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英国《卫报》11月12日称,近日,由于食品药品监管不力,加拿大未成误食大麻食品的案例猛增。加拿大卫生专业人士强烈呼吁政府加强管制,确保大麻等毒品远离未成,加拿大政府则承诺,将加快相关立法进程。

  • 标签: 加拿大政府 未成年人 食品 大麻 《卫报》 药品监管
  • 简介:2018年9月14日,由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主办,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承办的“监护困境未成权益保护——撤销监护权后未成抚养问题研讨会”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举行。来自市检察院系统、法院系统、妇联系统、民政系统、高校等的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就监护困境未成权益保护——撤销监护权后未成抚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 标签: 未成年人 抚养问题 权益保护 监护权 研讨会综述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 简介:我国法律规定对未成犯罪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这一刑事政策是针对所有未成的,当然也包括重罪未成。但是,司法实践中由于观念、资源、能力等条件制约,对重罪未成的帮教工作探索较少、投入较小。为此,本文专门研究重罪未成重返社会体系构建问题,阐述了构建重罪未成重返社会体系的法律政策依据和初步思路。

  • 标签: 重罪未成年人 重返社会 重罪范围 法律政策依据 体系构建 工作设想
  • 简介:未成犯罪问题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未成罪犯在总体数量和比率上逐年下降,但是出现了低龄化、暴力化等倾向,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究其原因,道德教育不力是重要的一方面,具体表现在:道德认知欠缺凸显道德教育“缺位”,道德情感低俗凸显道德教育“错位”,道德行为偏差凸显道德教育“无位”。基于此,笔者在借鉴美国的品格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认为,通过夯实道德认知基础、激发道德情感动力、落实道德行为目标等途径对涉罪未成进行道德重塑。

  • 标签: 涉罪未成年人 道德偏差 道德教育
  • 简介:未成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属性、功能和意义。目前,我国未成校外教育在法制建设上存在一定空白,缺少法律保障,容易产生主体权利义务紧张关系,引发纠纷与社会资源内耗以及校外教育整体事业发展受阻等风险。应对风险应当运用法律保障的方式,通过形成法治思维和实施校外教育立法等主客观路径予以化解。

  • 标签: 未成年人校外教育 法制不足困境 法治思维 校外教育立法
  • 简介:未成审前羁押是涉罪未成权益保障的重点。审前羁押制度不但限制了当事的人身自由,同时也具备预判效力,当事人极易因为羁押超期造成本应当不被判处实刑而被判处实刑。少年司法本身便具备宽容性更高。就未成审前羁押制度而言,更应当以羁押为例外,以不羁押为常态。通过诸多措施创新来保障未成尽可能少的适用审前羁押措施。

  • 标签: 未成年人 审前羁押 严格适用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青少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应当培养并树立法治精神与理念。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转型进程加快,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比以往更容易出现个人主义盛行、政治意识淡化、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其中部分青少年甚至价值观扭曲,以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 标签: 法治精神 未成年人 教育视野 青少年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
  • 简介:未成犯罪一直是刑法学中的热门问题,且近几年的案发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未成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一部分却误入歧途。未成犯罪问题的解决是一国法治的重要课题,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就未成犯罪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入手,结合具体案例,对未成犯罪的预防、处理、及法律规制提出相关建议,尤其对刑法中无刑事责任能力年龄的界限提出了修改意见。

  • 标签: 未成年犯罪 刑事责任年龄 未成年犯罪立法及现状 未成年犯罪预防及处理
  • 简介:未成网络保护条例(修改稿)》由司法部办公厅向共青团中央发函书面征求意见。2018年10月8日,共青团中央权益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针对该《条例(修改稿)》举行了专家座谈会。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长路琦、全国人大内司委工青妇室原副主任赵智鸿、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法治工作处处长王天佐、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处长蒋明、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院长任士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匡敦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刘燕、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胡发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晓冰、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陈汶佳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由路琦秘书长主持。

  • 标签: 专家座谈会 保护条例 未成年人 修改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 简介:当前社会的未成犯罪的原因,绝大多数与未成的家庭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的不适当,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家庭经济状况等都是导致未成犯罪的重要原因。所以,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导致未成向潜在的犯罪人转化的催化剂。因此,社会改善未成的不良家庭因素对于控制社会犯罪人数,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本文着重阐述造成未成犯罪的不良家庭环境类型,以及社会应该对其实施的介入措施,包括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善,对亲子沟通的加强,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未成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未成监护人的文化素质等。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教育 监护人职责 预防对策
  • 简介:社会调查报告证据属性不明制约了社会调查报告的规范审查及合理运用。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存在参考说、证据说之争,主要原因系法律规定不明、社会调查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审查制度不完善。社会调查报告既不属于书证,也不属于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应当认定为以书面形式呈现的专家证言。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并不影响社会调查原始材料的证据属性,因此在审查和运用时应当注意区分。对于社会调查报告的审查可以分为程序性审查、实质性审查两步进行。经审查确认的社会调查报告应当在未成案件处理的各个诉讼阶段发挥大致相同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是确定未成社会危险性、再犯可能性的依据,准确寻找问题并帮助未成回归社会的依据,影响刑罚量判断的依据。应当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报告开展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判断未成是否悔罪、判断可能对未成判处的刑罚量。

