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回顾人体必需营养素中主要的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对人体免疫功能及疾病结局的影响。方法数据库包括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以营养素、食物、膳食结构、膳食模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质元素等作为营养相关中文检索词,炎症、炎性、氧化应激、免疫力、免疫等作为免疫相关中文检索词;相应的以nutrients、food、diet、protein、fat、vitamin、minerals等作为营养相关英文检索词,inflammatory、inflammation、oxidative stress、immune、immunity等作为免疫相关英文检索词,检索截至2020年1月10日的文献。结果共纳入53篇文献,其中中文18篇,英文35篇。研究内容集中在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脂肪酸同免疫功能的关系。总体来看,营养素的不充足或缺乏会影响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主要表现在免疫指标CD3+、CD4+、CD4+/CD8+比值,以及IgA和IgG水平的变化。营养素摄入量或血清含量与疾病结局如疾病发生率或患病风险、疾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关系,而干预实验验证了补充一些营养素如n-3多不饱和脂肪酸、锌、维生素A等对免疫功能及疾病结局的有益影响。结论营养素摄入量或血液营养素水平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存在关系,充足的营养状态对提高免疫力和抵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营养 营养素 免疫系统 免疫 系统综述
  • 简介:摘要营养与人体免疫一直是营养学研究的一个主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营养免疫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45年中,营养与人体免疫的相关研究仍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而我国的研究不仅起步时间晚,也缺乏系统性。希望"膳食营养对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方法""营养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膳食模式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营养对炎症因子或氧化应激等人体免疫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影响"4篇系统综述能为我国未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就营养素、膳食模式与炎症/氧化应激标记物等人体免疫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关系,以及对慢性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起到参考和推动作用。

  • 标签: 营养 人体免疫 回顾 展望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回顾膳食营养与人体免疫功能人群研究的方法学进展。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万方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月10日膳食营养与人体免疫相关研究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结果共有114篇文献纳入分析,其中中文4篇,英文110篇。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干预性研究分别为22、16、41和35篇,研究方法随时间推移呈多样化趋势。近年来,病例对照研究衍生类型如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队列研究受到重视,研究因素由单一营养素或膳食成分逐步转向食物及膳食模式,营养对基因损伤的保护作用、改变基因表达的作用,以及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与炎症标志物敏感性的调节作用等成为研究热点。结论膳食营养与人体免疫功能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充分论证营养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膳食 营养评价 免疫 流行病学方法 系统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回顾有关营养素、食物和膳食模式对机体炎症因子或氧化应激标记物水平的影响。方法以营养素、食物、膳食、膳食结构、膳食模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膳食纤维、炎症、炎性、氧化应激、免疫力、免疫等作为中文检索词,以nutrients、nutrition、food、diet、dietary structure、dietary patterns、protein、fat、vitamin、dietary fiber、immune、immunity、inflammatory、inflammation、oxidative stress等作为英文检索词,分别对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月10日收录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结果共纳入3篇中文文献和46篇英文文献。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D、多不饱和脂肪酸、部分氨基酸、膳食纤维、异黄酮、胆碱、甜菜碱和白藜芦醇等营养素可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或氧化应激标记物水平,而胆固醇、反式脂肪酸等营养素则可升高其水平。鱼类、精瘦肉、水果、大豆、十字花科蔬菜和坚果等食物可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或氧化应激标记物水平,而牛奶、含糖饮料等食物可提高其水平。地中海膳食模式和其他健康化膳食模式均可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或氧化应激标记物水平,而西方膳食模式可升高其水平。结论营养素、食物和膳食模式均可对血浆炎症因子或氧化应激标记物水平产生影响。

  • 标签: 膳食 营养评价 炎症 氧化性应激 系统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膳食模式与人体免疫水平和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以膳食模式、膳食结构、营养素、食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膳食纤维、炎症、炎性、氧化应激、免疫力、免疫为中文检索词,dietary、nutrition、nutrients、food、diet、vitamin、immune、immunity、inflammatory、inflammation、oxidative stress为英文检索词进行逻辑组合,系统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从收录起始日期至2020年1月10日相关文献,逐步筛选后进行归纳探讨。结果共纳入1篇中文文献和22篇英文文献,其中横断面研究9篇、干预性研究7篇、队列研究6篇以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1篇。膳食模式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膳食炎症指数(DII)、膳食炎症评分(ISD)、经验性饮食炎症模式评分(EDIP)、膳食依从性评分和健康饮食指数。地中海膳食模式和以蔬菜、水果、豆制品、鱼和奶制品摄入较高的健康膳食模式研究较多,共13篇。地中海膳食模式可降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计数(WBC)和纤维蛋白原等炎症标志物,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功能评分等代谢性指标水平,改善慢性炎症性疾病,降低慢性病发生风险。健康膳食评分越高,促炎因子水平越低,即使未达到膳食推荐量,其饮食越健康,炎症因子水平越低。西方膳食模式可增加CRP、IL-6、E-选择素、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等炎症因子浓度,以及2型糖尿病发病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但也有1研究未发现其与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论膳食模式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不同膳食模式根据食物摄入特征具有不同的炎症潜力,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免疫功能。

