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她本是一名城里的90后姑娘,却因一条"最年轻乡村女教师"的微博走红,今年年初做客《天天向上》,于是更红。她就是四川省乐至县中天镇乐阳小学语文老师陈秋菊。陈老师在节目中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感到无比幸福。这话是发自真心的。虽然,8年前不是这样。当时,她刚通过四川乐至县的教师招考,妈妈要送17岁的女儿去报到,她很自信地说,不要送了,我自己能行。当拖着行李箱,倒了几趟车又步行了13里路,来到学校后,面对着泥巴操场、石头房子、逼仄的没有洗澡间没有厨房的宿舍,她感到被世界遗弃了。哭了一个月,陈老师终于勉强适应了,但依旧在找机会离开。最终,她留了下来,成为这所乡村小学里最年轻、教龄却最长的一名老师。让她留下的原因,或许是她生病住院回来发现了孩子们给她采来了野菊花,或许是她生日时有个孩子悄悄送了10元钱让她随便花,或许是同是乡村教师的外公的临终嘱托。不管怎样,她留了下来,虽然后来有很多回城里的机会。她说,舍不得这些孩子。这让我想起了卢安克,一位德国的年轻人,在中国广西大山里一待就是19年,为村里的孩子带去智慧的种子。他们都是有理想的人,不是蝇营狗苟于人生算计的人,因为有了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世界才变得有意思一些。去年,陈老师获得了"马云乡村教师奖",结识了更多扎根乡村的优秀教师,发觉自己并不孤单。还在单身的陈老师,对未来丈夫的要求是可以支持她的工作。陈老师写得一手好文章,极聪慧。我们约来一篇,与各位分享。惊喜吧,因为有这些,唤醒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美好灵魂。

  • 标签: 乡村教师 陈老师 安克 我自己 乡村小学 生病住院
  • 简介:在儒家学说中,通过“政治想象”提升现实政治水平,是其鲜明特征,这在《韩诗外传》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在“道”与“政”的关系上,《韩诗外传》将“道”等同于“政道”,主张“良好政治”。在“教”与“礼教”之间,《韩诗外传》倡导以“教”为本,重仁义尔后施“礼”治。对《韩诗外传》的“政治想象”,应坚持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并植入现代性的大视野,作出理性地分析,使之走出纯“政治想象”,走向现实政治哲学。

  • 标签: 《韩诗外传》 政治想象 出路
  • 简介:想象力学说是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休谟哲学的重要内容,其观点主要包括:想象力的作用主要是对简单观念进行分离和结合以形成复杂观念,并遵循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三原则;想象力具有自由的性质,但它只有依据一定的规则、受到一定的限制才能构成可理解的符合经验的观念;一切知识的基础——因果推理是相似现象之间的恒常会合,经过想象、信念的作用而形成的习惯性推理。

  • 标签: 休谟 想象力 观念 信念 因果关系
  • 简介: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旨趣,体现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上个世纪的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时代反思,从而形成了生态文明观,体现了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和实践要求,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升华,集中体现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取向,是生态文明观名副其实的积极践行者。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观 价值归旨 逻辑展开
  • 简介:网络虚拟形成的虚拟世界的巨大吸引力在于其个人乌托邦想象,在这个世界里,现实的个体抛弃了现实世界和传统乌托邦的理想、价值和信仰,个人主义的膨胀、态度暧昧的围观、传统价值的断裂,成为一个伦理空场的存在。因此,要弘扬网络主体意志,消弭虚拟与真实的鸿沟,要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网络乌托邦的伦理自洽,使虚拟世界成为伦理精神、体现人的价值的所在。

  • 标签: 网络 乌托邦 伦理
  • 简介:9月19日上午,2018泰州'报业+'融合转型高峰论坛开幕。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40多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编辑记者,以及江苏省泰州市相关负责人齐聚溱湖,围绕'报业+'融合转型发展话题展开'华山论剑'。本次高峰论坛由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泰州报业传媒集团、泰州市体育局联合主办,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李中水上森林公园联办。论坛围绕传统报业集团怎样推动新闻服务向政务服务、民生服务、数据服务方面转变,以及如何从传统报业经营向文化传媒集团转型的主题,重点聚焦研讨'报业+'融合转型发展新路径。特刊发嘉宾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 标签: 高峰论坛 媒体转型
  • 简介:“十五”期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十五”期间,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

