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5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个反历史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对民主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张力。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体现,但古典范式终结并不意味着核心构成元素终结;新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重构,而对民主正确理解取决于种妥当未来观。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以实践是种具体、历史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般性、永恒性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根源。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过分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些新认识。以此为,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是”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本文讨论杨国荣教授所著之《伦理与存在》、《道论》到《成己与成物》三书②,主要分两部分,其为对三书“写作特质”外部观察与定位,其二为对其中核心术语“本体论”使用意义之考察。

  • 标签: “本体论” 写作特质 杨国荣 概念使用 教授 伦理
  • 简介:加拿大哲学家瑞通过反省些哲学咨询师理论及其应用,提出了哲学咨询四阶段法.“自由漂浮”是哲学咨询阶段,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鼓励来访者随意自在地说出任何想说的话语,使用苏格拉底式“助产术”方式帮助来访者将问题浮现后,随即就进入到了“即刻问题解决”第二阶段.哲学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找到澄清问题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发展出套哲学理性思维能力,从而能解开困扰自身问题症结.当来访者对即刻问题解决获得满意时,哲学咨询师与来访者都要进入哲学咨询第三阶段,即“有意向性教与学”.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不仅要与来访者讨论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帮助来访者将哲学推理变成种生活方式,从而进入哲学咨询第四阶段,即“超越”阶段.来访者通过与哲学咨询师多次对话后,发展出推理能力和对话技巧,学会如何超越个人目前状况,使自己不再沉溺于过去痛苦,建立起套属于自我价值体系.哲学咨询作为哲学践行种社会应用形式,方法及其实践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自由漂浮 即刻问题的解决 意向性的教导行为 超越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和僧肇,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过程,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探讨此问题时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议题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问题时异同.是语言使用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不可言说”所带来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刘述先先生于2016年6月6日晨驾鹤西去。惊悉噩耗,不胜震悼!刘先生是江西吉安人,1934年出生于上海。他是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该校任教授,后香港中文大学任讲座教授兼任哲学系主任,退休后在台湾“中研院”从事研究,并兼任台湾数所大学讲座教授。

  • 标签: 刘述先 牟宗三 当代中国哲学 儒家思想 当代新儒家 理一分殊
  • 简介: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总趋势总问题之。亨利·列斐伏尔是此思想转向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但作为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与众多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学院派生活哲学研究有所不同,他始终坚持用辩证法研究批判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其思想最重要原因。他在其漫长不同阶段,分别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日常生活辩证批判视角。前期基于种总体性辩证法立场而提出了瞬间性日常生活革命想象,后期则明显站在消解总体性立场上,而分别提出了差异性都市生活空间生产辩证法与身体化生活节奏分析哲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从总体性革命想象向差异性空间—节奏分析之视角转换过程,方面表明了西方激进左派所面临现实理论困境,但另方面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重大社会生活问题中强大优势与持久生命力。他日常生活革命、空间生产与节奏分析三个视角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生活哲学研究中广为采纳与运用理论方法模型。

  • 标签: 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 辩证法 空间 节奏
  • 简介:要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与必然关系谈起。哲学史上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后才真正认识了自由是对必然认识与对客观世界改造,并且是真善关

  • 标签: 自由 必然 实践
  • 简介:自奥义书时期之后,吠檀多哲学到了乔荼波陀和商羯罗那里发展至高峰。但真正把吠檀多哲学传播到西方世界,当首推19世纪圣人维韦卡南达。吠檀多哲学与切伟大哲学样,都需要追问存在,需要回答宇宙与自然本源以及意义问题。考察维韦卡南达哲学宇宙论,可以构成诠释吠檀多哲学“摩耶”理论条途径。

  • 标签: 吠檀多 宇宙 摩耶 瑜伽
  • 简介:当代心灵哲学涌现出股自然主义新潮流。通常来讲,自然主义能与唯物主义、物理主义代替使用。令人惊奇是,也有些哲学家试图把自然主义与二元论相结合,查默斯自然主义二元论是典型代表。大多数哲学家看来,自然主义二元论并不能在解释意识问题上取得成功。

  • 标签: 自然主义 二元论 查默斯
  • 简介:摘要: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种“非同”关系,有望走出条非还原物理主义路线。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于构成它事物,在被构成事物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方面,具有构成关系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物质构成作为种新哲学范畴有重要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istseineunbewuβteundunbedingteVoraussetzung.""unbewuβt"中央编译局编译译本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本能"和"不以意识为转移"。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道路。不同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理解而构成不同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自然辩证法》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哲学问题真实意义。

  • 标签: 《自然辩证法》 unbewuβt 不自觉的 不以意识为转移的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 简介:、学思历程与道德心理学韩燕丽(以下简称"韩"):也许我们可以先谈谈你哲学之路。你是如何开始学习哲学,有哪些重要哲学思想影响到你哲学研究?我们知道你父亲和妹妹都是著名自然画派画家,他们作品对你伦理学研究有没有触动?瓦莱丽·提略(以下简称"瓦莱丽"):多伦多大学读年级时,"哲学导论"课是我最爱课程。

  • 标签: 瓦莱 道德心理学 提比略 德性伦理学 反思性 伦理学家
  • 简介:信息哲学新近发展为人格同性研究提供了种全新信息性研究路径。"柏拉图与战车问题",通过柏拉图著名战车隐喻引入了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个整全和体?"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自我学",通过对自我理论两个分支(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个性化,另个关注此种实体认同)描述,预设了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个性化逻辑地先于认同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得以展现。进而在"种调和假设:三膜模型",提供了种自我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体三分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理论,"作为自我之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实现逻辑",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发现)概念引入,支持了种极为斯宾诺莎式观点,即据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最终阶段。最后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反讽罗蒂政治哲学呈现出三副面孔。即反基础主义、私人游戏以及哲学家去圣化和知识分子政治化。反基础主义意味着否定了哲学证成政治可能性.否定了理性主义证成自由主义可能性。私人游戏是说哲学家只能在私人领域从事创造性发明,而不能僭越。这两层含义必然结果是使哲学成为私人事务,使哲学家走下社会立法者神坛。而反讽作为知识分子公共德行必然要求他们公共领域不断揭示社会无所不在残酷,提供社会希望。哲学家若想在公共领域发言,必须改变身份特征成为知识分子,而且要注意公共修辞。

  • 标签: 反讽 反基础主义 公私领域 去圣化
  • 简介:关于名称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种新名称理论——社会历史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约定俗成和有生命。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关系始于广义初始命名仪式。(2)关于名称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描述性信息。(3)被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那些描述性信息集合构成了名称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实践需要,作为名称意义描述集合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所指不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意向、特定话语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意义甚至是其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名称理论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语言观上更为根本分歧和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先验-偶然知识”是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个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与“朱利叶斯”是与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经典案例.断言与案例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热点与难点.指称与指称对象区分是个新颖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性论争混淆与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个新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固定 先验 从物-知识 指称 指称对象 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