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智能体行动是人工智能研究核心概念之一。通常理论框架下,行动这一概念具有完全预先给定定义,即一个行动由其行动名称、行动执行先决条件以及行动执行后果组成。然而,现实世界中,我们并不总能预知一个行动完整定义,行动后果并不总能预先判定。休谟恒常联系理论是哲学中对因果关系解释理论。一些逻辑学家给出了基于恒常联系理论形式化模型和系统。

  • 标签: 因果关系 英文 学习 结构 时态 形式化模型
  • 简介:刘宗周将《大学》八目之一“诚意”中“意”解释为一种深微道德意向,即心道德主宰,而不是已发善恶意念。以此为基础,他对阳明“四教”进行了系统批评,并提出了自己新“四教”。通过对阳明四批评,刘宗周一方面对阳明四教潜在矛盾及可能流弊进行了揭示,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前四目的重新解释,将知纳入到意中,力图以此解决阳明后学知而不行、知行分离流弊。

  • 标签: 心意知物 诚意 良知 四句教
  • 简介:隐喻理解重要机制是“范畴推理”,它兼顾隐喻理解台前和幕后,其指导原则是寻求关联。稳定性概念是人们进行范畴归纳、运用结合策略等幕后推理过程基础。词汇激活稳定性概念由存在模型和行为模型构成,而它们分别又由基本认知模型和第二层级认知模型构成。范畴推理是在台前认知基础上,运用范畴归纳和结合策略来确定未知事物特征幕后推理过程。范畴归纳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采用多范畴和单范畴两种不同策略。隐喻理解倾向使用单范畴策略。人们首先使用范畴层面知识进行推理,当单纯依靠范畴层面知识不能完成推理情况下,将借助结合策略,运用已有的范畴或概念特征来说明目标概念特征。

  • 标签: 推理过程 隐喻理解 认知模型 认知基础 事物特征 稳定性
  • 简介: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所带来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在于,长期主导哲学“特权主义”与“贵族主义”欲求将走向终结,哲学将从“专横”走向“民主”。这是哲学精神品格和气质上所发生根本性转变。哲学“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始于摆脱“有限”与“卑微”、寻求“无限”和“超越”“高贵精神”,但由于它所坚执控制论思想倾向与排他性价值取向,“高贵野蛮”构成其深层精神底色。推动哲学走向“民主化”已然成为现当代哲学重大趋势。

  • 标签: 哲学精神 民主化 维度 现代 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
  • 简介:10月18—19日奥地利格拉茨召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委员会主办,奥地利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承办。来自近30个国家200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以一种批判方式对待在文化、教育、社会正义和机遇平等等方面由全球化引起一系列挑战,加深人们对这样一种立场认识:只有当人们对文化多样性持同情态度并表明对人权信念时,开放和成功对话与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儿童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世界主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语言
  • 简介:中国古代对老年人和鳏寡孤独等无助群体,以及贫困无以自存居民所采取不同形式社会救助措施,有效地缓和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措施,调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科学有序救助举措,完善合理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生活救济 保障措施 中国古代 启示
  • 简介: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无远不届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体会与解释。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作出素朴与简单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整个框架与境阈,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做法。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这就要求我们哲学思潮不断历史流变中,找到那个通常据以判决中国思想哲学观,并将之变成追问对象。牟宗三直接依据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思想努力不可谓成功。所谓哲学之第一开端是存在一本体问题引导下建立先于生、同于生体系。

  • 标签: 哲学思潮 中国思想 可能性 传统思想 中国古典思想 学科体系
  • 简介:从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到人自身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意识主体、费尔巴哈直观“类”主体和实证主义经验主体进入到“生活世界”中“现实个人”主体,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真正意义上“实证科学”。唯物辩证法、实践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三位一体哲学思想,它们以“逻辑前提”方式支配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念和原则。

  • 标签: “生活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 实证科学 哲学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回归
  • 简介:每一思想都有其产生时代。2013年,“变革”再一次成为响彻中国大地时代最强音。任何一个变革时代条件下崭新社会实践,都会更加强烈地吁求和催生思想变革和哲学创新;而任何凝聚时代精神之精华哲学,都会深深地凝结和表征着人们时代探索和实践活动中思考和希冀。在这一意义上,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2013年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哲学支撑一年;是在破解时代问题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并引领时代一年;是思想与时代互动、理论与实践交织、历史与逻辑统一中向着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这一总体目标坚定前行一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评论 空间 中国特色 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
  • 简介:作为20世纪深切关注现实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理性毁灭》中对二战挑起者德意志进行了历史反思和现实分析,由此激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对理性毁灭深层思考,并对风云变幻下知识分子历史责任与崇高使命发出呼吁。首先,通过考察具有代表性德意志历史图景,把人类理性变幻还原到历史原貌中展现,可以以真实历史感揭示出德意志复兴历史中民族精神分裂。其次,我们不仅要从卢卡奇那里寻找理性毁灭社会根源,还要把理论视野拓展到后继者研究文本中,包括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人物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侧重于从大众性格结构、心理趋向、人自由等方面揭示理性毁灭深层根源。最后,我们要关注知识分子对理性诉求。

