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传统上,马克思恩格斯被刻画为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德国理念论反对者。然而,如果我们把德国理念论解释为从纯粹哲学角度论证了思想之本源性学说,把马克思恩格斯学说解释为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证了物质生活特定历史—社会中众多思想进行选择机制,则两者就可以被视为互补关系。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康德-黑格尔 思想的本源性 思想选择机制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一问题时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所要处理议题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时异同.一是语言使用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不可言说”所带来语言自觉;二是名实、名理之间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布兰顿认为,我们仅能从人所独具智识能力出发,以概念作为哲学探究起点;麦克道尔则试图保证世界可应答性,挽回经验之于思想判断证成限制作用.两人思想矛盾在于,布兰顿认为麦克道尔没有必要保留经验谈论,麦克道尔则认为布兰顿至多只能获得语义表征,而不能真正地直接谈及对象.强调两人哲学中实用主义因素,可以实现两人哲学上可能和解乃至互补.

  • 标签: 布兰顿 麦克道尔 表征 经验 实用主义
  • 简介:存在主义是个体存在状态及其成因进行探析哲学流派,个体存在状态异化是导致个体产生不合理信念心理障碍根源.要想解决心理障碍高发这一严重社会问题,需从修正个体信念系统出发.时代状况影响个体存在状态,个体存在状态是塑造个体信念系统主要素材,为厘清个体信念系统构成要素,需要对个体存在状态进行分解.基于厌倦现象梳理挖掘,可以发现时代状况个体存在状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揭示出存在状态个体信念系统型塑机理,以及信念系统心理障碍发生之间内在关系.通过厌倦现象分析,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利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可以揭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个体信念系统进行修正与重塑路径方法.

  • 标签: 存在主义 心理治疗 厌倦 信念 存在状态
  • 简介:现象学时间视野有助于理解儒家亲亲仁道,却不一定会陷入以时间性来替换亲亲源头危险,因为这种时间视野比胡塞尔、海德格尔甚至列维那斯时间观都更彻底地摆脱了个体主义干扰。而且,这种三时相互补对生时间观在《周易》阴阳时间中,获得了更有质感家庭化特征,以至于时间亲亲相互贯通了起来。权力现象学可以解释秦国及秦朝权力传承现象;儒家驯服权力方法有阳两面;权力现象学看到现代民主制优劣之处;儒家也能够找到吸取教训来改进自身途径。

  • 标签: 亲时不二 民主制的优劣 家基选举制
  • 简介:通过康德自由理论“拆解”,海德格尔在《论人类自由本质》这一1930年讲稿中呈现了作为人类本质原初自由概念.在对康德实践自由概念彻底化深入化中,海德格尔把人类自由理解为自身约束,这同时意味着进入规范空间,并让存在者以诸多样式显现.由此,海德格尔也得以确立起人类存在“伟大”有限性样式,并在不完满者绝对主体之间为人类寻得其位置.

  • 标签: 海德格尔 自由 有限性 康德 自身约束
  • 简介:晚期狄尔泰哲学主题乃是精神科学诠释学奠基,这一规划尤其体现在狄尔泰1900年《诠释学诞生》1910年《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建构》之中.在《诠释学诞生》导论补充部分,业已出现了将诠释学从某种技术手段转换为某种哲学规划尝试,亦即探讨对生活表达之理解结构特征,但诠释学在此仍然是持久固定文本解释阐释.这一诠释学奠基方案在1910年达到了高峰.在《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建构》中,狄尔泰详尽阐释了自然科学精神科学区别,阐发了精神科学独特结构,亦即生活、表达理解之关联,最终落脚于客观精神效果关联.客观精神是人类生存于其中超个体文化世界,使人们他人理解得以可能,保证了理解客观性;效果关联则刻画出精神世界根本特征,它塑造了客观精神,使其成为精神科学对象.只有在此基础上,精神科学诠释学奠基才是可能.

  • 标签: 诠释学 精神科学 体验 客观精神 效果关联 狄尔泰
  • 简介:知觉内容如何是概念?这是当代认识论中所关注关键问题.麦克道威尔概念论认为,只有概念性东西参与进辩护活动中,因此知觉内容必然是包含概念.他概念论可以总结为两点:C1,知觉内容是概念;C2,概念来自后天语言学习.特拉维斯麦克道威尔观点展开了批判,指出了麦克道威尔概念论是一种存在问题表征理论,同时指出作为概念论基础“似真之看”是不可能,从而使C1被证明是不成立.麦克道威尔承认特拉维斯批判并进行修改,他分别提出M1(直观能力是一种概念能力)M2(知觉内容中仍然存在某些概念)两个措施进行修改.但是本文将指出这两个修改非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修改后C1C2相冲突.从而证明概念论主张是不一致,麦克道威尔依旧无法说明知觉内容如何具有概念.

  • 标签: 知觉内容 概念性 直观 特拉维斯与麦克道威尔争论
  • 简介:权力传承是关乎国运大事,是政治学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理问题,是现象学应该研究现象。《拒秦兴汉应对佛教儒家哲学》一书通过现象学时间观权力传承进行了新颖独到论述。通过它所拓展视野,我们看到权力传承首先是一个原本时间问题;法家政治将权力实体化、绝对化、现在时化,这种传承几乎是注定要失败;儒家基于亲子间原本时间—意义关系,通过礼乐教化来兴发、维持权力传承,这是它破除取代法家权力传承模式重要原因;民主制对于君主制优势在于权力传承中相互共在时间结构。但是历史现实也显示民主制在权力传承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克服问题。

  • 标签: 权力传承 法家 儒家 君主制 民主制
  • 简介:2018年4月27日,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承办,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协办“思想解放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使命担当”全国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在天津召开.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俊莲代表地方社科院学者在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史瑞杰主持.

