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孔子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小小学术座谈会”。座谈题目定为:“心性之学”,并且在通知单上写明:“这是个古老题目,但望能探得点‘源头活水’出来”。我觉得会议召开得好,题目出得好,“探得点源头活水来”立意更好。“心性之学”,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凝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正面作用固然很重大,负面作用也很不小。告子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夫子批评说,这是不分人和禽兽:难道人和牛犬是吗?(见《孟子·告子上》)看来,告子讲的是人性最低层次,孟子强调人和动物区别,是人性第二层次;还有在人中再分出圣人和凡人区别,这是人性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儒家特别强调“修身”、“养心”、“养性”。在人们精神世界中,树

  • 标签: 重要内容 人性 负面作用 孟子 正面作用 圣人
  • 简介:12月6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研究所、“青年哲学论坛”现代哲学杂志社共同主办。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讨“”、“物化”、“唯物主义”哲学范畴内涵,主要议题有:西方语境中概念,马克思拜物教批判以及中国哲学中”与“物象”

  • 标签: 哲学分析 学术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山大学 中国现代化 “物”
  • 简介:<正>大自然力量是无穷,它不仅造化了万,而且还造化了人这样有智慧高级动物。人诞生于大自然中,当然是大自然,当然也就要遵循大自然变化规律。因而人研究人,就必定要研究大自然,只有从大自然处着手才能研究出万事万变化规律,当然也包括人所必须遵循规律。《周易》就是我国古代部研究自然与人杰出著作。《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下第二章中说得更明确:“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于是始

  • 标签: 对立统一规律 周易 变化规律 自然规律 我国古代 六十四卦
  • 简介:儒家以忠恕为仁体道德基石,忠者尽己,恕者推己,程明道以“扩充得去”为恕,以“天地变化草木蕃”之生生不息表述仁体扩充得去意象。儒家精神,欲使人本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扩充之,由己小家推及万,及至全人类,进而至于大同,正是孟子“亲亲仁民,仁民爱物”思想精髓。由博爱万进至万体之大同,必以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为始基,故日“孝弟为仁之本”。明道思想之“仁者,浑然与同体”,“仁者以天地万体”,最能透悟全体,彻悟儒家万思想进路。

  • 标签: 程明道 仁体 忠恕 生命绵延 浑然与物同体
  • 简介:<正>《管子》书涉猎广泛,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天文、气象、地理、土壤、生物、医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也牵涉不少哲学问题。它集中地反映我国先秦数百年管仲学派系列重要学术观点,在国内外学术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是古希腊主要著名学者——从泰勒斯到伊壁鸠鲁学术活动鼎盛时期。他们自然哲学提出许多精辟见解。本文在笔者多年来研究万动因问题基础上,将管仲学派与古希腊学者在万动因问题上主要观点作多方位多层次比较分析,探讨在难

  • 标签: 管仲学派 古希腊罗马哲学 动因 运动变化 学术思想 公元前
  • 简介: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个体),是为“名”,亦可命实(个体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是为当时人所忽略后者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不管是与公孙龙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中国哲学发展思维取向来看,这发现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

  • 标签: 公孙龙
  • 简介:各个朝代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都对皇家建筑进行了精心规划设计,建设了系列具有象征意义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目的.北京明清皇家建筑,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皇家建筑群,集中传输着中国哲学、美学及艺术概念.易学象数作为种隐喻、借喻、象征工具手段,在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中,有着广泛应用体现.本文从三极之道、坤元用六、乾元用九、九五至尊、阴阳象数及河洛象数六个方面,研究易学象数中国建筑特别是北京明清皇家建筑产生影响.

  • 标签: 易学 象数 明清皇家建筑 象征 隐喻
  • 简介:近年来,学界和政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水平相对于工业水平明显滞后事实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寻求解决途径时,最初人们将更多期待寄予小城镇,近来特大城市、大城市作用重新得到了肯定;居于中间、同时也重要和具有效率层次-县级城市(县城和县级市)对于推进城市进程意义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发达地区县级城市之所以没有得到普遍充分发展,主要症结是多数县级城市既远离市场偏好,又远离政策偏好.因此,实现县级城市充分发展关键在于有效地复合多种动力;同时进行合理战略定位积极制度创新.

