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哈贝马斯创建社会批判理论的过程,就是他探索批判理论"规范性"的过程.在确定以"交往行动理论和话语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过程中,哈贝马斯对于启蒙的思考经历了断裂、残缺和重建三个阶段,其中关于"启蒙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思想,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并最终使他偏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维度.

  • 标签: 启蒙 现代性 社会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
  • 简介:哈贝马斯的全球治理思想是其交往行为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具体应用。通过“民族国家”文化差异认同批判,围绕差异与认同核心矛盾与公民和民主核心范畴,论证了全球治理的合法,建构了一种后民族社会的协商民主认同理论,并从交往和法律制度的角度深入透析了全球治理的路径。

  • 标签: 民族国家 差异 认同 全球治理 后民族结构
  • 简介:尼采断言“基督教的爱理念”是最精巧的“怨恨之花”,指出现代人都患上了“时代病”——虚无的生活状态下隐藏着的是人对世界的怨恨。舍勒承接尼采的怨恨命题,驳斥并改写了尼采关于基督教道德是“奴隶道德的起义”的命题,提出现代仁爱才是真正的奴隶道德起义,怨恨与现代同构。

  • 标签: 怨恨 尼采 舍勒 现代性 价值
  • 简介:哈贝马斯的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首次明晰地阐述了公共领域的概念与发展。“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描述的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向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生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①哈氏公共领域最关键的含义,是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它们对于政治权力是具有批判的,同时又是政治合法的基础。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概念 述评 私人领域 公众舆论
  • 简介:手机的技术功能使创作和书写即时化(instantaneity),它迎合了后现代“去中心化”、“差异”和“不连续”等要求,但是,手机隐含的技术理性却前所未有地对人控制,使权力运作脱离了物质场域,在日常生活中延展开来。

  • 标签: 手机 现代性 后现代
  • 简介:现代作为"未完成的谋划",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和不可逃避的命运.而现代又有着它的合理形态与异化形态.现代的异化,根源在于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导致的单向度和绝对化,集中表现为对传统的完全抛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的解构,具有打破僵化、开辟多元创新思路的积极意义,但它缺乏历史感又有着导致虚无主义的消极性.

  • 标签: 现代性 传统 异化 后现代主义
  • 简介: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和科学成为意识形态,成为“技术统治的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技术统治的意识”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成为新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也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看法。

  • 标签: 技术和科学 技术统治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早已跨越民族界限成为了一种全球话语。现代是人类向自然扩张以及在人类内部扩张的结果。现代由危机所引发,同时又会产生新的危机。解决现实的危机,探索人类发展的前景,必须求教于马克思。在西方现代的危机话语面前,我们应当保持适度的清醒,提防危机意识的泛滥。

  • 标签: 现代性 危机 理性 马克思
  • 简介:方言影像是在现代语境中生长、发展的,是社会现代和文化现代的结果和表征。现代语境中,文化艺术凸显消费化和娱乐化的特征。区域受众对方言的情感和地域文化地位的自我确认上的诉求给方言影像提供了消费市场。方言文艺的娱乐和轻松的平民叙事反映出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娱乐化转向。无论从文化价值、传播理论还是国家语言政策层面观照,方言影像都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大量存在。

  • 标签: 方言影像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小众化”
  • 简介:现代伦理学的维度旨在消解道德本体论和构建现代伦理学.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课题:其一,现代伦理学的转型,在揭示道德转型的背景中,指陈功利论的不足和困境,提出道德转型的本质是传统德性论向现代伦理学的转型,它表现为从本体论向主体论的转换.其二,现代伦理学的建构,则从分析当代西方现代伦理学的方案入手,提出现代伦理学建构的若干设想.