  • 标签: 未成年人 社会调查报告 证据属性 少年司法
  • 简介:检察机关监护干预的力度不断增大,以支持起诉、督促起诉等方式为主,对未成保护效果明显。检察机关监护干预职能定位过窄,缺乏申请主体资格和刚性监督手段是制约检察机关开展监护干预的主要原因。可以探索实施强制报告制度,解决监护侵害案件发现难、干预难等现实问题;通过“刑民一体化”办案机制可以改变因办案周期过长而造成的隐私保护难、救助不及时的问题;应健全完善监护转移的配套保障措施。

  • 标签: 监护干预 检察职能 支持起诉 刑民一体化
  • 简介: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十分重要,各国都重视刑事责任年龄的确定。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为14岁,对此一直存有是否需要降低的争议。我国未成罪犯增多的趋势得以有效控制,出现了稳中有降的变化,从未成罪犯人数统计中可以明证。影响未成犯罪的主要因素为人口、教育、经济、刑事政策、预防战略等等,与降低年龄标准关系不大。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履行国际义务。彰显我国法治文明。

  • 标签: 未成年人 保护 年龄
  • 简介:当前,未成综合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未成检察工作一体化是我国未成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亲权和恢复性司法等法治理念。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加强未成检察工作一体化建设,对全面保护未成的合法权益、推进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未成检察工作的实践为视角,对一体化实践的发展、内涵和面临挑战等方面进行研判,并对构建未成检察工作一体化的模式提出了设想。

  • 标签: 司法改革 检察工作 未成年人 一体化机制
  • 简介:近代以来,国际社会就儿童权利达成普遍共识,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儿童权利以及预防未成犯罪、少年司法的国际公约、宣言和规则,《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又称《利雅得准则》,是非常重要的联合国规范性文件,对我国预防未成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作为相关公约的缔约国,为履行国际义务,我国于1999年颁布实施《预防未成犯罪法》。在具体制度设计上,该法顺应国际立法趋势,总体上坚持以逐级预防理论为指导,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不良行为”专门法律概念等;同时该法也存在立法思路不清晰、重要制度不健全、法律可操作性不强、预防主体职责不明确、法律实施的相关保障不到位等不足之处,迫切需要修改和完善,及时解决法律适用中呈现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未成犯罪。

  • 标签: 利雅得准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立法评析 法律实施
  • 简介:我国未成犯罪预防机制存在缺乏专门机构、注重事中事后预防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罪错行为未成的预防保护。“枫桥经验”“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是社会综合治理的先进经验,其中依靠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坚持以人为本真情挽救原则、建立纵横相连的网格管理系统、完善矛盾纠纷的预测预防机制等经验值得在未成罪错预防领域借鉴。通过树立儿童利益最大化理念,建立五位一体保护预防网格,试点推行强制亲职教育制度,不断净化未成的社会环境,建立不良行为社区矫治制度等举措,保障未成身心健康,培养未成良好品行,有效减少未成违法犯罪。

  • 标签: 未成年人 罪错行为 预防机制 枫桥经验
  • 简介:我国现有的人身危险性评估方式所形成的信息缺乏有效整合的路径,且无法应对危险评估因素因时空不同而动态变化的特性。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与人身危险性评估的基本原理相契合,在静态层面,对各类风险因素及其不同计算权重的把握更加高效、全面、准确;在动态层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有效解决评估的时效性和地域性的问题。构建涉罪未成人身危险性智能评估系统后,在具体应用时,应当保证数据采集和数据挖掘阶段数据的准确性,注意对算法模型的更新和维护,明确评估结果的参考价值和工具地位。

  • 标签: 人工智能 涉罪未成年人 人身危险性评估 算法模型
  • 简介:我国少年犯安置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未成犯罪态势决定了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在少年犯安置方面的政策、措施与成年犯没有明显明显不同,针对性不强。复学难问题突出,相关法律规定不足,社会歧视多。因此,要通过舆论引导,转变人们的社会观念,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细则,突出对少年犯权益的保护。加大对少年犯复学、工作的扶持力度。

  • 标签: 未成年犯 安置 复学
  • 简介:近年来,我国未成犯罪在总体数量上处于下降趋势,但实际“质量”在上升——以前未成不涉及的犯罪现在开始涉及了,手段暴力凶残,共同犯罪居多且犯罪后果严重。所以,未成犯罪的预防与矫正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未成犯罪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矫正。本文从未成犯罪人认知、动力、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应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与干预,切实减少未成犯罪以及再犯罪,为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 标签: 未成年犯罪人 心理特点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