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6 个结果
  • 简介:所有制是被用来从总体上表明一个人类共同体内部各成员之间占有关系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关系;人所有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经济制度,它是区别和划分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一个比生产资料所有制更为重要和更为基本社会所有制存在形式;人权概念是一个先后为在相关人类共同体中分别建立和维持人公民所有制、劳动力公民所有制、公民所有制劳动者人身所有制、人格公民平等、人个人所有制、劳动力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劳动者人身所有制、婚权个人所有制和使包括所有成年女性在内所有社会成年成员享有人格的人类平等、劳动力部分社会所有制等社会制度而被提出来哲学概念、法律概念和政治概念。

  • 标签: 所有制 人的所有制 人权概念
  • 简介:个人自主是一个充满歧义概念。程序自主观反对为自主个人行动或愿望施加任何内容方面的限定,而实质自主观则主张施加这类限制。在揭示实质观困难和回应实质观质疑基础上,一种德沃金自主理论框架下程序观辩护尝试对个人自主外部影响机制做出说明,使其与人们道德直觉相容,同时补充完善德沃金自主理论。

  • 标签: 个人自主 实质性 程序性
  • 简介:该文受戴维森启发,并基于唯特根斯坦对“把…看作…”分析,尝试提出隐喻创造相似工作机制以及这一机制运作如何可能恰当件条件,并将笔者这一理论与哈雷等提出语义学一本体论分析进行了比较。

  • 标签: 把……看作…… 隐喻性分析 类型层级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反思现代出现了本土化“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脱域”,就是中国现代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中国现代化既不是经典现代,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现代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新现代”,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 标签: 反思现代性 中国问题 哲学视域
  • 简介:<正>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系统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般认为,它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倡。但是作为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论原则——系统原则,早已随着思维方法历史发展而逐渐萌生和发展起来。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进入以辩证综合为主要特征新阶段,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也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得到加强。如果说,达尔文进化论在揭示生物系统规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那么,马克思和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 唯物史观 社会系统 新阶段 历史发展
  • 简介:通常认为,形而上学是“非此即彼”绝对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何以内蕴着辩证本性,并构成了西方哲学灵魂,以至整个西方哲学都在同形而上学缠绕在一起?该文认为,正是形而上学内在辩证推动着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不断超越历程。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规定并形成西方哲学和文化传统。形而上学自我超越,一方面说明了西方理性文化传统超越,另一方面说明了形而上学内在着“自律”意识。形而上学内在辩证根植于西方民族文化现实和文化实践活动之中。

  • 标签: 形而上学 辩证性 现实性 本体论
  • 简介: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全局怀疑论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实在论;3.关于知识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而葛梯尔问题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定义是有缺陷,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 标签: 知识 葛梯尔问题 内在主义 不可错论 实在论
  • 简介:存在主义作家伽缪在其《西西弗神话》中通过“背谬”概念表达了对于人存在意义反思。这一意义体现于人有限性和其完美与大全理念(超越)之间无法消解张力。该文在确定这一点同时,指出了这种背谬意识是西方文化隐密本质,也是其异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根据。

  • 标签: 伽缪 背谬 超越性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马克思与后现代都致力于实现从实体主义和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向实践和关系思维方式转变,但马克思思想中蕴含历史自我意识则与后现代主义历史相对主义形成了一种批判对话.后现代语境下马克思思想提醒我们反思当代西方思想的人类价值以及当代精神过渡性状况.作为马克思核心论阈社会与社会化的人给后现代哲学所关注核心问题主体间提供了一种有效反省与治疗价值.

  • 标签: 马克思思想 后现代性 历史意识 社会主体间性
  • 简介:在马克思文本翻译过程中,本土化政治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视域。从传入之初,马克思思想就作为一种陌生化思维冲击着中国旧有的语言体系,与其他国外思潮共同构成了近代思想启蒙基础。同时,翻译也是多种差异性共存场域,其中既包括本土文化与陌生文化相互冲撞,又包括多种话语方式权力争夺。最后,面对马克思充满激情与卓越文采原文,翻译不仅需要忠实原文意图,更需要保持原文风格,作为一种政治修辞学,翻译其实是一种面对读者再创作过程。

  • 标签: 翻译 政治性 本土文化 陌生文化 不确定性
  • 简介:本文在勾勒出自Schleiermacher、RudolfOtto到JohnHick对宗教探究发展线索基础上,揭示了这一宗教现象学进路时代精神与理论预设,并进而检讨了其中理路上缺憾以及可能出路.