  • 标签: 现代性伦理 理学 道德本体论 德性论 功利论 维度
  • 简介:本文尝试以汶川地震为主要案例,结合国内外多个其他灾害案例,阐明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两大视角,分别为灾害和现代视角,以及灾害和社会变迁的视角。论文指出,人类行为的在先(humanprioractivity),已经成为灾害生成的一个最主要的社会机制,因此,人类认知和行为改变,以及人类普遍的灾害预防努力,便成了我们理解灾害现代的两大核心内容;其次,民族国家内部救灾努力的系统化和制度化,以及危机后紧急规范的引入,也是例证灾害与高度现代之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第三,整个救灾社会过程的逐次展开,同时也是低度现代和高度现代相互遭遇的一个重要场合,因此构成了社会科学家实地观察社会互动的一个良好案例。在把灾害导致的社会变迁(及其后果)区分为三个层面——灾害相关的宏观社会动力机制、灾区中观社区形态变迁和灾民微观适应行为——之后,论文也对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多个类型的社会变迁做了细致分析。

  • 标签: 灾害 现代性 人类行为的在先性 紧急规范 社会变迁
  • 简介:研究文学的现代的根本目的,应当有助于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研究文学的现代必须和探讨社会的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必须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性和文情出发,来探讨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现代问题。

  • 标签: 社会现代化 文学现代性 启蒙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 简介:这些年来,学界对现代内涵的探讨仍不甚了了,尤其对中国现代的研究更是如此。中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典型的“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不仅仅限于政治、经济层面,文化与思维方式是一种更为隐性的制约因素。在现代化的视角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能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现代化实现方式。

  • 标签: 现代性内涵 中国现代化 民族文化 现代化实现方式
  • 简介: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出发理解现代的矛盾问题,需要紧紧把握住资本的逻辑。现代内涵于资本的逻辑,行进于资本的矛盾裂变之中。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居于现代矛盾的核心,从内部规定着现代矛盾的本质。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资本逻辑 现代性的矛盾
  • 简介:政治现代现代化的结果与特质,政治现代的成长也体现了其逐步积累和丰富的动态过程.中国独特的历史、现实、文化和传统,使得中国政治现代成长经历了复杂和曲折的过程,经历了西化尝试、理念革新、盲目照搬、理性务实等阶段,并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下,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使经济与政治形成了良性互动,从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着政治现代的内涵,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了充分准备.

  • 标签: 中国政治 现代化 现代性 发展期
  • 简介:政治现代是围绕现代的两大根基——主体性和理性的展开而获得的政治旨趣,是理性在政治领域的逐步扩张得以实现的结果。政治现代的内涵极其丰富,其发展向度主要表现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和政党政治三个层级。这三个层级的内容是依次出现的,主要是围绕权利与权力的逻辑演变而获得了连续的延伸,同时又具有“共时”的存在和“跳跃”的内容。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和政党政治的内容在这种层级架构中,呈现出的是递进、延伸和跳跃。随着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深入发展,政治现代获得了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存在。

  • 标签: 政治现代性 主体 理性 民主
  • 简介:传统与现代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延绵不断的连续体,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

  • 标签: 教育 传统性 现代性
  • 简介:哈贝马斯对于当代学术的影响力几乎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在刑法领域,经由阿列克西的法律论证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其关于商谈理性和普遍交往之理论尤为重要,以此我们可以从程序刑法和权利刑法的角度对我国刑事法治进行解读。

  • 标签: 商谈理性 程序刑法 普遍交往 权利刑法
  • 简介:和平解放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法治建设在理论、体制、体系和立法技术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就。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西藏的特殊地位,深化和发展了党的治藏方针。之后,中央对西藏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表明党在实践中更加倾向于依法治藏,治边、稳藏的法治色彩愈发浓厚。

  • 标签: 法治建设 现代性转型 进程 和平解放 立法技术 特殊地位
  • 简介:古典资产阶级伦理学家作为现代道德哲学的典型代表,尽管他们对现代伦理谋划展开的伦理分析及提供的解决方案各有不同,但他们在现代伦理谋划中却有共同的特点,即:都以抽象的人性作为伦理体系建构的本体论基础,以理性作为现代伦理谋划的方法论依据,以美好的幻想及“乌托邦”式的社会运动开启现代伦理实践。这种道德哲学呈现出唯心的、乌托邦的特征,当用这种道德哲学理论指导实践之时,便会出现现代社会伦理的危机及道德生活实践的悲剧。

  • 标签: 现代性 伦理谋划 理性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