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亦称释,就是对如来教导众生的各种言论进行分门别类,组成体系,并予以解释。南北朝时期,佛典译传既广,经论由之大备,在比较、鉴别、吸收、消化其义理的同时,为突出某一种经典并协调与其它经典之间的矛盾,遂形成了许多种教学说。这些教学说就成为天台教理论得以形成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准备。

  • 标签: 南北朝 判教 天台判教 教相判释 中国 佛教
  • 简介:天台宗与华严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两个以立宗的宗派。智颤在四释中《华严经》为“高山顿说”、“圆兼别”,体现出他诸经并尊的融合思路。法藏《法华经》为“三乘”、“逐机末”、“同一乘”,反映出他为本宗宗经而与天台宗争锋的思想倾向。澄观以《华严》为“顿顿”而《法华》为“渐顿”,湛然《华严》为迹门“兼权”而《法华》为“超八”之天台山家与山外还就《起信论》的释及法藏的《义记》展开了争论。两家的之争最终确立了中国佛教两大教宗并峙的局面。

  • 标签: 天台宗 华严宗 佛教 法藏
  • 简介:尽管“化仪四”、“化法四”、“五时八”这些术语并未明确出现于智 本人的著作之中,但传统上所阐述的天台“五时八”的内容是包含于其关于的论述之中的,五时、五味之间的关系以及化仪与化法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可于智顗的著作中得到文证。因此,如果由于智 著作中未出现过“五时八”这一术语便认为从中看不出有五时八之说,或由于湛然明确使用了这一术语便认为该说出于湛然或为“后代中国天台的产物”,都未免显得过于匆忙。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灌顶、湛然及谛观等天台后学所提出的“化仪”、“化法”及“五时八”之名目,实基于智顗之学说的恰当理解与领悟,它们既可于智 的著作中获得足够的文证,因而便不能视为对智顗思想的某种误会、歪曲或是附加,而仍应视为智 本人的思想。他们所做的,仅仅是智顗之学说的更为系统化与明确化而已,更便于后学入门以把握天台之基本的圆精神而已。

  • 标签: 天台宗 关口真大 五时八教 判教
  • 简介:在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研究的重大成果中,凡是涉及到天台宗的,大都注意到了天台宗的。纵览先贤时彦的这些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关天台的共识;在这些成果的相互比较中,又可以看出各家研究的个性和特色。有关天台的共识大致有以下几点:1、都将智岂页大师对全部佛教经典和理论所作的“五时八释视为天台佛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当作天台宗与其它宗派互相区别的基本标志。2、都对“五时八”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尽而明晰的解释和说明,由于所据原典大致相同,所以大家在此一点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3、都注意到智岂页对南北朝时期所谓“南三北七”十家的批判,从而视天台

  • 标签: 天台宗 佛教 判教 《法华经》 教义思想
  • 简介:<正>一、最澄的入唐求法与圆密一致传教大师最澄(766—822)在天台山国清寺接法之事,溯自大约唐贞元二年(804)年间,当时的航海技术尚未发达,对于渡海出国来说是一件很危险之事。可是最澄一心一意为学得天台宗正法,于是毅然决定游学中国。最澄何以专注勤求于天台教法呢?溯自少年时,因缘所致得亲泽于师行表,而启开最澄“可归心一乘”之深厚法意,于是在诸经疏中探寻一乘教法,顿然有省,确认天台教法乃一乘之宝库也。法华经为天台教学之中心。最澄在延历

  • 标签: 天台宗 密教 金刚顶 天台山 圆仁 日本
  • 简介:传统以来谈论智者,皆只以智分立了“显露”和“秘密”两种“不定”。本文追溯“不定”的源流,指出智对“不定”有多种不同的论述,而且体现了其“圆融”和“观并重”的教学精神,以补传统讲法之不足。

  • 标签: 《大正藏》 “渐” 偏方 金光明经 “顿” 《般若经》
  • 简介:本文认为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结合其自身的经历境遇、理论凭借、兴趣机缘,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哲学.他认为西学冲击下的中国学术正处于末世,从心性本原疏解中西文化的紧张与对立.本文着重分析他在文化批判、文化价值、文化诸层面的致思趋向和理论特点,由此强调中国哲学的内在生命精神.