  • 标签: 宗教性 宗教现象学 一与多
  • 简介:大多数理论家都承认,实践规范性具有一个“可违反”或者说“错误可能特征。不过,一些理论家认为,这个特征只是规范性概念一个表面逻辑特征。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因为“错误可能”特征实际上揭示了规范性概念所具有的规范律令特征。进一步地,正是通过理解“错误可能”论证所蕴含这个实质涵义,我们或许才有机会去进一步发现,康德主义构成论是存在内部一致方面的问题

  • 标签: 错误的可能性 康德主义构成论 新休谟主义构成论 规范实在论
  • 简介:中庸之道不可离,然而它又是不可能,在《中庸》这种矛盾叙述中打开了中庸内在困厄。对于中庸而言,只有在智仁勇三达德中,中庸之道才能开启。为什么恰恰是德,而不是其他,构成了进入中庸惟一途径?文章试图追问此一问题,在更广泛视野中对此加以逻辑地展开:中庸是、道、教相互通达构成文化境域总体,而在个人修道活动中打开这个境域总体,也就是在修道活动中挣脱已经现成化文化境域、重新开启一个新文化境域总体,而这正是中庸之道内在困厄实质。也只有德才提供了真正可能

  • 标签: 中庸 性-道-教 德与文
  • 简介:在1907年“事物讲座”中,胡塞尔第一次较大篇幅地使用和分析动感概念。经过现象学还原,事物感知分析呈现一个根本性难题,即如何由诸侧面的显现序列构造意识显现相关项上空间显现流形,胡塞尔引入动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胡塞尔考察事物感知问题思路历程,以及从其思想逻辑上探明动感与感知透视根本性关联,成为探察胡塞尔整个意识现象学分析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围绕胡塞尔通过动感所要解决感知现象学中空间构造难题来阐明感知透视与动感关联,借此表明动感现象学意涵,分析动感概念提出对于胡塞尔感知现象学重要意义。

  • 标签: 透视性 事物感知 空间构造 动感
  • 简介:在布罗代尔历史视野中,“资本主义”根本特性是垄断,它是与“市场经济”不可混淆领域。它利用对市场垄断同时又反对市场,因而使“自由市场”成为神话并常常幻灭。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着种种垄断。其中,最根深蒂固是:大商人对某种大销量商品垄断、硬通货对软通货垄断、经济世界中心区对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垄断。这些垄断总使“自由市场”无奈地失效。

  • 标签: 布罗代尔 自由市场 资本主义
  • 简介:<正>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矛盾分析法,并据此对矛盾同一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能手。细读他著作会发现,里面有一种独特矛盾分析法。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二重和两面,遵循矛盾自身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历史过程和发展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背面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过程 矛盾分析法 普遍性 矛盾同一性 要旨
  • 简介:<正>经济改革中“短周期”成因何在?治理经济“短周期”有何对策?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约三至六年出现一次经济危机现象,国内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我国经济周期规律”观点。这一观点认为,自1952年以来,大约五年左右,我国经济即出现一个“短周期”。其间经济波动,呈现萧条景象。

  • 标签: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两权分离 市场机制 周期性波动 计划与市场 短周期
  • 简介: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教师夏林新著《穿越资本历史时空——基于唯物史观现代批判》一书,已于2008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从商品拜物教这一特殊理论视角对现代成因、流变、类型及其在当代中国表现形式做了独特而深入阐述和分析。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物自体”理论起面临就是现代性问题,显性自我意识哲学根源于现实经济生活,

  • 标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现代性批判 唯物史观 历史时空 资本 德国古典哲学
  • 简介:浪漫反讽与马克思反讽虽然都共同体现着一种强烈主体性,但马克思反讽不是审美反讽,而是实践反讽。这种反讽虽然告别了意识内在,却仍然明显保留着另一种内在——价值内在。由此,应该防止日益兴盛把马克思实证主义化和世俗主义化倾向。

  • 标签: 主体性 反讽 内在性 价值内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