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在《两种自由概念》中,林对消极自由的辩护是从两方面做出的:他既主张自由本身就是消极自由,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的自由只能是消极的。这两个主张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却缺乏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消极自由的继承者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观点,并进而认为消极的政治自由发源于消极的自由本身,由此得出了自由没有内在价值的结论。罗纳德·德沃金对自由问题的处理典型地体现了对林自由观念的这种解读,本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的考察,指出政治领域中各项基本自由权利必须以追求理想人生的积极自由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截然对立,反而相互补充、共为一体。两种自由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林的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的线索,而对林文本的进一步考察和澄清则佐证了我们重构林自由观念的合法性。

  • 标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内在价值
  • 简介:元的文学之路欧阳健居晚清四大小说家之首的李元,不是梁启超那样的时代巨子,而是处于政治漩涡之外的小人物;他的人生价值,在于作为一名职业报人和职业小说家的成功事业和开创一代风气的广泛影响。李元,名宝嘉,又名宝凯,元是他的字,别号南亭亭长.又号游...

  • 标签: 李伯元 庚子国变 “游戏” 《官场现形记》 《绣像小说》 弹词小说
  • 简介:本文旨在对以赛亚·林《两种自由概念》发表后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自由概念与观念的争论作一综合评析。本文评介了麦卡勒姆的三要素自由概念,分析了哈耶克、阿伦特以及米勒等人对自由观念的划分,以揭示自由这一复杂的政治哲学概念的多重维度及其关联。

  • 标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伯林 概念
  • 简介:紫阳真人张端以阐述的宇宙观为本,结合自己的修炼实践,以易学象数学理论为依据,说明内丹之周天火候和成丹过程的阴阳变易之理,从而形成了深具易学渊源、崇尚性命双修的道教内丹理论.

  • 标签: 张伯端 《周易》 阴阳 卦气 内丹
  • 简介: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最坚定的捍卫者,他清醒地认识到,当广大民众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利之后,另一种压制力量——“多数人的暴政”——正在隐秘地侵袭个人自由。密尔试图以“自我保护”为原则给个人自由划定一条不受公共权力干涉的边界。林面对20世纪人类自己造成的巨大灾难,认为“理性一元论”所形成的“观念的压迫”是其根本原因。他把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以“消极自由’’对抗“观念的压迫”,提醒人们警惕“积极自由”的变异。林的自由观是在继承、批判和发展密尔自由观基础之上形成的。

  • 标签: 密尔 伯林 自由 划界 观念
  • 简介:白玉透雕璜,战国晚期玉佩,器物高5.6厘米,宽12.5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器物为双首龙形主体造型,两端龙首透雕,尖卷唇,巨目圆珠.独角,利齿,有须。颈饰绞丝纹。龙体表面饰有凸起的勾连云纹,背饰透雕卷云纹,形如龙鬣,云纹中心部分有孔可供佩带穿系。

  • 标签: 透雕 玉璜 白玉 战国晚期 器物 出土
  • 简介:在继承东汉魏阳《周易参同契》和五代宋初陈抟图书学派的象数易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内丹修炼中所涉及的炉鼎与药物、采药、火候等要素及其间关系的处理,张端在论述时均用《周易》理论直观地解说,如以乾代鼎,以坤代炉,以离指元神,以坎指元精,以纳甲法阐述颠倒坎离翻卦象的采药过程,以十二辟卦、十二辰、二至二分说明进阳火、退阴符,把握时机即火候炼成金丹的过程,富有特色。《悟真篇》所借用的易卦,如乾坤、坎离、震兑、否泰、屯蒙、复垢等及其卦象,往往已脱离《周易》中本原的卦象内涵,都有《周易》中所没有的特殊内涵,赋予了新义。《悟真篇》通过易卦、易象阐述丹道,为易学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迪。

  • 标签: 张伯端 悟真篇 周易 内丹 道教
  • 简介:本文从唐元的治学经历入手,探讨他的学术、思想的渊源与主要内涵:唐元心性论的基本结构,他对性与身、心与物、理与欲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他将修身看作一个包容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渐次扩展的过程,以此为孔门学问之要旨;因此,他批评阳明学派“以心为学”的倾向,并着力推崇“礼”学,以礼为儒者内外双修、成己成物的必须遵循的途径。

  • 标签: 明代儒学 唐伯元 心性
  • 简介:天下观是儒家个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表达。唐虞之际、殷周之间的圣哲叙事凸显了儒家“有天下而不与”的天下观。尧、舜、禹之有天下,泰、文王、武王之让天下,都是为了“天下治”,其表征就是“至德”。这样的天下观,正是君子投身社会洪流的权力取向,即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 标签: 论语泰伯 至德 天下
  • 简介:本文通过对苏轼所用概念及命题的详细分析发现,苏轼以《氏易传》之注释为载体,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对世界进行了的精细地分析。在苏轼看来,道与气是形而上的存在,道在万物中之运行亦称之为神,而阴阳二气之相交则打开了万物创生的生生之门。在形而下的世界中,有生有物,物转相生,万物以其存在的多重维度,形成了生动活泼、变化万千的世界。而人作为万物中之卓越的存在,则通过性的通道与道建立了声与闻的关系,进而成为“人能弘道”的主体。

