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3 个结果
  • 简介:生活水平提高了,抑郁却成为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新名词。医学专家说,这是一种被称为世界第四大疾病的抑郁,往往不被人们理解、重视,这种并造成厌世甚至犯罪,严重患者自杀率高于80%。医学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除了科学业的医疗措施以外,任何人之间多一些关怀、理解和宽容,可以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 标签: 抑郁症 心理障碍 医学专家 生活水平 心理学家 医疗措施
  • 简介:抑郁虽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它是一种有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疾病。家系、双生子、寄养子研究都提示个体的遗传素质对抑郁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其遗传方式可能是多基因遗传。

  • 标签: 抑郁症 病理改变 遗传素质 基因遗传 遗传方式 生物学
  • 简介:抑郁患者的情绪信息加工已成为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其特异模式或许可以作为检测抑郁的有效指标。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患者对正性情绪信息的反应水平以及对情绪表情(尤其是悲伤表情)的辨别能力都有所降低,不仅抑制负性情绪的能力受损,而且在社会情境下精确判断面部表情微弱改变的能力也受损。本文系统梳理了有关抑郁患者面部表情识别研究及其主要发现,并借鉴对精神分裂患者微表情识别训练的研究结果提出有必要开展抑郁患者微表情识别及训练的研究,最后分析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 标签: 抑郁症 面部表情识别 面部微表情识别
  • 简介:<正>阿萍曾是个聪明乖巧的姑娘,前不久却变得孤僻、多疑、不爱说话了。对年轻的女儿得了这种吃药打针都没法治的“怪病”,阿萍的母亲心焦如焚,经辗转寻医才知道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最后经人介绍,便带阿萍来到了心理诊所。在融洽的气氛中,在心理医生

  • 标签: 妄想症 心焦如焚 心理诊所 心理障碍 邻居们 生日礼物
  • 简介:认知偏好广泛存在于抑郁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中,但是以往的研究多是就单一过程中的偏好进行研究,忽略了整个过程中不同偏好间的相互影响。认知偏好联结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更加综合、宏观地研究不同的认知偏好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总结认知偏好联结理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也试图出探明日后研究的前进方向。

  • 标签: 抑郁症 注意偏好 解释偏好 记忆偏好 认知偏好联结理论
  • 简介:当前,青少年抑郁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青少年抑郁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本文章拟从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内部原因着手进行深入讨论,包括认知、自我和人格等方面,希望能对青少年抑郁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有所帮助。

  • 标签: 青少年 抑郁症 认知 自我 人格
  • 简介:<正>22岁的可欣有着模特儿般的身材,以及任何女人都会嫉妒的漂亮五官。但她却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丑的人,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一个鼻孔比另一个大。她还忧虑她的皮肤颜色太过苍白,并且凹凸不平。于是她试着把自己晒黑,涂上浓浓的蓝色眼影,变换不同的发型等。任何能把别人注意力从她身上缺陷处转移掉的方式都试过了,可她仍不满意。可欣担心同事们背地里嘲笑她,她的心思根本无法集中在工作上。每天稍有空闲,她便掏出随身携带的镜子,对镜检视自己的脸。有一次她坐公共汽车去上班,半路上突然想起出门前忘了化妆,她觉得车厢里的乘客盯着她的脸在看,并嘲笑她的苍白。她惊恐得提前下了车,转而拦了辆出租车。一路上她把头埋得低低的,惟恐司机从后视镜里注意到她苍白的脸。

  • 标签: 妄想症 晒黑 她的眼睛 活下去 药物治疗 精神科医师
  • 简介: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LSI)检测大学生3558例,并用回归分析和路经分析探讨其应激过程(应激源-应激反应)诱发抑郁状及轻生意念的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活中所承受的挫折、压力、变化和自我强加是预警抑郁状产生的主要应激源;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是预警抑郁状产生的主要应激反应;大学生抑郁状诱发轻生意念的预测正确率为97.0%,发生比(OR)或危险率1.86倍于非抑郁状者,其中女生抑郁状诱发轻生意念的危险率近2倍于无此症状者;应激源直接引起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直接诱发抑郁状,抑郁状直接引发轻生意念,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不直接影响轻生意念,而通过诱发抑郁状间接影响轻生意念.此预警模型为大学生危机心理鉴别干预提供了临床心理学依据和参数.

