十分悠久。自罗马法以来民法人身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一方面是身份权的日益萎缩,另一方面是人格权的日益扩张。这种认识很有启发性,但尚失之全面。身份权的限缩还应表现在下列的变化:1.身份权从权力服从型向平等型转变。身份权并不历来就是民法亲属篇中的权利。《罗马法教科书》有这样的论述:"家父"和"家子"都不是亲属关系的术语,在这种表述中,

  • 标签: 身份权 人格权 罗马法 市民法 市民社会 私法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刑法第382条是有关贪污罪的规定,其中第3款规定:"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其中的"前两款所列人员",也就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一款的规定是有关共犯与身份的规定,也就是一般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一般人成立贪污罪共犯的刑法规范。贪污罪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身份犯。所谓身份犯,在学理上是指在构成要件上,以行为人具有一定身份为必要之犯罪。所谓真正的身份犯,系指其身份构成犯罪之

  • 标签: 身份犯 司法适用 国家工作人员 法律拟制 处罚依据 共犯论
  • 简介:在大陆法系民法典中耳熟能详的诚信条款一直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关于诚信的一般条款只是掩盖了法官续造法律的真相,它只是在三权分立的前提下,维持立法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的表象.因此在未来的欧洲民法典中关于诚信的一般条款是不必要的,这反而对法官进行法律续造的裁判证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标签: 诚信 法律续造 民法典
  • 简介:人格权与身份权构成人身权体系已成为我国民法的定论.人格权与人格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由人格直接派生,是民事主体固有的,以人格要素为客体,以维护人格独立为唯一使命的人身权.现代民法上的身份权的内涵也与传统身份权的内涵有着极大的差别,它不再是以支配他人人身为客体的权利,而是民事主体基于特定的身份,以身份利益为支配客体的权利.人格权与身份权在实际运用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标签: 人身权 人格权 身份权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