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19—20世纪之交,德国作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和现代物理革命的发源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物理,他们有着受召于康德而又走出康德的共同心路历程,继承和发扬康德的批判精神,创造了堪称一流的科学成就,展示了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科学认识论科学方法论原则。

  • 标签: 德国物理学家 康德哲学 批判精神
  • 简介:近代物理是随着实验方法数学方法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物理实在论经历了机械实在论、经典实在论和量子实在论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物理的实在问题的讨论是由微观粒子的不可观察性、量子力学的概率性、非定域性等特征引起的,并不等同于数学世界是否实在的问题。科学是哲学一科学的继承者,但不是哲学的“终结者”,而是哲学的“改造者”“推动者”。我们在讨论物理的实在问题时,应该区分出三个不同层次的实在:自在实在、对象性实在和理论实在。物理理论是在去语境化再语境化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对自在实在的模拟,是在谈论实在和理解实在,而不是在描述实在。这是一种语境论的实在观。

  • 标签: 经典实在论 量子实在论 理论实在 谈论实在
  • 简介:一、学思历程道德心理学韩燕丽(以下简称"韩"):也许我们可以先谈谈你的哲学之路。你是如何开始学习哲学的,有哪些重要的哲学思想影响到你的哲学研究?我们知道你的父亲和妹妹都是著名的自然画派画家,他们的作品对你的伦理学研究有没有触动?瓦莱丽·提比略(以下简称"瓦莱丽"):在多伦多大学读一年级时,"哲学导论"课是我最爱的课程。

  • 标签: 瓦莱 道德心理学 提比略 德性伦理学 反思性 伦理学家
  • 简介:2013年9月25日,第六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科院分部哲学所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堂邀请到了两位著名科学哲学家主讲——一位是拉卡托斯奖得主、不列颠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哲学学会前主席、牛津大学教授哈维.布朗(HarvevR.Brown),报告题目为《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的运动理论》;另一位是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科学伦理学哲学中心主任保罗·霍伊宁根一许纳(PaulHoyningen—Huene)教授,报告题目为《论物理知识的局限》。

  • 标签: 哲学分析 物理科学 讲堂 综述 历史 大学教授
  • 简介:在我收到的关于什么是杜威讲座的介绍中,有一段,读起来是这样的:期待中的谈话不是“杰出教授S关于X话题的最新成果”,而是对某个重要哲学家生活的一种更加富有个人特色的看法.一套更富有反思精神的评说。在杜威基金会的理事会上,有人说:“不是我能在《哲学杂志》或《哲学评论》上找到以及读到的论文,不是演讲者可在标准杂志上发表的最新成果,而是某种具有更多历史和情感内容的东西。”

  • 标签: 哲学家 最新成果 反思精神 个人特色 情感内容 理事会
  • 简介:《尼各马克伦理学》关于快乐之论述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对柏拉图《斐利布》中关于"混合快乐""纯粹快乐"这一划分的继承;二是运用"质形论"之灵魂论界定以及"潜能—实现"之物理学说,对于《斐利布》之魂身关系所进行的修正与重释。而这两个前提共同说明了一点:要理解快乐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中的位置,我们不能绕开《斐利布》之影响。正是通过对于《斐利布》的继承阐发,亚里士多德得以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展开对于斯彪西波欧多克索斯两种极端观点的批判,并且阐明从混合快乐向纯粹快乐,以及从自然品质向伦理品质的两层过渡,并最终指明快乐伴随并完善着实现活动。对于快乐灵魂"理智部分"之实现活动之关联的进一步考察,则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明《尼各马克伦理学《斐利布》同属一个阵营——唯有理智快乐之混合才造就属人之善好生活。

  • 标签: 快乐 德性 理智 善好生活 《尼各马克伦理学》 《斐利布》
  • 简介:应用伦理学经常被认为是理论伦理学相对的“应用的”或“实践的”伦理学,是伦理学的新范式或者是超出伦理学范围的交叉学科。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对伦理学及其应用概念的错误理解,应用伦理学确切地说是对专门领域的伦理问题的思考,作为一门学科,它是一般伦理学相对的专门(领域)的伦理学,没有亦不会超出伦理学的范围。