  • 标签: 大学生 应激源 应激反应 抑郁症状 轻生意念 预警模型
  • 简介:探讨神经质人格对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状的调节作用。采用自评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618名在校高中生进行了首次测查,随后每隔3个月对被试的抑郁状和生活事件进行追踪测查,追踪时间为期一年,结果发现:与低神经质青少年相比,随着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升高,高神经质青少年的抑郁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增长速度更快。结论:神经质人格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应激和抑郁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 标签: 青少年 神经质人格 应激 抑郁症状 多层线性模型
  • 简介:本案例中的求助者是一名服刑人员,由于内心的不合理信念导致出现心理冲突(自责、悔恨、抑郁)而求助。心理咨询人员通过资料收集、症状鉴别,确定其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方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其错误认知,建立积极认知系统,帮助其恢复正常行为,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该服刑人员的问题。

  • 标签: 抑郁性神经症 认知行为疗法
  • 简介:抑郁和焦虑可能同时出现。这时的抑郁有其基本的、核心的症状:第一是情绪下降,没有愉快感。第二是注意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变短,工作能力下降,复杂的工作不能做。简单、重复陛的工作还可以完成,复杂一些就不行了;脑子里“空”,什么事都组织不起来;写文章的时候,推开纸笔,想写,然而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从哪儿下笔才好。

  • 标签: 抑郁症 焦虑症 共生 注意力 工作能力 “空”
  • 简介:“猜心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普遍的习惯性思维。遇到事情,产生想法十分自然,但是想法是否正确,看法是否合理,想的内容和实际情况是否相符,那就不一定了。“猜心思”是一种很容易出“问题”的行为,因为它是单向性的猜疑,想的又是别人的心思,若不能充分地沟通,内容无法核实,也难以确认,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抑郁

  • 标签: 心思 抑郁 习惯性思维 日常生活 单向性 内容
  • 简介:据统计,70%自杀缘于抑郁。我们必须拿出十二分精神对付它。另据报道,我国每年将有25万人因抑郁而自杀身亡。

  • 标签: 抑郁症 自杀 精神
  • 简介:目的考察初中生抑郁状况及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量表中文版对32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且对这些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施测家庭亲密度和适应量表。结果初中生整体抑郁水平较高,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现或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郁。初一和初二学生在抑郁上的差异显著。初中生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与家长感受到的不一致。初中生的抑郁水平与其评定的家庭适应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初中生抑郁问题较为普遍,且与其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关系密切。

  • 标签: 初中生 抑郁 家庭亲密度 适应性
  • 简介:对1708名八年级青少年(平均年龄14.30±0.48岁,男生852名)及其母亲(平均年龄39.17±2.47岁)的抑郁状、母子关系和青少年消极情绪进行测量,考察了母亲抑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2)母子关系在母亲抑郁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抑郁既能增加母子冲突的强度,也能降低母子亲合水平,进而导致青少年的抑郁;(3)青少年消极情绪在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中介机制中起调节作用,仅在高消极情绪的青少年中,母子冲突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的抑郁;但消极情绪不能调节母子亲合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4)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

  • 标签: 母亲抑郁 青少年抑郁 母子关系 消极情绪性
  • 简介:采用广义问题网络使用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社交焦虑量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对465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6个月的两次调查.以探索问题网络使用与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问题网络使用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与社交焦虑、抑郁显著正相关;(2)问题网络使用与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之间存在单向预测作用.即前期的问题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并且这种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期的问题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社交焦虑;对于女生,前期的问题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幸福感和抑郁

  • 标签: 问题性网络使用 幸福感 社交焦虑 抑郁
  • 简介:日前,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发现,高龄产妇产后得抑郁的比率比普通产妇高出5倍。心理咨询专家介绍,现代女人的生育年龄越来越晚,怀孕期间的焦虑成为产后抑郁最大的因素。现在,75%的女人在产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

  • 标签: 抑郁症状 哥伦比亚大学 咨询专家 生育年龄 怀孕期间 产妇
  • 简介:青春期的孩子心灵脆弱、问题多发,应该用积极的办法疏导其冲破青春期抑郁倾向的束缚,避免这种情感性的心理障碍危及青少年的生命。因此,向青少年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 标签: 抑郁 孩子 预防 心理障碍 青春期 青少年
  • 简介:青少年罪犯存在抑郁状的比例达74.5%以上,患焦虑的比例为30.5%.引起青少年罪犯抑郁的因素有自罪、精神性焦虑、胃肠道症状、体重下降、迟滞与疑病;引起焦虑的因素有躯体性障碍、焦虑的心理障碍.

  • 标签: 青少年罪犯 焦虑与抑郁 特征
  • 简介:英国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上世纪90年代推出新药赛乐特(又名帕罗西汀)时,引起了一阵欢呼,许多医生争先恐后地让病人用上了这种据称“可以同时对抗抑郁和焦虑的神奇药物”。但葛兰素史克公司12日却不得不承认,赛乐特可能提高年轻人发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建议医生们“谨慎使用”。

  • 标签: 自杀倾向 抗抑郁药 葛兰素史克公司 帕罗西汀 90年代 自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