  • 标签: 作用 经济发达地区 城市化 县级城市 政策 市场
  • 简介:《礼记》中子游述及“以故兴”与“微情”代表两种不同制礼之法,然礼家“以故兴解释素有分歧。郭店战国楚简出土,研究者判断子游论述与《性自命出》篇密切相关,这为重新解读“以故兴”提供可能。“以故兴”意指因某种特定教化目的,利用基于人情且精心设计“外物”以兴发释放行礼者与礼仪相匹配情感。“以故兴对象包括两类:为情感充分者,为情感不足者,前者需借助外物将“情”兴发、释放、宣泄出来,再在仪式引导之下,调节情感浓烈之程度,后者则在外物影响之下,调动原本不足情感,以达到反躬修身目的。“以故兴”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仪式之中,辨明其义对于厘清“兴”与“礼”,“兴”、“情”与“多组概念关系,深入儒家礼学思想演进肌理有着重要解码作用

  • 标签: 以故兴物 性自命出 礼记 士丧礼
  • 简介:文化技术选择作用吕乃基笔者于另文中讨论技术对文化影响①。应该指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技术进行选择。文化通过技术各个侧面——器物、组织,以及由研制、投产到商品过程——影响选择,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方向前进。、...

  • 标签: 行为方式 新技术 技术的选择 文化进化 反科学思潮 组织形式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不争”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而有静”“水善利万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争”字乃甲本中“静”字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而有静”。关于此问题,新近发布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发展与演变作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
  • 简介: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科学哲学及与之相关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引入,科学不再被简单地视为正确知识体系以及哲学原理例证或其新范畴来源;科学所具有的普遍性曾经使中国科学哲学在突破思想壁垒过程中较为便利地取得了旨趣合法性,但中国科学哲学家们很快把普遍性寻求纳入到根植于本土知识与文化需求“从中国走向世界哲学长征”之中。

  • 标签: 科学社会学 活动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科学哲学家 哲学原理 知识体系
  • 简介:本文主旨,在说明《易》是中华民族综合文化起点。它是原始综合,不是后世科学分析,其内容极为丰富。作者认为,《周易》是《易》发展史上第二阶段,《易传》为第三阶段,后世种种“易说”为第四阶段,此外,还有个第阶段,那就是原始段,即“毛胚阶段”。这阶段精义,历来说易者,甚少发挥,本文拟补此缺。

  • 标签: 发展史 宗教信仰 神秘主义 神秘色彩 境界 八卦
  • 简介:中道即指天道。之所以称“中”,是因为天道运行具有精准守信、不过不忒品性。人能精准如实地、恰如其分地把握实行天道,就是合于“中”,就是奉行中道。这两层意思都可以用“无过无不及”之“中”来表述。所谓“调和、折中、平衡”,都不是“中”本义。程、朱用“不偏不倚”释“中”,是中庸之德极大歪曲。

  • 标签: 中道 天道 时中 过与不及 偏倚
  • 简介:<正>周代贵族是礼所熔铸的人。礼他们性格规定性突出地经常地表现为礼人们感情制约。他们性格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也反映出人们感情同礼复杂关系。概括地说,周代贵族感情同礼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状况:、情在礼规定性中得到表现;二、礼排斥与否定;三、礼否定有限性。下面依次进行探讨。

  • 标签: 贵族 左传 统治思想 成王 规定性 礼乐
  • 简介:宋元易学墨梅艺术影响实际上是通过易学理学实现,主要体现在创作论批评论两个方面。影响到创作论上,是在创作技法上宋元墨梅艺术创作讲求由象数阴阳推究作梅神理,二是在创作主旨上借《梅花太极图》批判佛教世界观。影响到批评论上,是借气化原理来解释墨梅“清美”“生意”风格,二是借“周子太极图”来比附扬无咎所创空圈之法。宋元墨梅艺术所受易学之影响本于《易》超越《易》,具有借易学发扬儒学鲜明特点。

  • 标签: 墨梅 《周易》 理学
  • 简介:《管子》《淮南子》影响,体现在文本思想两个方面。《淮南子》中,既有《管子》文本袭用,也有《管子》思想继承。这与汉初社会思潮该书编撰意图有关,也与淮南王刘安门下聚集了部分来自齐地学者有直接关系。

  • 标签: 《管子》 《淮南子》 文本 思想 影响
  • 简介:《管子》吸取了以往阴阳说与五行说基本思想,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体,完善阴阳五行说体系,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在四时观念系统中完成《管子》就有非常大贡献;《管子》中论述四时之象透露出二气消息不同状态与格局之信息,为汉代易“卦气说”奠定基础;并且《管子》“精气说”为王充以后“禀气说”产生重大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管子》易学发展贡献是不可低估

  • 标签: 《管子》 易学 贡献
  • 简介:本文以中国现代进程发生、发展为背景,持哲学变革与社会思潮互动观点,着重考察康有为既接受《周易》思想影响、又阐发《周易》理念双重努力,力图揭示其以易为宗、以易为归,在创建现代经学过程中推进易学现代转化思路、环节、内容特征,并积极评价其价值意义。

  • 标签: 尊经改制 以易为宗 变通进化 太平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