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实'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扎扎实实抓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党建思想,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继承了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方面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实'的提出把握了很好的时机,为在党内'四风'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有所激化、社会进入经济转型的矛盾多发期如何进一步搞好党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新方法;'实'拓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抓住'严'和'实'两个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专题教育的重点放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

  • 标签: “三严三实” 习近平 邓小平 党的建设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方法具有多重维度。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继承了'人是目的'的义务论原则,承接了'最大幸福原则'的功利论逻辑,从而具有对义务论与功利论双重批判继承的方法之;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将正义的考虑置诸于人类整体,同时注重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德性养成,从而具有对契约论与德性论合理吸收的方法之;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关注个体,同时指向'真正的共同体',从而具有超越个体主义与共同体主义两极对立的方法之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伦理思想 方法 维度
  • 简介:尔默的哲学事业始终处于与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持续对话之中。作为哈贝马斯的助手,尔默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主要贡献者,但是,他并未像哈贝马斯那样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并彻底化,而是试图借助于阿多诺的音乐哲学的经验,对交往理性加以限制,并将这一限制从认知理论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审美主体和政治决断是交往合理性不可穷尽的领域。不过,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政治决断,尔默都试图通过交往理论的彻底化而将其容纳在理性的范围内。因此,尔默的工作最终乃是对交往理性的捍卫。

  • 标签: 维尔默 交往理性 审美主体 政治决断
  • 简介:张明在《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6期撰文认为,新世纪以来,国外毛泽东研究产生了“重转向”:一是从“意识形态偏好”向“客观历史性”研究的主动转移,超越了“爱”与“恨”的情感纠葛与理论暗角,实现从“尊重”意义上展开历史性理解的范式转换;二是从“一元中心”向“多角边缘”的积极扩散,实现了由以“毛泽东研究”替代“中国研究”转向从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坐标中衡量毛泽东的理论趋向,实现了突破毛泽东研究的“政治中心论”,转向对经济、社会、生态等传统“冷门”区域的学术延伸.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国外 当代 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社会 意识形态
  • 简介:法比奥·吉教授与海克·费德纳教授是齐泽克研究与批判理论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已出版相当数量有影响的论著。目前两人共同担任英国卡迪夫大学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9月下旬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召开期间,笔者在杭州约两位学者进行了访谈。话题由齐泽克理论出发,延伸至资本主义批判、拉康理论和马克思学说,两人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理论思考和重要学术成果。

  • 标签: 齐泽克 资本主义危机 拉康 马克思 批判理论
  • 简介:在自然科学模式盛行的大背景下,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内在地蕴含了个基本维度:就存在论维度而言,以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为基础,变革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就方法论维度而言,突破了实证主义与数学量化的方法,提出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价值论维度而言,因其内在本性是革命的和批判的,突破了自然科学对现实世界的实证解释,从而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通。准确理解历史科学的个维度,有助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破解相关争论以及对于依然受科学主义影响的当下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历史科学 存在论 科学方法 改变世界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学说,其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受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影响,马克思首先以自然与自由的关系的讨论作为切入点,继而展开了对生存于现实社会即市民社会中人的自由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并最终形成了其立足于人类社会位阶上的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何以可能的自由观,实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的超越和自由问题的思维方式变革.

  • 标签: 自由 自然 市民社会 人类社会
  • 简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健全党的权力规则体系。党的权力规则体系是由全党共同制定和执行,并以党内法规、政治规矩与工作制度相统一的形式表现出来,旨在规范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权力的全部规则的总和。这一体系是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命题、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当代命题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命题的统一回应。同时,建构党的权力规则体系必须确立权力运行原则、权力运行边界和权力运行过程。

  • 标签: 党的领导 权力规则体系 理论 价值 运行
  • 简介:对毛泽东第世界的影响问题之讨论从个部分展开:第一,研究毛泽东思想对世界产生吸引力的原因;第二,毛泽东思想在1960和1970年代第世界斗争全盛时期的影响;第,在后殖民社会中继续继承毛泽东遗产。现在,毛泽东的遗产仍然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对遭受全球资本主义毁灭性结果的农业社会(特别是印度和菲律宾)。本文认为应从战后全球资本主义视角,以及同革命中国相类似的社会的本土意识背景下来理解这一影响。

  • 标签: 中国革命 毛泽东 第三世界
  • 简介:1916年爱尔兰复活节起义是20世纪首次反殖民大起义,是席卷殖民世界的起义的预兆。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托洛茨基和拉迪克都把这次起义贬斥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但列宁却视之为能够作为工人阶级反抗垄断资本的盟友的世界舞台上的新生力量,是一场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