  • 标签: 应用伦理学 伦理学 应用
  • 简介:樊浩先生近三十年的学术生涯,从其所确立的旨趣、铸造的品格到创设的论题皆别具一格,蔚为伦理学领域之一大景观,其中又以"伦理精神"的申述阐发最为别具匠心。伦理精神不是对伦理精神化或精神伦理化的简单解释,而是以此达成对人类精神终极追求的探寻,即探究伦理精神作为"单一物普遍物的统一"之至善究竟对人类文明发展意味着什么;切近而言,即是中国伦理精神对中国现代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意义。对此,樊浩先生不惜运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文化战略"之深沉笔触、势大力沉的理论思辨和"顶天立地"的担当意识来展开其思考,为此所展开的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的伦理省思、韦伯创制"理想类型"之伦理范型的方法论超越、黑格尔精神哲学形态方法的批判性借用、生态哲学借以建基的"价值生态"的方法论发越等,都被创造性地融入"伦理精神"主题的卓越运思当中。显然,樊浩先生的伦理思考不是对伦理世界的单纯观照直观映射,而是通过伦理世界进入到对整个精神世界的哲学反思。他新近指出的人类文明必将以"伦理共和"的方式完成自身多样性体系建构这一观念,再度反映出这一致思取向。

  • 标签: 樊浩 伦理精神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伦理共和
  • 简介:黄勇(以下简称“黄”):虽然是作为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考生进入大学,但是当时并没有所谓“天之骄子”的感觉,更多地是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1966年取消大学时我刚进小学,所以在读书期间从来就没有上大学这样的想法。

  • 标签: 美德伦理学 中国思想 黄勇 地域化 道德 教授
  • 简介:摘要:在《心灵、自我社会》中,米德针对儿童在语言、角色游戏竞赛中的社会化学习过程所做的个体发生学描述,其实是在说明:人类的语言沟通结构如何能为意义理解、社会化的人格建构以及社会的功能分化整合提供基础。通过图根哈特的批判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重构可以发现,米德社会心理学中呈现的“姿态中介的互动”、“符号中介的互动”“角色中介的互动”这三种沟通结构,如何能为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重要哲学议题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米德 社会心理学 角色理论 意义理论 沟通行动理论
  • 简介:这里发表的是2010年2月3日下午,我在罗伯特·布兰顿(RobertBrandom)公室对他所做的第二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分析哲学、海德格尔以及当代美国哲学家罗蒂、刘易斯(D.Lewis)、约翰·麦克道威尔(JohnMcDowell),同时还谈及他父母对他的影响。布兰顿教授很健谈,哲学话题常常使他焕发激情,我们的谈话不时被他的笑声打断;但当涉及对细节问题的阐释时。他的面孔又会马上转而严肃,仿佛容不得丝毫差错。

  • 标签: 分析哲学 当代美国 布兰顿 罗伯特 哲学家 存在主义
  • 简介:1847年,当马克思在普鲁东争论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他那时候当然不会想到,110年以后出生的一位中国哲学家,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他的这个命题。马克思说:"从根本上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作为杨国荣的同学和同事,我,还有从美国赶来与会的黄勇兄,有幸见证了杨国更多还原

  • 标签: 哲学分析 杨国荣 普鲁东 黄勇 思想创造 金岳霖
  • 简介:当代的社会凝聚力正面临来自从地方到全球不同层次上的多种方式的挑战,尽管远非经济伦理学能解决,但作为一种三层次的研究方法,经济伦理学应该而且能够作出尽管有限但是重要的贡献。首先,将企业和经济的目的解释为财富创造,定义财富是私人财富公共财富的结合,包括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并且特别强调,公共财富的创造意味着需要不同于市场的机制和不同于利己主义的动机。其次,需要讨论凝聚社会的不同方案:开明的利己主义、新博弈论方案和天主教社会教义倡导的共同善概念。最后,提出经济伦理学关于加强社会凝聚力的如下观点:(1)聚焦企业和经济创造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目的;(2)倡导通过伦理审查的公共产品;(3)保障作为公共产品概念来理解的人权。

