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指国家间层面的具有平等性、共赢性、安全性包容性的人类集体组织。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面对世界性问题所做出'中国诊断'所提出'中国方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走向共同发展、和平安全全球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需要坚持分步实现、平等互助、尊重差异、绿色发展兼容并蓄原则。

  • 标签: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中国声音 中国方案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有害;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有害.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这段论述充分体现出江泽民同志对以下三方面关系思考,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新的实践 江泽民同志 对待 首先 理论指导
  • 简介: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主要成员之一。由于继承了马克思卢卡奇思想遗产,赫勒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研究。文章重新审视分析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恢复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个体向度”。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是在自由意义上进行阐述,由此,作者分析了马克思自由概念人类解放实现条件。她认为,马克思绝对自由人类解放是不可能实现人类解放只有在个体意义上,而且在民主自由概念引领下才能实现。

  • 标签: 赫勒 马克思 人类解放 个体解放 自由
  • 简介:过去艺术人类学理论主要对殖民地后殖民地艺术品以及"原始艺术"研究,研究方法就是将西方艺术理论运用于非西方社会艺术研究。这种理论相信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美学体系,艺术人类任务就是阐释该文化中美学特征。这种研究在本质上是强化延伸了西方艺术公众审美感知,并不能构成真正艺术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人文科学,特定主题是社会关系,这意味艺术人类重点是艺术生产、流通接受社会语境。艺术品定义既不是由艺术制度来认定,也不是具有符号、审美的、用于表达意义物品,而是一套行为体系,意在改变世界。在艺术人类学理论内,以"行为"为中心来研究艺术物品在协调社会能动性中社会关系。艺术人类学也不同于艺术社会学,艺术社会学主要是对西方社会艺术制度研究,艺术人类学更关心艺术品周围关系网络。人类学把人行为放在一个具体社会情境中,来解释人行为意义。艺术人类学理论目标是解释艺术品在这种关系情景中生产流通。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艺术品 艺术社会学 行动者 社会语境
  • 简介: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它在不断塑造人类生活境界。特定类型的人类文化塑造自身时代人生活境界,每一社会类型文化塑造该民族人生活境界。因时代文化类型不同,人类生活境界可以区分为自然境界、科学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合一审美境界。这些境界虽然是一个复杂系统,但在既定文化类型中,必然有某一种生活境界成为时代主导,传统文化类型中自然境界伦理道德境界成为那个时代主导境界,现当代工业文化社会中,求实境界外在审美境界成为时代主导境界,此主导生活境界也表征文化价值诉求。

  • 标签: 文化 塑造 境界
  • 简介:<正>一、什么是"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从作为资本、生产、流通到日常生活消费,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物质实践活动对应,也就是文化横跨社会精神一物质两大文明领域。消费属日常生活与市场行为。消费文化或文化消费也就是文化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进入日常生活。约翰·费斯克指出,仅用财经术语是不能充分描写文化商品,对"大众性"起关键作用流通发生在与其对应经济之中,即"文化经济"。这里所交换流通不是财富而是"意义、快感社会身份"。消费主义与经济学上供应学派相反,强

  • 标签: 文化进步 市场行为 文化经济 社会精神 需求结构 利润最大化原则
  • 简介:马克思晚年所作人类学笔记》具有重要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对远古神话精粹评点,凸现了马克思美学实践本性,进一步确认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第二,强化、通透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人类本质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学笔记》对马克思美学思想而言具有方向性导引总括意义。第三,促使中国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力启发推动了中国审美人类新型学科建构。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美学意义
  • 简介:本文从文化人类学与哲学人类视角,论述巴赫金审美人类学思想独特价值,主要包括从神话到小说体裁、从原始生存到文学狂欢以及审美人类学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文指出,审美人类学思想挖掘了民间文化巨大力量。从而建构了文本与文化、文化与经济之间复杂中介机制