  • 标签: 马一浮 中国哲学 本原 现代新儒家 心性 自身
  • 简介:<正>一、观互具天台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法门,具有观互具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十卷《摩河止观》中.在解释正修止观时,智者云:“前六

  • 标签: 止观 天台山 别传 天台智者 禅门 三昧
  • 简介:慧远观的核心是四宗。四宗在慧光等人提出之后,由于其自身的张力,分别按照“浅深”和“平等”两个原则展开。其发展主流是“浅深”这一原则。慧远则坚持“平等”的原则,倡导平等大乘经观,认为大乘经只有法门的差异,而无浅深之别。但同时慧远又坚持大乘二宗具有浅深之分。由此,慧远大乘二宗的依据不是某部经典,而是大乘经阐明的具有浅深的义理及二宗对这些义理的理解层次。平等的大乘经观是慧远观的特色所在,代表着慧远消弭当时大乘教派纷争的努力,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悖论,这一努力并未成功。

  • 标签: 慧远 判教观 四宗判教 平等大乘经教观
  • 简介:《土观宗派源流》,作为藏传佛教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对藏地所流传的各个宗教派别进行的宗义书,是藏传佛教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书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宁玛派教法的特点,并就其来源和性质问题作了自己的评判。本文藉此进行综合归纳,并就其之观点予以扬弃。

  • 标签: 土观 宁玛派 大圆满 判教
  • 简介:宗喀巴的显密观不仅是关于教法体系判定的,而且是他佛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显密观中存在着大量的独到见解,这主要包括:一、大悲心是推动修法者由小乘门入大乘门、由大乘门入密乘的唯一动力。二、大小乘的区别不在于智慧,而在于方便法门上;同时,显密教法的区别也是如此。这不是意味着“无我”空慧不重要,而是说它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三、从佛果上看,小乘、大乘(包括密乘)皆是成佛方便,都可以导引修行者入佛地,区别在于速度的迟、疾不同。四、密四部的教主要依据对“贪欲即道”的不同领悟和相续中产生的空见和天瑜伽功能的胜、劣而分为四种。通过对宗喀巴显密观的分析,可以发掘出格鲁派人对密法在整个佛学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及特色的认识。

  • 标签: 宗喀巴 显密 判教标准
  • 简介:<正>我站在整个学校最高的地方——天台。我记得,你曾说过:"斯斯,你要是肯穿裙子,一定会很好看!"说那话的时候,你正穿着那一条色彩梦幻如童话的天空蓝裙子,脸上是一如既往的甜美笑容。笑容?对,就是那笑容。每次到什么景区景点入景入画逛得正入迷的时候,总冷不丁有那些个突然窜出来的,抱着一大堆乱七八糟纪念品的中年妇女,遇人便纠缠不放了,一脸堆笑,把那些小东西都捧到你眼前,总是要你掏出钱包来了才好。她们自是为了生计,只是笑得

  • 标签: 人格分裂 难以言喻 精神生活 城南 教育工作者 撞衫
  • 简介:那是一个长约二十步、宽不到三步的平台,狭小荒寂,却是大学时光中我在繁华澳门的秘密乐园。——题记一澳门是座很小的城市,人们移山填海,变出更多的土地以修建奢华的赌场酒店。这座以赌场闻名的小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每个夜晚发光发热,滋养着人们的物欲。

  • 标签: 移山填海 天台 赌场 题记 夜晚 三步
  • 简介:我家的两层小楼房,背面靠山.前面是一片开阔地。楼顶有个小小的天台天台上是一道风景.天台前面的开阔地.是另一道风景。我们在天台播下西瓜种子。春天,种子发芽了,给单调的楼顶增添了生机。

  • 标签: 天台 种子发芽 楼顶 风景
  • 简介:现存文献,对地论师南北二道分歧的历史渊源与关键,以及门户传承等问题,所记不清晰。近代以来,学术界虽多曾探讨,但也未说清楚。本文从二道的结构和有关思想出发,认为南道是将《涅槃》、《华严》二经共同置于最高地位。北道则将《华严》置于《涅 》之上。双方分歧的焦点,是佛性当有还是现有。南道持“真性缘起”,有强调理性主义,突出主体意识和义理思辨的倾向。北道持“法界缘起”,较偏重实践。地论师对当时整个中国佛教的几种思潮皆有所涉及,其的基本方法是对各种现实存在的学说思潮进行认识和分析,在批判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会通。它的不足之处在于:结构的不完整或不均衡性,的内容与整个佛教发展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割裂。但其主体意识和批判锋芒,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特色,故仍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地论 南北道 判教 佛性 成实学
  • 简介:中国佛教早期中,将《法华经》与《涅槃经》并举,并以《法华》融摄《涅槃》者,始于南朝梁法云。在其“五时”中,将《法华经》提至与《涅槃经》并举的最高阶住;又在其“四乘”中,将《法华经》定为圆融一乘的实,成功实现《法华》对《涅槃》等诸经的融摄。隋代天台智频承续这一思想而提出经典的“五时八观,将《法华经》推至“诸经之王”的崇高地位。北朝至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槃》题材并举,且以《法华》融摄《涅槃》及他经的艺术现象,极有可能是受这一脉思想的影响。

  • 标签: 敦煌石窟 法华 涅槃 判教 法云
  • 简介:五年前,微蓝小区的“自杀事件”轰动全城。死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化着好看的妆,一身素衣,微笑地靠在墙角。手腕上的血滴答滴答地往下流,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麦克风。可离奇的是,警察抬走了她的尸体,却始终拿不下她手中的麦克风。

  • 标签: 唱歌 天台 自杀事件 麦克风 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