  • 标签: 经济伦理 资本(自然的、经济的、人力的、社会的) 人权 市场机制的潜力和局限 利己与利他动机 公共产品
  • 简介: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问题的基础性、学科的自觉性和方法的独特性。反思平衡、概念分析和先验论证是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凭借这些方法,针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方可分析三种典型科学模式的基本构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揭示这些科学模式得以可能成立的先在的解释性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涉及的哲学科学之间关系的论述提出了若干评论性的、商榷性的见解。

  • 标签: 反思平衡 概念分析 先验论证 科学模式
  • 简介:近四十年来,大陆宋明理学研究贯穿几条线索,主要包括反理学研究、西方哲学的援入对话、思想史视野的融合、理学经学的交叉研究等。其中反理学研究在不同阶段又分别表现为气学、实学和启蒙思潮研究等。这些研究的取径在理学研究方面创获颇多,但偏于外在路径,存在不少问题。未来理学研究仍将多元发展,而内在径路的研究才是理学研究之本。

  • 标签: 反理学 中西对话 思想史 经学向度 内在径路
  • 简介:2014年,我刊两位顾问北京大学的汤一介先生和斯坦福大学的帕特里克·苏佩斯(PatrickColonelSuppes)先生和一位编委复旦大学的俞吾金先生相继辞世。这不仅是我刊的巨大损失,更是哲学界的巨大损失。在本刊进入新一年的工作周期之际,编辑部的全体成员以沉痛的心情缅怀三位哲人,感谢他们在本刊创立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奉献真诚帮助,相信他们的学思精神会永远留存于世。

  • 标签: 帕特里克 汤一介 俞吾金 哲人 哲学家 斯坦福大学
  • 简介:皮尔士认为信念的对象是命题.信念表现了当事人进行特定行动的倾向。人们为了消除怀疑,意图通过探究来确定信念。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能够免除怀疑。通过固执方法、权威方法和先天方法的比较,皮尔士认为科学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进而持有信念规范主张: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当代信念伦理学的证据主义、实用主义和兼容主义都面临着理论困境,而皮尔士的外在主义走出了“第四条道路”。出于科学方法的实在性、普遍性可操作性,皮尔士的主张能够解答普遍性问题。

  • 标签: 皮尔士 实用主义 信念规范 信念伦理学
  • 简介:学家有不同的类型,有的重视研究问题,有的重视构筑体系,有的重视解读文本,有重视阐释义理;或者如金岳霖所言,有的是综合的心灵,有的是分析的心灵;或者如詹姆斯所说,有的是硬心肠者,有的是软心肠者;或者如柏林所讲的,有的是刺猬型的,有的是狐狸型的……虽然,哲学家的研究风格可能各有千秋,

  • 标签: 哲学分析 哲学家 学术研讨会 开幕词 论坛 称号
  • 简介:弗洛伊德曾著有《梦的释义》一书,解析了梦的原动力何在。我在多年前就买了最早的中译本,记住了书中的核心要义:梦性之间的关系密切。我个人理解,这里的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诸如受压抑的性情、受压抑的情绪、受压抑的精神、受压抑的个性,当然也包括受压抑的性欲,对实现美梦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 标签: 休闲 释梦 弗洛伊德 负面影响 中译本 情绪
  • 简介:在《哲学分析》杂志举行的第四届论坛上,王凤才、徐长福和韩水法三位教授分别就俞吾金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质询.俞吾金教授一一加以回应:首先指出.尽管在自己以往的论著中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但这些评价是自洽的,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矛盾;其次表明,在康德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尽管理念在涉及至善这一对象时起着构成性作用,但在通常的情况下,理念却起着范导性作用。最后叙述了批判构成之间的复杂关系:没有批判上的深邃见解,不可能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反之,没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批判也难以击中要害:并指出,构成性的观点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调整,不能教条式地加以运用。

  • 标签: 理解 批判 构成性的 范导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