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就人本质而言,人同时具有个体性和位格性。个体性是从人肉体以及肉体密切相关物质欲望方面来说,位格性是从人精神以及精神密切相关信仰、道德方面来说。当代社会错误地将个体性当作人本质,而完全忽视了同样作为人本质位格性。尽管从质料角度来说,人往往被当作追逐物欲个体,但是从形式角度来说,人更应当被当作具有神圣信仰位格。

  • 标签: 雅克·马里坦 个体性 位格性 人的本质
  • 简介:人权理论既要承认个体自主权利,也应认可集体自决权利,即集体人权,因为集体自决权无法回溯为个体自主选择权。由于人权理念就其最原初本意而言是指个体权利,故作为集体人权一种表现形式,集体自决权运用就不得与个体人权发生冲突。在现代社会,集体自决权最重要载体是国家,而以国家为栽体自决权被称为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主权自然而然就等同于集体自决权,即等同于集体人权。国家主权若要真正合乎集体自决权概念,就要像作为集体人权集体自决权那样。不与个体权利发生对立冲突,而是反过来必须为个体权利实现提供保障。

  • 标签: 人权 个体权利 集体人权 集体自决权 国家主权
  • 简介:博弈困境为探究社会合作秩序和道德(正义)准则从一种缺乏伦理引导状态中缘起,提供了一种富有启示性类比。而与博弈论通过重复博弈实验来解释合作演化机制所不同是,伦理学家们在分享“博弈玩具”兴趣同时,通过对博弈境遇中人类互动合作条件以及道德(正义)原则获得和服从问题诠释,力图为这一困境提供某种“道德解”。

  • 标签: 博弈困境 合作 正义 服从问题
  • 简介:李猛《自然社会:自然法现代道德世界形成》自2015年出版以来在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和评论。该书具有强烈问题意识,就具体论题而言,该书讨论是自然法现代道德世界之形成关系,但在一个更广泛意义上,则涉及古今中西之辩。该书还集中讨论了现代人生活本质特征,以及人们是如何走向这种生活问题。同时,该书对于是否"回归古典"等当下热点话题做出了清晰回答,认为回归古典是需要慎重和商榷

  • 标签: 自然社会 孤独生活 回归古典
  • 简介:礼仪价值存在于个体品德培育之中,个体品德培育效果往往通过礼仪具体地反映和表现出来.礼仪是社会普遍价值观由一般到具体,由抽象概念到个体行为,由文本向个体品德转化一种桥梁和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是礼仪本体性功能延伸践履.本文试图将礼仪本体性功能与个体品德培育联系起来,以揭示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

  • 标签: 礼仪 个体品德培育
  • 简介:当前社会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个体生活呈现出新特点。以道德眼光来审视个体生活,可以发现,在个体生活中出现了社会道德要求不相适应方面而表现为一定道德困境,比如,生活功利使生活意义受到冷落,生活物质引起人们对消费公平质问,生活中对科技过度依赖和沉溺带来道德隐忧,等等。走出这种道德困境在于提升个体对自由全面发展认识,把意义纳入自身生活内容之中,做一个有道德和有追求的人。

  • 标签: 个体生活 功利化 物质化 科技化 道德困境
  • 简介:自主原则提出可以说是临床生命伦理学中最具重大意义突破。从理论层面上来说,临床生命伦理学中自主”既然不同于康德自主,也不必然是“个人原子主义”体现。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由于医疗服务特殊,病人在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及医学知识上医生存在差别,医生不仅应该在消极意义上,也应该在积极意义上尊重病人自主,因此通过有限干预使病人获得较高程度自我决定能力是可以得到辩护

  • 标签: 自主 最佳利益 有限干预
  • 简介: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所应该遵循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重要保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却存在一种伦理需求道德供给之间深刻矛盾,即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公共伦理缺乏道德日益多元个体之间矛盾。面对如此困境,在实际操作层面,基于个体社会角色一种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建构打开另外一扇窗户。

  • 标签: 公共伦理 个体 角色
  • 简介:合作与人性关联,是当今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探讨热点问题。当代进化生物学和博弈论都证实,自利可以导向合作,其路径就是亲缘选择和互惠利他;实验经济学家认为,合作并不全然基于个体利益,而且还基于人社会偏好。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作为集自然性社会性、个体整体性于一身二重性存在物,其本性是社会交往。但人交往以竞争合作为最基本共生并存交往形式。合作首先基于利益,同时合作以正义为前提约束,也与人利他性情感即道德感有机融通。因此,合作具有深厚的人性基础。从本质上说,人就是一个合作物种。

  • 标签: 合作 亲缘选择 互惠利他 社会偏好
  • 简介:生命教育是佛教教育一个重要面向。作为当代一种重要佛教形态,"人间佛教",尤其是星云大师所开创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为有效解决当代人所面临生命困惑提供了宝贵经验。面对当代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学生自杀问题,"人间佛教"理应在大学生生命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大学生自杀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对生命本身究竟为何缺乏正确了解却是问题症结所在。"人间佛教"应该帮助大学生了解生命"空性"见,从而激发生命正能量,帮助他们度过生命灰暗期,重新树立生活信心。

