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药家鑫案不仅隐含了法治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在理念上的矛盾和冲突,该案背后可能的司法不公更隐含了统治合法性问题。刑事法学家不仅需要一种法律社会学的眼光和整体制度观来讨论嵌在定罪、量刑和刑罚执行这一整体性制度安排中的废死、限死和死缓问题,更需要理性思考药家鑫案中折射出来的中国转型变迁时代隐含的制度'危机'和共识'断裂',并努力在制度和话语的层面上弥合'断裂'并消解'危机'。

  • 标签: 整体性制度 共识断裂 制度危机
  • 简介: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里尤其显得珍贵。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对土地的需求量突飞猛进,因征收土地而引发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虽然,《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出台有效地解决了城市房屋搬迁补偿问题,但是该条例对于矛盾更加突出的集体土地征收则显得无能为力。域外征收补偿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展开论证。征收与补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征收合法且已是事实的前提下,补偿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根源,也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有效的解决方式莫过于完善的法制、健全的机制以及认真对待权利,而其根本则是构建严密的补偿逻辑。

  • 标签: 集体土地征收 补偿 征收理则 补偿逻辑
  • 简介:也许是偶然巧合吧,2011年4月。乡里为方便江苏省如东县原县委常委、副县长徐守宏回乡祭祖而专修了一条“断头”上坟路,路修好不久,徐守宏还未来得及享用,便落马了。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譬如,有说徐守宏晦气倒霉的.是“断头路”断了他的前程,上坟路成了不归路.

  • 标签: 如东县 江苏省 副县长
  • 简介:<正>最近几年,刑法学界关于四要件理论和三阶层理论的利弊优劣、何去何从的争论如火如荼。陈兴良教授以犯罪论体系的"祛魅"为己任,力倡犯罪论体系的去苏俄化;一些学者对此严加批判,甚至很煽情地宣称这是在对中国刑法学做"变性手术";大部分学者对此抱着怀疑、犹豫的态度,认为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四要件理论应该是完善而不是抛弃。犯罪论体系是刑法学理论的核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作为认定犯罪的标准,具有

  • 标签: 期待可能性 犯罪构成 违法性 犯罪论体系 社会危害性 客观判断
  • 简介:尽管之前介绍了我访学所在的伊利诺伊州也有州长腐败现象,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公认的腐败程度较低的国家之一,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建立了一套有效防治腐败的法规制度和管理方法体系。

  • 标签: 防治腐败 利益冲突 伊利诺伊州 腐败现象 腐败程度 美国
  • 简介:国务院日前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传递出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的重要信息,其一便是:今年将要“研究推进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 标签: 公开 领导干部监督 官员 廉政工作 国务院
  • 简介:学界对于"契约到身份"命题的讨论莫衷一是,如果"身份"指的是强势与弱势的身份之别,则在现代社会中,"契约到身份"的命题是成立的。现实社会中"契约到身份"的运动反映到私法领域,则意味着私法的自我矫正进程。在法规范层次上以格式合同为例的分析反映了私法依据身份矛盾因素,运用设权的法律技术使私法主体的法律地位相对平等,进而实现实质性的私法自治。在法哲学层次上的分析则表明了,私法的自我矫正是私法在面临形式理性的危机时运用反思理性对社会系统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同时,这两个层次的分析亦表明,囿于私法的主旨,私法中"契约到身份"的自我矫正对现实社会的身份矛盾无法做出最充分的回应。因此,与私法有着不同主旨和调整模式,并以身份矛盾因素为规范重心、以反思理性为主导的社会法便超越了私法的自我矫正,对社会现实做出更充分的回应。以此观照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则可以铺设出法治发展的双重轨道:通往成熟的契约社会的"身份到契约"之轨与通往正义社会的"契约到身份"之轨,而后者又有两条分轨道,一为私法的自我矫正,二为社会法的开拓完善。

  • 标签: 从契约到身份 自我矫正 反思理性 格式合同
  • 简介: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权利法案》。但是《权利法案》的10条修正案在颁布之初只对联邦政府有约束力,并不适用于各州。1868年美国国会批准《宪法》第14条修正案,即所谓的"正当法律程序",引来《权利法案》与"正当法律程序"的关系之争。本文通过一系列案例,说明了《权利法案》在从联邦到州司法适用的曲折过程。

  • 标签: 《权利法案》 正当法律程序 基本公正原则 选择性合并原则
  • 简介:<正>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未被消除。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严重打击了尚处起步阶段的中国QDⅡ。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块试金石,QDⅡ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然而目前我国有关QDⅡ法律文件中可以发现,其立法缺陷及执法中出现的问题十分明显。这些立法和执法中的问题往往属于

  • 标签: GATS QD 法律监管 审慎监管 视角论 法律文件
  • 简介:腐败是当今社会的一大“毒瘤”,对社会的危害极其严重。在美国,长期的制度建设形成了一种比较良好的廉政文化环境,正直的美国人民无法容忍腐败现象,所以很多腐败官员在贪腐数额还不大的时候就能及时被查处。