  • 标签: 开放型经济 “走出去”战略 “十五”期间 中国 战略目标 对外经贸
  • 简介: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里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本文以社区环保为视点,探索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模式。一、背景介绍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环境危机加剧,全球环保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公众参与极大推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从个别国家的实践发展为公认的环境法准则,各国有关公众参与的范围、形式、程序、途径及法律保障也日臻完善。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环境意识日渐增强,民主主义的理念开始形成,而环境问题又日益突出,因此现实亟待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但是公众参与的具体方式、途径、程序及法律

  • 标签: 环境保护 公众参与 社区环保 环保组织
  • 简介: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没有任何制定法依据,相关规则散见于我国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内部规章中,仅概括规定其受案范围为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使职权或不履行法定职责行为。就现实案例实证分析,现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较为集中体现为行政不作为。为推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健康发展,需要通过规则建构和体系解释来明晰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在受案范围界定的标准选择上,应当兼顾行为标准和利益标准;在受案范围界定的路径选择上,应当结合《行政诉讼法》和《环境保护法》厘清和解释肯定式的概括与列举规定,细化否定式列举以规范排除事项。

  • 标签: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受案范围 规范解释 体系展开
  • 简介:当代中国的新文明秩序建构中的立意,不应以沿袭成习的"社会至上"等"宏大叙事话语"为准的,也不仅仅以追求某种社会绩效为全旨,而应以"实现人的自由创造和发展"为枢要,由此型塑现实进程中的一系列框架设计、制度建设,而其展开途径,则须由历来的"建构理性"自上而下统领一切的模式,自觉转变为看重"文化进化"及其所形成的社会资本,重视"进化理性"在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一个日趋复杂的现代社会进程中发挥"进化理性"弥补"建构理性"事实上存在着的"理性不及"之作用,从而使现时的中国历史性进程健康运行.

  • 标签: 文明秩序 建构 立意 建构理性 进化理性 当代
  • 简介:2006年6月20日,在建党85周年前夕。《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斗争史实展览》山西巡展在太原开展。省委宣传部、省直工委、省国资委省史志院、省教育厅、省广电局、团省委、省妇联等八家主办单位和重庆红岩联线研究发展中心的领导,以及省城青年学生代表共1003人出席开展仪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张明亮,重庆红岩联线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陈立平,省城青年学生代表先后在开展仪式上发言。省史志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铁锁主持开展仪式。

  • 标签: 《红岩魂》 红岩精神 山西 巡展 研究发展中心 青年学生
  • 简介:通过对“政企分开”、“剥离企业办社会”、“政社分开”和“社会事业单位改革”的“事件——过程”分析,用“合法性机制”理论剖析制度创新的成因,可以看出这些“连续不断的事件”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选择以来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这个逻辑展开在分离的主导力量、强度和分离的领域上不同于西方的逻辑运作,由此导致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四种形成模式——“行政举办模式”、“脱壳衍生模式”、“草根内生模式”和“外化移植模式”,这几种模式生成是制度化合法性机制由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对社会效益的反向作用向正向作用发展的结果。

  • 标签: 非营利组织 社会事件 合法性机制 生成模式
  • 简介:法官在量刑时应当权衡一切对犯罪人有利或者不利的情况,如犯罪人的年龄、成长环境、悔罪情况、侵害的法益、违反义务的程度等,其中犯罪行为引起的结果在量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法定的加重结果、法定刑之外造成其他的违法结果以及犯罪行为造成的财产损害结果等。对这些因素的不当考量将会造成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间接处罚,这无疑会加重对被告人的处罚。在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过程中,财产损失和赔偿因素即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除此之外,社会地位、被告人与被害人关系的亲疏、社会舆论等对间接处罚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应努力克服影响间接处罚的诸类因素,防微杜渐,不断加强对间接处罚的禁止。

  • 标签: 间接处罚 交通肇事罪 定罪量刑
  • 简介:盗窃罪与诈骗罪处于相互排斥的关系,二者属于不同的不法类型。从诈骗罪自我损害型犯罪的特质出发,个案中区分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关键因素是,是否存在被害人的财产处分行为。对此,要结合财产减损的直接性、处分意识的必要性以及财产处分的自愿性这三个要件进行判断。当被害人有意识且自愿地通过自己的作为、容忍或不作为直接造成了自身财产的减损时,就应当认定其进行了财产处分,行为人构成诈骗罪。反之,则应当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这一判断标准不仅应当适用在涉及有体财物的场合,也应当被贯彻于涉及无体财产性利益的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第27号指导案例从结论而言是正确的,但在论证上仍有瑕疵。

  • 标签: 盗窃 诈骗 处分行为 处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