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音韵修辞”一词,是藏文诗学辞格“”的意译。这种修辞手法在藏汉两种诗文里都可以看得到,所不同的是,汉文中比较少见,而藏语诗歌中却比比皆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藏语的音韵修辞,就颇难产生藏文诗歌的精品;或者说,如果不熟悉这一修辞的妙用,藏文诗歌创作必将大逊其色。汉语“回文诗”、“藏头诗”、“顶真辞格”等都相当于藏文“音韵辞格”这一类型,只不过“回文诗”、“藏头诗”似有“文字游戏”之嫌,使用频率很低罢了。藏语的“音韵辞格”可分为“易作迭音修辞”()、“难作他式修

  • 标签: 汉诗 译诗 文字游戏 藏头诗 诗歌创作 诗歌翻译
  • 简介:翻译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可能性取决于人们对周围事物在某种程度上的共识。翻译的可能性,即语言的可性基于各种语言具有同等表达力这一事实。但由于语言间存在着语音、语义、句法结构以及语言风格的差异,这种表达上的同等是有差异的。事实上,由于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不同语言中对等的词汇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语言翻译有一个限度的问题。本文的兴趣所在也正是文化因素与可性限度的关系。

  • 标签: 文化 可译性 可译性限度
  • 简介:文化异质性是从事中英互译面临的难题,本文说明了中英文化异质性的原由、异质性在翻译中的两种处理方法以及其在文本表现,并通过例证分析,从中透视出汉语和英语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文化异质体现在中英两种文字的语篇、思维模式、句式、文化词四个方面。近而阐述,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文化异质是可以移植到异文化中,并被语读者所接受和认可。

  • 标签: 文化异质 可译性 翻译
  • 简介: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其发展壮大及入主中原过程中,与周边民族特别是汉民族有过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作为传导媒介和交流工具的民族语言曾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者被称为士,王朝统治者和专设事机构则成为事的重要推手;借助士们的语言信息翻译,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 标签: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译事 译士 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 简介:我国格律诗产生于南北朝,到唐代盛行起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不但继承了我国古代格律诗的优秀部分,而且对其有发展和创新。譬如他先后于一九三六年冬和一九六○年十二月所作的《梅岭三章》、《冬夜杂咏》等光辉诗篇,就有他的独到之处和独特风格。要把这些造诣很高的诗篇译成藏诗,介绍给广大的藏族读者,确不容易。现在就谈谈我对这些诗法方面的浅见。

  • 标签: 诗译 陈毅同志 冬夜杂咏 原诗 梅岭三章 五言律诗
  • 简介:笔者根据文献记录对朱蒙神话与布库里雍神话进行了比较,着重考察两个不同民族的建国神话的母系形象、父系形象以及始祖形象体系,试图探索朝鲜和满族的建国神话中出现的诸神的形象及意义。如果说朱蒙神话具有天父水母的血统,布库里雍神话具有天父天母或者水父天母的血统。其血统无论属于天神界还是水神界,都是古代崇拜天神或者崇拜水神的民族的结合。

  • 标签: 神话 比较 朝鲜 满族 朱蒙 布库里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