  • 标签: 反腐败 美国 公示 财产 文化环境 制度建设
  • 简介:我国民事裁判执行监督缺位。民事裁判执行活动中存在限制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立法壁垒和学理壁垒,诉讼监督维度和民事裁判执行权角度分析,检察机关对民事裁判执行的法律监督是诉讼监督的合理范畴。修改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是当务之急。

  • 标签: 诉讼监督 法律监督权 民事裁判 执行
  • 简介:2012年7月1日即将施行的《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可以采用书面审理的方式。但下列案件,应当开庭审理:(一)因服刑人员有重大立功表现提请减刑的;(二)提请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或者减刑幅度不符合一般规定的;(三)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或社会关注度高的;(四)公示期间收到投诉意见的;

  • 标签: 法院审理 “纳什均衡” 减刑 假释 利益 法律若干问题
  • 简介:我国将“忠诚”价值观作为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有宪法依据和基础。“忠诚”价值观首先要求明确必须是对人民忠诚、对宪法忠诚。其次,“忠诚”价值观要求只能以宪法作为确定是否符合“忠诚”的根本标准。再次,“忠诚”价值观贵在实践。既要在思想观念上坚持宪法至上,又要允许政法干警适当行使批评权,还要政法机关处理好相互关系。目前最重要的是政法干警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如何以宪法指导其执行法律,避免简单地字面上执行法律。

  • 标签: 政法干警 忠诚 价值观 宪法
  • 简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改善,但是,官民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紧张化,虽经多方努力,社会矛盾激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以取缔无证经营乱设摊为例,近年来,政府投入持续增加,社会舆论屡屡诟病,城管野蛮执法的数量虽然总体上有所减少,

  • 标签: 改革开放 社会管理 城管 创新 生活水平 官民关系
  • 简介:首先本文概括了传统的日本法学理论中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关系的相关学说,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新情势下出现的公法与私法的交错以及互动的典型情况:景观利益的私法保护、环境法以及都市土地法中的交错、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的效力、民营化,并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与以下日本民法的新理论是不无关系的:即"外廓秩序"论、市民社会公序论以及基本权利保护义务论等,而这些理论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私法二分论或者融合论所能涵盖的了。最后,本文以公共性为切入点,分析了"私法的公法化"与"公法的私法化"以及公私交错的社会背景以及意义。

  • 标签: 公法与私法 交错与互动 民法理论 公共性 社会构造
  • 简介:调审分离工作有其必要性,主要是提供了独立的调解程序空间,利于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率。在调审分离的节点把握上,还应考虑符合审判规律,避免司法资源浪费,尊重当事人意愿,利于提高法官的综合能力及业务水平。因此,调审分离应从考核上及分离机制上下功夫,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 标签: 调审分离 必要性 路径
  • 简介:<正>目次一、对题目的几点说明二、共识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共识的功能是什么?三、中国社会变迁与宪法治理四、全球化背景下宪法治理面临的挑战五、宪法共识与"后三十年宪法发展"今年是八二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作为宪法学者,我想做一个对宪法颁布三十年历程的思考。所以今天讲的部分内容,是我论文中的内容。虽然观点不一定成熟,我希望正式发表之前通

  • 标签: 宪法统治 宪法治理 社会共识
  • 简介:<正>一、机械复制时代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一)集体管理制度的建立17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客观物质的需求、对文学艺术的渴望都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这一时期产生了

  • 标签: 集体管理 版权人 著作权保护 数字版权 机械复制时代 著作权管理
  • 简介:笔迹鉴定实践中往往过分关注笔迹的微观细节特征而忽略整体角度把握笔迹。“神韵”是笔迹整体所具有的特征,它要求我们鉴定笔迹时不但从微观入手而且更要从宏观上把握。

  • 标签: 哲学 书法鉴赏 笔迹鉴定 神韵
  • 简介:《爱弥尔,或论教育》(以下简称《爱弥儿》)是卢梭对其政治哲学思想的经典展示,对《爱弥儿》的研读必须超越教育来看教育,必须根植于卢梭人性思想。感觉论和意志论是卢梭政治伦理学的基础。前者是对理性主义时代感情消失的批判和回应,"非我"中勾画出人的经验自我形象。意志论则重塑了人的主体绝对性,确立了人的纯粹自我形象。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的统一和分裂就是人的全部发展史。经由否定之否定,人的最终归宿在于公民。经验世界的危险使人一切都与政治有关,意志伦理的绝对性是理性的自明,政治也就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人是人,进而有公民的产生。人和公民的教育最终都是一种符合天性的教育,对人的教育侧重于感觉论基础,要求肉体的健康;公民的教育侧重于意志论基础,体现意志的苏醒。二者的差异仅仅就在于对人的教育是以消极的方式排除社会罪恶的影响,对公民的教育则是以积极的方式消除社会罪恶的影响。因此,两者都可谓之日"自然教育"。

  • 标签: 感觉 意志 公民 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