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华严的五教作为中国佛教史上一种有代表性的教理论,历来颇受质疑。在通行的解释中,华严的五教往往被简单乃至错误地理解为是依仿天台教而建立起来的,且其中顿教的安立更被认为缺乏合理依据。对于此类问题,华严的四祖清凉澄观曾力图给予辨护,但由于未能切中肯綮,其观点实际上只能视作基于其特处的学术环境而作的权宜、方便的解释,并未对华严的教提供真正强有力的理论辨护。本文即以华严教的合理性问题为中心,通过对华严教之本真意义的辨析,以澄清诸种流俗解释对它的误解,并进而显明华严教理论的独特意义与理论价值。

  • 标签: 华严 判教理论 佛教 宗教信仰 唯识学派
  • 简介:教,亦称教相释,就是对如来教导众生的各种言论进行分门别类,组成体系,并予以解释。南北朝时期,佛典译传既广,经论由之大备,在比较、鉴别、吸收、消化其义理的同时,为突出某一种经典并协调与其它经典之间的矛盾,遂形成了许多种教学说。这些教学说就成为天台教理论得以形成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准备。

  • 标签: 南北朝 判教 天台判教 教相判释 中国 佛教
  • 简介:中国佛教三论宗直接继承了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思想体系,也继承了中观学派的教主张。中观学派的教主张是在中观论师智光与唯识师戒贤的争论中提出的。关于智光和戒贤的争论情况,法藏的《十二门论宗致义记》记载如下。

  • 标签: 法藏 唯识 印度佛教 中国佛教 中观 学派
  • 简介:天台宗与华严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两个以教立宗的宗派。智颤在四教释中《华严经》为“高山顿说”、“圆教兼别”,体现出他诸经并尊的融合思路。法藏《法华经》为“三乘教”、“逐机末教”、“同教一乘”,反映出他为本宗宗经而与天台宗争锋的思想倾向。澄观以《华严》为“顿顿”而《法华》为“渐顿”,湛然《华严》为迹门“兼权”而《法华》为“超八”之教。天台山家与山外还就《起信论》的释及法藏的《义记》展开了争论。两家的教之争最终确立了中国佛教两大教宗并峙的局面。

  • 标签: 天台宗 华严宗 佛教 法藏
  • 简介:在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研究的重大成果中,凡是涉及到天台宗的,大都注意到了天台宗的教。纵览先贤时彦的这些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关天台宗教的共识;在这些成果的相互比较中,又可以看出各家研究的个性和特色。有关天台宗教的共识大致有以下几点:1、都将智岂页大师对全部佛教经典和理论所作的“五时八教”释视为天台佛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当作天台宗与其它宗派互相区别的基本标志。2、都对“五时八教”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尽而明晰的解释和说明,由于所据原典大致相同,所以大家在此一点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3、都注意到智岂页对南北朝时期所谓“南三北七”十家教的批判,从而视天台宗

  • 标签: 天台宗 佛教 判教 《法华经》 教义思想
  • 简介:慧远教观的核心是四宗教。四宗教在慧光等人提出之后,由于其自身的张力,分别按照“浅深”和“平等”两个原则展开。其发展主流是“浅深”这一原则。慧远则坚持“平等”的原则,倡导平等大乘经教观,认为大乘经教只有法门的差异,而无浅深之别。但同时慧远又坚持大乘二宗具有浅深之分。由此,慧远大乘二宗的教依据不是某部经典,而是大乘经教阐明的具有浅深的义理及二宗对这些义理的理解层次。平等的大乘经教观是慧远教观的特色所在,代表着慧远消弭当时大乘教派纷争的努力,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悖论,这一努力并未成功。

  • 标签: 慧远 判教观 四宗判教 平等大乘经教观
  • 简介:尽管“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五时八教”这些术语并未明确出现于智 本人的著作之中,但传统上所阐述的天台“五时八教”的内容是包含于其关于教的论述之中的,五时、五味之间的关系以及化仪与化法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可于智顗的著作中得到文证。因此,如果由于智 著作中未出现过“五时八教”这一术语便认为从中看不出有五时八教之说,或由于湛然明确使用了这一术语便认为该说出于湛然或为“后代中国天台的产物”,都未免显得过于匆忙。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灌顶、湛然及谛观等天台后学所提出的“化仪”、“化法”及“五时八教”之名目,实基于智顗之教学说的恰当理解与领悟,它们既可于智 的著作中获得足够的文证,因而便不能视为对智顗思想的某种误会、歪曲或是附加,而仍应视为智 本人的思想。他们所做的,仅仅是智顗之教学说的更为系统化与明确化而已,更便于后学入门以把握天台之基本的圆教精神而已。