  • 标签: 1916年复活节 列宁 反帝国主义 民族解放
  • 简介: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梅白发表回忆文章,说毛泽东视察峡时修改过自己的“夜登重庆枇杷山”诗。在流传过程中,一些毛泽东诗词爱好者将梅自的这首诗收编入书,进而变成了毛泽东的诗。但梅白1958年发表的诗本身证明毛泽东并未为他修改。毛泽东乘江峡轮视察峡,梅白只是众多的普通随员之一。从毛泽东在江峡轮上的具体活动情况看,梅白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毛泽东并请他改诗,故毛泽东为梅白改诗一事不实。而把梅白的诗收编入毛泽东诗词集更属不当。

  • 标签: 毛泽东 梅白 改诗 质疑
  • 简介:毛泽东对长征胜利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从通道到遵义,毛泽东力挽狂澜,实现了党和红军伟大的战略转折;运筹帷幄、用兵如神,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高超运用,创造了世界战史奇观;长征精神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

  • 标签: 毛泽东 长征 历史贡献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性过程,在理论内容上共时态地向个维度上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中国文化和中国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过程;中国文化和中国实际走向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的马克思主义化过程;同时还是对外传播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过程。这也就是理论走向实际的维度、经验走向理论的维度、国内走向国际的维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维度 具体化 整体性
  • 简介:目前理论界有部分人对邓小平超前的、具有预见性的论断可能存在认识和理论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重'坚持改革开放'、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的改革开放要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学习研究和准确恰当地理解贯彻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关于公有制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和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判断,找准时机,适时推行大战略转变。一是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要实行重视国有经济的新战略,使其总量扩大、比重提高,其基本任务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切实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二是收入分配的战略转变,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转向多措并举缩减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战略;是进行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战略转变,实行农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规模经营,建立一种既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业集体经营方式。大战略转变中,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是关键,是实现收入分配战略和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础。

  • 标签: 全面准确理解邓小平理论 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战略 收入分配战略 农村“第二个飞跃”战略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大生产运动。为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影响,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整风学习运动。整风学习运动经过了学习运动、改造学习运动、整风学习运动相互衔接的个阶段,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民族形式和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问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的前进奠定了思想基础、精神基础。

  • 标签: 毛泽东 抗战时期 整风学习运动
  • 简介: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在贯彻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之所以坚持制度自信,主要源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体现了制度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制度运行的“和合”智慧以及制度评估的“绩效”标准重维度。从本质上看,“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了制度设计的“价值理性”、“和合”智慧体现了制度运行的“情景理性”,“绩效”标准则对应了制度评价的“工具理性”。这重理性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三重维度 自信 “以人为本”原则 价值理性
  • 简介:本文在批判性分析'最低的层次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美、其次是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最高层次的是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这一所谓'劳动生产美'的'个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劳动生产美'的'个环节论':第一环节是,马克思从实践本体论的高度确认劳动是理解美的基础,提出'劳动生产美'这个命题;第二环节是,马克思严肃指出异化劳动不仅不能生产美,而且还会导致对美的否定,从而守护了'劳动生产美'这个命题;第环节是,马克思深情期盼共产主义将恢复劳动的自由并使'劳动生产美'变成现实。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 生产 异化 共产主义
  • 简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战略思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个面向'作为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根本思想和方法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明确的目的性、全面的开放性、敏锐的前瞻性和深刻的系统性,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机制、手段和方法的现代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个面向'为指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明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人本性双重目的,确立施教者与受教者双向主体,把握灌输式与体验式双重范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需要实现管理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再创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需要施教者善于老方法新用,敏于新方法熟用,巧于诸方法混用。

  • 标签: 三个面向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性转型
  • 简介:编辑出版领袖专著是中共思想建党的重要手段,也是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的'权威教材'。《邓小平文选》第卷的编辑出版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版发行不仅为中共提供了思想理论建设的权威教材和理论武器,同时也为邓小平理论的社会化、大众化、国际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共思想理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通过自上而下的动员和部署、举办多层次的干部学习班、与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相结合等方式,集中开展对《邓小平文选》第卷的学习教育活动,帮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邓小平文选》第卷的出版发行有重大意义:集中反映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路历程、实践思考和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直接作用于中共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全党同志增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改进新时期中共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

  • 标签: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思想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意识形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