  • 标签: 相因 生生 阴阳
  • 简介:学术界对管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对三的研究更是全面精微,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研究管仲和三之间的联系,事实上三对管仲都非常关注,甚至各自都有同题文章《管仲论》,本文正是拟从前人的这些缺憾入手,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三对管仲的评价与论述,从而深层次地分析管仲的历史影响以及三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相同与不同的看法,更全面地了解三其人其事和管仲其人其书。

  • 标签: 管仲 三苏 异同 成因
  • 简介: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合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合爻别"说.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合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合爻别"说.

  • 标签: 苏氏易传 卦爻结构观 卦合爻别
  • 简介:在孔门弟子中,孔予把颜回、阔子骞、冉牛、仲弓归为“德行科”。“德行”不仅仅是指表面上的道德行为,而是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乐道”、“志学”、“孝悌”、“仁政”四个维度,并且按照“个体”——“家族”——“群体”的逻辑顺序展开。“乐道”、“志学”属于“个体”层面,首推颜回;“孝悌”属于“家族”层面,当推闵子骞;“仁政”则属于“群体”层面,应推冉牛和仲弓。“乐道”、“志学”、“孝悌”、“仁政”反映了“个体”、“家族”和“群体”的关系,而这三种关系构成了当时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这正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孔子看重德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 标签: 儒家伦理 德行孔门弟子
  • 简介:试论京房易学中的世卦起月例──兼与朱先生商榷刘建京房乃西汉著名易学家,两汉时期易学卦气说的主要创始人,世卦起月例是京氏卦气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其世卦起月例的探讨与理解,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将对京氏世卦起月例,作一论述。京房以六...

  • 标签: 月例 张惠言 消息卦 京房 卦气说 六十四卦
  • 简介:汉唐典籍如《说文》《初学记》等征引《逸论语》五则,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皆以其为《齐论语》之《问》篇,"问王"为"问"之误,已成定论。因其内容、体制与二十篇不同,为张禹所删。《齐论》自班固之后未见典籍称引;现有文献皆无其进入东汉以后传承情况之记录;郑玄校定《张侯论》,参考《古文论语》,并未参考《齐论》,学术史上"考之《齐》《古》"之说有误。考虑到著录《齐论》的《汉书·艺文志》实出于刘歆《七略》,而许慎引《齐论·问》时已称之为《逸论语》,可以判断《齐论》的亡佚时间当在刘歆之后、许慎之前。许慎编纂《说文》,采用《逸论语》,并未全部注明出处,这有助于我们对《说文》编纂与内容来源的认识。

  • 标签: 《逸论语》 《齐论语》 《问玉》 《说文》 学术史
  • 简介:多数学者相信,天是儒学的神圣性价值之源.郝特·芬格莱特一书提出一个独特观点,中孔子并不重视天,却特别重视礼,礼具有神圣价值.本文同意芬格莱特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中礼观念的神圣性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形成的,这个历史情境与春秋中后期贵族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夷狄入侵的压力有关.

  • 标签: 儒学 礼观念 神圣性价值 郝伯特·芬格莱特 《孔子:即凡而圣》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所负载的价值观和审美韵味出现了感官化和娱乐化倾向.面对文学作品中商品经济欲望主义的泛滥和道德精神的荒芜,山东作家刘栋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道德痛苦和人性的变异,在复杂的文化语境下,立足现实,努力挖掘儒家文化现代的价值.本文拟从社会转型期价值重构的角度,梳理刘栋小说中蕴含的儒家文化基本内涵:“仁者爱人”“积极入世,讲求弘毅之道”和“义利情观”,旨在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文化依然是价值重建的主要理论来源和文化依据.

  • 标签: 市场经济 儒家文化 精神家园
  • 简介:12月2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由广东伦理学学会、江苏伦理学学会联合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承办。来自江苏省和广东省高校、省委党校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约200人参加会议,就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变迁和道德观念变化,以及道德建设思路等重大问题展开研讨。李萍、樊和平教授分别作了“德性法理学视野下的道德治理”、“伦理的存在条件和存在形态”的报告。

  • 标签: 伦理学 学术研讨会 学会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年会
  • 简介:非营利部门研究是“公民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考察这“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非营利部门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称谓,比如“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独立部门”、“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等等。在当前林林总总对非营利部门的研究著述中,《全球公民

  • 标签: 《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角》 莱斯特·M.萨拉蒙 社会公益事业 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