  • 标签: 地方社科院 系统哲学 社会发展 思想解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简介:一2017年6月29日—30日,在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河谷大学召开了以讨论interality为主题学术会议。Interality这个词词典上还查不到,根据构词法,词干"inter-"意为"之间"加上后缀"-ality",那么interality就是关于具有"之间"性质东西,汉语译为"间性"。会标表明,这次会议是关于"间性"第一届国际研讨会,看样子今后还要继续研讨下去。事实上,北美近年已经有杂志就这个问题出过专辑,另外还有专门论集出版。

  • 标签: 哲学 国际研讨会 学术会议 密歇根州 构词法
  • 简介:大数据机器学习在医学研究领域获得越来越多应用关注.人体作为复杂生理演化系统,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多层次性、动态性、突现特征.从复杂性哲学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医学在方法论认识论上优势问题.人工智能医学可以利用海量数据,搜集复杂特征信息,发掘并识别多种变量之间相关性,通过机器学习捕获数据中复杂非线性关系,克服还原主义局限,消除不确定性,提高预测准确性.疾病过程所体现出动态复杂性过程敏感性,复杂系统不确定性突现特征,使得人工智能医学疾病治疗状态预测长时段预测难以实现.人工智能利用相关性所做预测,虽然准确,但因为因果解释缺失和路径依赖,不能直接用于临床上医学照料,需要医生具身临床经验知识辅助判断.治疗临床情境重要性数据化上困难,也给当前人工智能医学实现从精准预测到有效治疗带来了挑战.

  • 标签: 复杂系统 人工智能医学 生物医学 大数据 机器学习
  • 简介:目前,学界人工智能是自主且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论证都是基于行动自主,这并不能解决人工智能承担责任问题.人工智能自主性问题实质上是在决定论世界里讨论能动者能否自主问题.在理性回应论支持,人工智能有可能是完全自主,并且能够承担义务责任.人工智能所承担义务责任是一种联合义务责任,根据与人类关联形式,分为多种责任承担形式.人工智能使用者需要注意忽视责任,而非人工智能使用者要承担不使用人工智能责任.

  • 标签: 人工智能 自主性 决定论 责任
  • 简介:通过批判犹太—基督教传统柏拉图形而上学传统,尼采把颓废虚无缘由归结为"反自然",又将"反自然"缘由归结为"真实世界""虚假世界"二分。尼采称自己为"自由精神""积极虚无主义者"。"自由精神"任务是价值重估,而"积极虚无主义者"任务则是促成"虚无主义自我克服"。尼采通过提倡价值重估积极虚无主义给未来哲学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尼采 敌基督者 反自然 虚无主义 颓废
  • 简介:现代主体性在一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中自我他人、经验先验、理性非理性各种因素缠绕遮蔽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在排除压制他者基础上,后现代哲学主体解构是他者肯定。他者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一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他者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一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是一种消极充满悖论主体。在当代,最重要不是主体解构,而是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思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性主体性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主体 解构 他者 困境 马克思
  • 简介:卢梭同时代人追求幸福解释往往把幸福界定为减轻不幸或者通过娱乐回避不幸。数学家莫佩尔蒂试图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人类生活幸福痛苦,从而主张追求幸福只会增加欲望满足之间间隔,进而用斯多葛式节制欲望方法来追求幸福;霍布斯认为没有完全满足欲望,幸福是从欲望到欲望权力欲求。卢梭则主张用当下享受来代替追求幸福,用新关注我们自身方式来代替娱乐并分散我们注意力,他认为,延迟满足而不是追求满足才能经常增加幸福,从而为追求幸福提供一种新可能性。

  • 标签: 追求幸福 消遣 卢梭
  • 简介:"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吉藏首先明确提出。道教经过一个阶段探索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道性""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关键范畴"佛性""道性"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哲学基础。

  • 标签: 无情有性 无情有道性 吉藏 孟安排 道教义枢
  • 简介:"大数据"一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派生出了两种内涵:一种是小写大数据,另一种是大写大数据。小写"大数据"指的是数据科学相关活动方法,而当这些活动方法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并迅速发展时,便产生了大写大数据。因此,大写大数据可以看成是小写大数据经济和文化转向,它会对社会组织知识结构产生历史性变革。为了探讨两种大数据之间联系以及相关认识论后果,我们将引入三个核心概念——数据域、深调制以及不透明表征——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大数据在经济和文化维度上——一个是地方性生成性,另一个是全球性涌现性——如何交互以及在交互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后果、问题机遇。基于信念可靠性知识观所建立"后调制认识论",对于深入理解探索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认识论问题将提供有益思路理论依据。

  • 标签: 大数据 深调制 不透明表征 认识论
  • 简介: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陈波教授发起并组织、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共同资助“真理、逻辑哲学”国际研讨会于2017年9月23日-24日在北京大学召开.参加会议60余人来自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七个国家和地区.陈波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词,他强调:“真”“真理”是意义重大且意蕴深长概念,已经被赋予形而上学、认识论、语义学、甚至是伦理学多重意涵,需要对它们做全方位深入探讨.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外国哲学 “真理” 研讨会综述 逻辑 北京大学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学方法儒家思想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一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一现象学儒学核心是“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思想是现象学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核心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学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学儒学会通。由此,张祥龙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学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学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