  • 标签: 人间佛教 生命教育 大学生 自杀
  • 简介:全球是充满变数的人类文明模式选择过程,面对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伦理道稳挑战,我们应正确应对。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道德重建》一书就应对全球挑战伦理重建对于我们有很多启示:伦理学要与时俱进、反映新时代精神;充分发挥职能精英道德责任,树立公共道德榜样;正确处理道德生活中基本问题和关系;伦理在各国虽有不同表征,但全球伦理真谛却是相同——尊重和宽容。

  • 标签: 《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书评 伦理学 施密特 中国 职能精英 德国
  • 简介:作者由卢梭生活经历及这些经历对卢梭政治思想影响引入,以一种整体性视角分析了贯穿卢梭主要著作,特别是《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中社会理想:一个真正共和国和它自主公民。作者认为,卢梭首先指出了洛克式、由个人利益和财产权所驱动个人所形成社会契约既是人类不平等起源,也是人类堕落之源;而要在社会状态中保证个人利益和意志不依赖/服从于他人意志,只能靠普遍同意形成、人民作为主权者社会契约。最后,要成为这样共和国公民,只能通过爱弥儿式教育才可能实现。

  • 标签: 《社会契约论》 公意 公民 自主性
  • 简介:《现代汉语大辞典》对体验定义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1也就是说,体验(experience)是以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经历所产生经验对学习对象形成升华和超越过程。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库伯(DavidA.Kolb)认为,"体验是主体内在历时性知、情、意、行经历、体认和验证。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结果。

  • 标签: 体验式教育 大学生 亲身经历 困境 组织行为学 现代汉语
  • 简介:在当前农民家庭经济生活实践中,家庭伦理同农民家庭现代呈现出了有机“亲和”关系。家庭伦理是传统儒家伦理在农民家庭中基本表现,它提供了农民家庭经济活动基本规范,并赋予农民经济行动以意义,从而形塑了以伦理为本位农民家庭经济组织。在这种以伦理为本位农民家庭经济组织中,农民家庭根据不同成员在家庭中关系地位和身份角色安排家庭分工,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家庭经济结构。这使得农民家庭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同时。这也奠定了农民家庭现代基础。在家庭继替过程中,随着家庭财富在代际之间有序传递,子代家庭得以逐步实现现代财富积累。

  • 标签: 家庭伦理 家庭分工 半工半耕 家庭继替
  • 简介:面对日渐公共现代社会,占据现代道德理论主流规范伦理学是否为德性伦理预留空间?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必然将遭遇公共困境?文章从"德性伦理公共困境"说法入手,通过梳理、分析当代伦理学界出现几种化解德性伦理公共困境之方案,并依据德性与人生存之间关系论证德性伦理现代价值。由此,问题关键不是德性伦理是否遭遇公共困境,而是揭示现代社会所需要德性伦理类型、寻求现代人生存实践活动所需要多样化德目清单。

  • 标签: 德性伦理 现代社会 公共化 陌生人的德性 生存
  • 简介:农民经济理性问题在本质上是农民精神现代问题,主要包括农民经济动机、经济美德以及经济认知三个层面的转化问题。在生产经营结构市场变迁、“离土不离乡”进城务工和“离土又离乡”外出打工等新兴经济活动推动下,我国农民正处于从传统经济理性转向现代经济理性发展转型期,突出血缘亲情伦理传统经济理性正在淡化,注意市场科技伦理现代经济理性正在形成,以血缘地缘弥补现代缺陷农民经济理性正在孕育。我国农民一方面要努力跟上现代步伐,积极倡导尊重契约规则市场经济理性和追求量化计算现代科技理性;另一方面要积极规避现代陷阱,大力弘扬有助于缓解“见物不见人”问题血缘亲情理性和遏制过度掠夺自然倾向地缘生态理性。

  • 标签: 经济伦理 经济理性 农民 现代化
  • 简介:道德能力是人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能力,是促进人发展重要因素。但我国传统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对学生道德能力培养,造成道德能力培养中错位和缺位现象。主体意识凸显、新交往形式形成及德育不断发展,为道德能力培养提供了诸多可能性条件。现代德育应面向生活世界,实现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结合,以“生成的人”方式培养人,提高学生道德能力。

  • 标签: 道德能力 德育 培养
  • 简介:作为从价值维度来思考和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环境伦理学,常常被共通性话语或普遍性价值准则来标示,环境伦理学在中国发展也是如此。然而,缺乏一种基于本土建构视角环境伦理学往往难免与现实生活世界产生隔膜或疏离,一方面表现为理论范式缺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实践效度弱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实现应当以范式确立和强化效度为价值圭臬。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本土化 范式 效度 实践理性
  • 简介:民族道德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真空-前人类社会道德失误;民族道德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施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肩膀而发展起来

  • 标签: 氏族道德 部落道德 民族道德
  • 简介:毛泽东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代表性成果,既是毛泽东思想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内在逻辑张力。毛泽东伦理思想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具备体现中国道德国情、传承中国传统伦理共同体精神、反对各种“中国式”旧道德和培育革命新道德中国特色,同时展现其独特阐述方法。认识和把握毛泽东伦理思想中国特色方法选择内在品质,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哲学和伦理思想,培育中国道德文化自信。

  • 标签: 毛泽东伦理思想 政治伦理 中国特色 方法选择 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