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尪公信仰在台湾的多元发展,特别是地域性和宗族性上的发展脉络,并对台北木栅忠顺的祭祀活动进行概述,以及探讨地方共同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记忆传承。尪公是先民在台北地区屯垦时最重要的信仰神祇之一。早期台北地区的屯垦移民多数以务农为主,因此每当农作物受到虫害造成大量损失,先民无计可施时,便会举办尪公绕境仪式来驱除虫害。除驱除虫害外,尪公也是一位武神,早期先民与原住民作战都会先祭拜尪公,祈求带来胜利。本研究通过考察台北木栅忠顺后发现,尪公信仰在台北地区有地方传统文化上的记忆,但随着台北的都市化、居住群体改变,以及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形态后,让原本具有驱逐虫害功能的神祇信仰文化逐渐消失殆尽于台北地区。对此笔者尝试探讨具传统与地方特色的尪公信仰文化如何延续地方共同宗教的信仰及城市文化记忆的传承。

  • 标签: 台湾民间信仰 木栅忠顺庙 尪公信仰 双忠信仰
  • 简介:《杨弼臣阿衡纪念》,1917年由“镇江回教同人公立”。据其后人回忆,纪念采用地产青石雕琢而成,阴刻,厚重而精致。碑文由近代民族教育先驱童琮撰写,上海著名书画家金吉石书丹,碑文手稿原件一直由杨弼臣阿訇之子杨德培保存。20世纪90年代,杨德培阿訇的后人举意把德培阿訇的部分书法作品连同这幅珍贵手稿捐赠给上海市伊协,作为永久纪念和保存。

  • 标签: 纪念碑 镇江 20世纪90年代 氏族 回族 考释
  • 简介: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说明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自觉强调政治认同、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积极吸纳中华文化。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作为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印证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诸多特点及传统的形成,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重建礼拜寺记》碑 中国伊斯兰教 历史见证 中国化 清真寺 定州
  • 简介:目前,图像已然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佛堂图像作为藏族独特的集体表象,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中起着标识作用。本文尝试用视觉文化理论和人类的田野观察法双重视角,客观呈现藏族家庭佛堂图像体系的构成,阐释藏族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纷繁深奥的佛堂图像,如何以主体的身份建构出一套独特的视觉范式,并在对图像的多样化、差异化的解读中,如何塑造自己的社会行动和宗教经验,从而丰富民族性、视觉性的宗教文化研究。

  • 标签: 藏族 家庭佛堂 禁忌 人类学
  • 简介:组织边界问题作为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关系到组织活动的效率及组织成长。从人类的族群认同理论出发,结合当今主流经济和管理学对组织边界的讨论,将组织看作族群来展开研究,不仅能够对组织边界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而且能够丰富组织边界研究的理论,从而弥补人类在组织边界研究领域的缺失。

  • 标签: 族群 组织边界 认同边界 人类学
  • 简介:饶宗颐先生,号选堂,又号固庵。1917年生,广东潮安人。父亲饶锷先生,颇富藏书,著有《潮州艺文志》等。选堂先生自幼承家学渊源,谙熟岭南文献掌故,而且于经史、释道书,皆有深嗜,打下了极好的学问根柢。抗战前后,在两广一带整理乡邦文献,并助叶恭绰先生编《全清词钞》。曾应顾颉刚先生之约,编《古史辨》第八册,并撰《新莽史》。

  • 标签: 饶宗颐 敦煌学研究 《古史辨》 家学渊源 选堂先生 岭南文献
  • 简介:在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影响下,马克思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我国制定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原则和依据;人类是研究包括宗教在内的文化的学科,研究宗教的产生及发展规律。为了更好地掌握宗教的发展规律和更加有效地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需要好好研究这两门学科。

  • 标签: 费尔巴哈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人类学宗教观
  • 简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广东新兴县梭榔七乡六祖轮斋习俗为例,探讨习俗仪式背后的信仰共同体的形塑与村庄联结过程。民间社会以禅宗六祖慧能作为信奉对象,形成特定的祭祀活动与供奉规则,构成相对独立的祭祀范围。随着六祖信仰的传播,不断有村庄借助历史记忆建构人神之间的契约关系,合法加入供奉慧能的轮斋圈。为了满足民间祭祀需要,出现了"坐坛"与"巡游"的神像分工,并延展出相应的内外祭祀圈层。轮斋圈层的建立联结了不同的村寨人群,促成新的地域共同体的整合。

  • 标签: 六祖轮斋 慧能信仰 社会联结 祭祀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