  • 标签: 巴赫金 审美人类学 小说体裁 狂欢
  • 简介:孙熙国、张莉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理论主题》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一生理论研究是随着时代问题任务转换而转换。但不管如何变化转换,马克思理论研究主题都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劳动者自由、发展和解放。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 笔记 晚年 哲学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
  • 简介:"变形"不是简单身体形式转换问题,而是特定文化语法中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共谋与分裂产物。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中,"变形"主要从两个方面凸显与"美"相关性:一、在以包含排斥为潜在逻辑制度性神圣化原则中,"美"被历史地生产与再生产出来;二、艺术通过审美变形使人们"看到"被遮蔽现实生活关系,从而打破现代神话种种幻觉。两种变形机制共同指向关于"美"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与能建构存在追问,并以此显现美学现代性之维。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变形 意识形态 神圣化原则 审美变形
  • 简介:审美交流是审美人类学凸显出来重要问题。审美交流存在三种不同阐释维度。现代美学审美交流是一种以审美普遍性为基础、以想象为核心精神性交流,企望自由境界;后现代美学突破了审美的自律性,语境观问性观念使审美交流理解具有了新基础,突出了审美交流平等性复杂性;而审美人类学对审美交流阐释注重其文化机制,从而凸显了审美的语境性、经验性完整性。

  • 标签: 审美交流 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审美人类学
  • 简介:全球化时代到来,人类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遇空前严峻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机遇为人类创造福祉,怎样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使人类规避风险,这是全球化时代提出现实课题,也是未来走向变数所在。毋庸置疑,人类将何去何从,必然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但人们文化意识,以及与此相关战略抉择,将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关键性作用。作为全球化时代文化主体,现代人应该顺应时代要求,树立一种全球文化意识,以此摆脱世界文化发展困境,推动全球文化实践成熟,进而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好充足文化准备。

  • 标签: 全球化时代 文化意识 人类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规避风险 文化主体
  • 简介:在把握马克思经典文本基础上深入思想内在逻辑,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要思想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宏大精深叙事结构涵涉历史唯物主义、多向度解放形式共产主义运动三大部分,全面阐述了认识人类社会根本方法、实现人类解放根本路径社会形态演变根本目的,彰显了人类解放理论彻底革命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关系。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叙事结构哲学高度,反思检审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实现方式学术探究与实践探索,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学术空间创造性地探寻实现人类解放具体方式。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解放理论 社会形态
  • 简介: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一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关注重视。其实,马克思晚年所做这些看似简单摘抄、批注和书写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思想观点价值追求。这些研究探索并不像一些学者所理解那样是马克思非典型研究成果,更不是他成熟时期理论研究中断或转移,而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人类解放这一思想主题完善发展。马克思在对他者理论或批判或褒扬、或肯定或否定摘记标注中呈现出了自己独特思想取向立场观点,深化完善了他关于无产阶级人类解放这一思想主题研究。马克思晚年对人类研读与摘记是自觉地有意识地回应具体实践问题与时代难题必然选择,是在新历史背景下已有的资本主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研究素材、拓展研究思路最新成果。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思想主题
  • 简介:作为青春科幻类'反乌托邦'流派新典范,《分歧者》系列在'反乌托邦'文学谱系中亮点,在于基于性格原型进行社会分类与生命政治实验所带来社会反思。在遥远未来芝加哥城,人按照五种美好品质分为五类,其中不属于任何一类而又兼具多种品质被视为危险分歧者。但随着故事推进,分歧者身份是多重变化。从人类学视野看,'分歧者'从社会分类禁忌'异类'、社会秩序威胁任人宰割'赤裸生命'逆转为生命政治实验终极目的——人类拯救者,在带来故事情节柳暗花明之时,亦重复人类文明故事亘古原型:蕴藏着生命无限潜能'异类',既是社会秩序失范'危险'力量,也是开创新秩序中流砥柱。

  • 标签: 《分歧者》 社会分类 禁忌 社会秩序 生命政治
  • 简介: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科学论断.为八大路线制定奠定了可靠理论基础.我们在党史教学与研究中,经常提到八大路线,但是,长期以来,对八大路线没有一个明确表述。近年来,党史界有的同志把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提出“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力量,

  • 标签: 八大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 教学与研究 科学论断 中共八大
  • 简介:中西方在文化、现代性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但中西方政治哲学存在明显不同,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政治逻辑之间存在严重分歧。加强有关中西方权利思想语境问题理论思考,有助于对中西方政治生活与政治方式精确理解,从而促进思想交流,缩小分歧。

  • 标签: 认识论大革命 西方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 政治逻辑 语境问题
  • 简介:高校大学生代表党和国家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备军。由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在荣辱观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建立起"四个重视"、"五个结合"、"四个机制"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才能切实保障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针对性、实效性长期性,为引导大学生真正成人成才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高校大学生 社会主义荣辱观 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