  • 标签: 天台宗 关口真大 五时八教 判教
  • 简介:宗喀巴的显密教观不仅是关于教法体系判定的,而且是他佛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显密教观中存在着大量的独到见解,这主要包括:一、大悲心是推动修法者由小乘门入大乘门、由大乘门入密乘的唯一动力。二、大小乘的区别不在于智慧,而在于方便法门上;同时,显密教法的区别也是如此。这不是意味着“无我”空慧不重要,而是说它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三、从佛果上看,小乘、大乘(包括密乘)皆是成佛方便,都可以导引修行者入佛地,区别在于速度的迟、疾不同。四、密教四部的教主要依据对“贪欲即道”的不同领悟和相续中产生的空见和天瑜伽功能的胜、劣而分为四种。通过对宗喀巴显密教观的分析,可以发掘出格鲁派人对密法在整个佛学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及特色的认识。

  • 标签: 宗喀巴 显密 判教标准
  • 简介:现存文献,对地论师南北二道分歧的历史渊源与关键,以及门户传承等问题,所记不清晰。近代以来,学术界虽多曾探讨,但也未说清楚。本文从二道的教结构和有关思想出发,认为南道教是将《涅槃》、《华严》二经共同置于最高地位。北道教则将《华严》置于《涅 》之上。双方分歧的焦点,是佛性当有还是现有。南道持“真性缘起”,有强调理性主义,突出主体意识和义理思辨的倾向。北道持“法界缘起”,较偏重实践。地论师教对当时整个中国佛教的几种思潮皆有所涉及,其教的基本方法是对各种现实存在的学说思潮进行认识和分析,在批判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会通。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教结构的不完整或不均衡性,教的内容与整个佛教发展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割裂。但其主体意识和批判锋芒,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特色,故仍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地论 南北道 判教 佛性 成实学
  • 简介:熊十力在其早年的唯识学概论的系列写作中已提出对窥基解因能变说的质疑,而这一问题深关宏旨。正是由于对窥基"因通现种"一说的岐解,导致他后来以因果二变释种现二界,从而有对唯识学种现对立、二重本体的批评。然而,因果二种能变并不能视为种现对立的依据。能变有转变、变现二义,应以变义为据,才能更好的理解种现活动实为识转变的整体活动,才不至于静态机械的理解唯识的含义。对唯识学中其他问题的研究也应见微知著,作如是观。

  • 标签: 因能变 种现 转变 变现 唯识
  • 简介:(一)旭日东升,金光灿烂。万丈恩流降自九天。造成人身,屈尊就贱。生于马槽居我人间。普天同庆口同赞。承蒙救恩,意畅心欢。良人受享,太平于地。天主受享,荣福于天。(二)遵规守诫,修德行善。非理毋求,非义毋贪。宽恕世人,扶助贫贱。克己奉公,积德于天。传播福音,如光如盐。耶稣圣训,铭刻心间。祈祷修身,坚持不倦。神灵偕主,其乐无边。(三)同心同德,开创局面。抵挡仇敌,天主十诫,作为指南。圣教四规,

  • 标签: 金光灿烂 天主十诫 圣教 修德 耳卜 全善
  • 简介: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都重视心性说,但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探讨了这二方面的问题,认为就同而言,二者在普遍重视心性问题,对真常难心思想的汲纳、内省修持的方法一致性三方面表现出未。就不同而言,二者在心性思想重心、对心涵义理解的变异、心性意义界定的分殊、心性修养方法的差异四方面表现出来。这些同与的不同方面,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误读”或理解而造成的。

  • 标签: 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 如来藏 佛教宗派 心性论 佛性说
  • 简介: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普遍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吃咒",它是藏族传统司法制度中"神"方式的当代遗存。当前,作为一种宗教色彩鲜明的传统习惯,"吃咒"既反映了当地藏族群众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又是一种具有"神灵祭献"特点的"过渡礼仪"。不仅如此,从藏族"吃咒"的当代实践来看,它除了继续保持争议事实认定、特定纠纷解决等传统功能以外,还在紧张结构的舒缓、社会风气净化及纠纷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神判 吃咒 文化解读
  • 简介:本文以清末伊斯兰教学者马德新的伦理思想为切入点,讨论了伊斯兰教与儒学在伦理层面的辨及对话,从而对马德新在伦理层面"伊儒对话"思想的现实意义及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 标签: 伊斯兰教 儒学 伦理思想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