  • 标签: 人类理性 卢卡奇 毁灭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迷失
  • 简介:新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当代出场是资本创新逻辑必然结果。周期性危机中探索创新之路资本不断变换自己主导形态,从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不断重塑历史场景,造就新资本拜物教,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生产繁荣,实现推动历史“伟大文明作用”。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就是资本创新的当代出场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本化、创利化结果。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和以往一切资本功能一样,既有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一面,同时也有“另类牵引”消极作用

  • 标签: 资本逻辑 文化逻辑 文化产业 文化资本 新全球化时代 历史场景
  • 简介:天理概念是朱子哲学核心概念。历来研究对此多有论述和阐发。对诸如理与气、形上与形下等概念梳理和诠释,使我们对朱子哲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路有了较为明确理解。然而,天理内涵到底是什么,换言之,对于什么是天理这个问题,却仍然没有给出足够说服力回答。本文将以此为目标,通过对朱子相关论述细致哲学分析,以求对天理内涵给出具体而明确界说。

  • 标签: 朱子哲学 天理 内涵 整体框架 哲学分析 概念
  • 简介:清代经筵讲论是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核,是古代礼仪制度嘉礼一种习礼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御前讲席而被视为官方正学,是“术”而非“学”,从而被排斥主流学术之外。其实,经筵讲论本身具有传统儒学与经学双重特性,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儒学与经学一种外延和互补,所以官方正学也是一种学术体现。它既是清代礼制文化政策一个重组成部分,也是清代学术多变主要动因。

  • 标签: 清代 经筵讲论 学术
  • 简介: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传统解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源头活水。古典学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信仰主义,而且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为“旧约”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
  • 简介:“新民”,是儒家思想中固有的观念。从《尚书》到程朱思想,“新民”被古圣先贤反复讨论和提倡。而在近代,“新民”被梁启超再次提出,并成为席卷社会一股社会思潮。“新民”究竟具有怎样含义,使其跨越新旧不同时代而愈倡愈新?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传统“新民”之义与粱启超提出“新民”之义异同,从而去理解梁启超“新民”新时代意义。

  • 标签: 新民 朱子 梁启超 国民
  • 简介: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期,《周易》经历了从“卜筮之书”到“经书”,从“稽疑”到穷究“天人之道”转变。西汉初期属于祖师《易》阶段,诸位祖师多著有《易传》,它们为西汉中后期经学《易》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初易学以自然哲学阴阳天道观为主导,而包含了对于人事说理。可以确定,帛书《易传》制作晚于今本,且前者对于后者抄录现象十分严重,而汉初诸《易传》可能也是如此。武宣时期,《周易》不但在朝廷及精英层面上实现了“经书”性质及其地位大转变,而且其师法和家法传统亦得以迅速确立和展开。自丁宽至于施、孟、梁丘三家,《易》章句之学兴起,彼时章句简明扼要,不过“训故(旨趣)举大谊(义)”而已;而随着京氏《易》立于学官,《易》阴阳灾异说也泛滥于元成之世。哀平时期,《易纬》诸书兴起,它们是谶纬思潮流行结果。此外,《易林》和《太玄》二书也值得重视,它们既是仿经之作,也是造经之作,同时反映出汉人对待经典态度。

  • 标签: 西汉 易学 阴阳 立经 师法
  • 简介:【导语】“时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哲学家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到近代莱布尼茨、康德哲学中“时间”问题,无不代表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探究。传统哲学认识论维度上通过对“时间”问题研究进而探讨人之心智如何认识问题。现代哲学批判传统哲学“时间观”,对“时间”讨论呈现出不同样态:“时间”或是可以“直观”之“意识”,或是“人”存在之维度,或是“生命”之“流动”。2013年国内学界对“时间”问题讨论方兴未艾,这里选取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管窥目前国内关于“时间”研究之现状。

  • 标签: “时间” 现代哲学 康德哲学 时间观 认识论维度 创新
  • 简介:文化工业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第一阶段,市场自发地以科技改变文化表现和传播形式为文化市场化和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以英国创意经济为标志新兴产业可作为文化与科技整合阶段,因其自觉地对创意设计创造性和人文性重视,使文化成为主导,科技为人所用,重新确立了人主体性地位。设计哲学用创造性和人文关怀重新对文化与科技加以整合,它出场不仅给创意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注入活力,还暗合了以“创造”为焦点经济社会实践诉求现代性转型,人本身能动性、创造性、艺术化生活追求以及对科技运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变迁主导力量。强调文化和科技整合而非融合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予以重视问题。

  • 标签: 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工业 创意工业 设计哲学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