  • 标签: 免疫 膳食模式 系统综述
  • 作者: 李玉慧 杜勇 李璐 刘明岭 蒲椿 李天红 白慧 张学武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 100044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保定 071000 ,保定市第一医院肾内科,保定 07100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广州 510405 ,昆明市经开人民医院中医科,昆明 650217 ,南充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南充 637000 ,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疼痛科,安阳 455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肌炎(DM)患者心脏受累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至2018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71例成人皮肌炎患者的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皮肤、肌肉损害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包括炎性标志物、自身抗体等),并将心脏有无受累进行分组比较。结果皮肌炎患者心脏受累的发生率为15.9%(43/271)。心脏受累的患者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cTnI)升高,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T波异常(27.9%,12/43)、窦性心动过速(16.3%,7/43)、ST-T改变(14%,6/43)及右束支传导阻滞(7%,3/43);超声心动图异常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23.3%,10/43)、心包积液(23.3%,10/43)。心脏受累组患者易出现皮肤破溃及合并间质性肺炎(ILD),该组患者发生急进性间质性肺炎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心脏受累组(30.2%,13/43)。心脏受累的皮肌炎患者更易出现贫血、肌酸激酶升高及补体C3、血白蛋白低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在心脏受累组多见,与无心脏受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损害是皮肌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心脏受损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cTnI升高,该组患者易合并急进性ILD及抗Ro-52、Jo-1抗体阳性,病情活动度高。

  • 标签: 皮肌炎 心脏 间质性肺炎 抗Jo-1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病毒性脑炎后自身免疫性脑炎(PVEA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收治的10例PVEAE患者资料,分析症状学、脑脊液学、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等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男5例,女5例,年龄44(18,66)岁。9例两次脑炎发作间隔37(24,60)d,1例无明显间隔。病毒性脑炎峰期改良Rankin评分(mRS)4.5(4.0,5.0)分,恢复期mRS 2.0(1.0,3.0)分。自身免疫性脑炎(AE)峰期mRS 4.0(3.0,5.0)分。AE期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10例(10/10),记忆力下降10例(10/10),运动障碍5例(5/10),自主神经功能障碍5例(5/10),言语障碍4例(4/10),癫痫发作2例(2/10),意识水平下降2例(2/10),症状数4(2,6)个/例。AE期,脑脊液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阳性率为8/10,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10。神经影像学显示AE期8例病灶范围增大,1例病灶缩小,1例无明显变化。AE期10例均给予一线治疗,2例加用长程免疫治疗,9例患者病情明显缓解,mRS为2.0(1.0,4.0)分,随诊mRS为1.0(0,2.0)分。结论PVEAE可呈典型双峰脑炎表型、假单峰表型或单峰表型,在AE阶段脑脊液抗体由阴转阳。需重视该病的识别与诊断,确诊后积极免疫治疗。

  • 标签: 脑炎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 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 简介:摘要免疫规划40余年来,中国预防接种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面临筹资渠道单一、重点人群覆盖不到位等问题。本文概述了美、英、德、日四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免疫规划概况及疫苗筹资来源,比较这些国家与中国疫苗筹资方式的差异,进而提出对中国免疫规划与疫苗筹资策略的如下建议:第一,拓宽疫苗筹资渠道,引导医疗保险参与非免疫规划疫苗支付;第二,关注贫困人口与弱势群体,提高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第三,逐步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尤其是国际上已普遍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

  • 标签: 免疫规划 筹资 国际经验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的同时可产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其中一种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生1型糖尿病,伴有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与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PD-1配体(PD-L1)治疗有关,称之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1型糖尿病(ICIT1D)。由于肿瘤免疫治疗普及,ICIT1D越来越多。本文就ICIT1D的患病情况、临床表现、免疫遗传特征、发病机制与监测治疗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糖尿病,1型 免疫检查点 PD-1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门静脉高压症涉及的外科治疗中,是否都需要行脾切除术存在争议。当人们从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中逐渐关注和重视免疫功能后,就有诸多关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保脾或切脾术后发生免疫变化的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观点结论及本团队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借鉴。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脾切除术 免疫抑制 免疫因素
  • 简介:摘要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流行,基础营养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和慢病患者感染后病情更加危重,凸显营养治疗更加重要。为了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提出了以下10条关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建议。现就营养治疗原则、方法、能量、蛋白质、脂肪、非蛋白供能比、液体量、微量营养素、免疫营养素、效果的监测进行了解读,以利于临床医生在治疗新冠肺炎时应用。

  • 标签: 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营养治疗
  • 简介:摘要缺血性心脏病引发的心肌梗死和继而发生发展的心力衰竭,是疾病致死的重要病因。干细胞疗法、免疫调节疗法作为心肌梗死防治的新策略展现了应用前景。抗体、干细胞等可作为免疫调节剂调节心梗后的炎症反应,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细胞疗法虽然可以调节心梗后免疫反应,但会激发宿主获得性免疫反应,所以细胞疗法的展开一般也需要配合免疫抑制剂使用。本文介绍了免疫调节疗法与细胞疗法的研究进展,针对梗死心肌的修复提出免疫调节与干细胞治疗结合的共同疗法,探讨缺血性心脏病防治的新思路。

  • 标签: 心肌梗死 免疫调节疗法 细胞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营养补充和心理干预联合肺康复训练操为主的综合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260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依据肺功能分轻、中、重、极重度,各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再分成对照组和综合管理组。对照组予劝导戒烟、疫苗接种、氧疗、规范药物使用等常规治疗,综合管理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营养补充、心理干预、肺康复训练操。12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体质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上臂围、6 min步行距离(6MWD)、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中文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急性加重次数等。结果综合管理组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51.1±7.2)比(47.0±9.1)mmHg](1 mmHg=0.133 kPa);NRS2002评分[(1.1±1.1)比(2.2±1.0)分]、焦虑评分[(4.1±2.2)比(5.6±2.7)分]、抑郁评分[(4.1±2.0)比(5.5±2.6)分]、SGRQ总分[(36.8±20.8)比(48.6±19.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MWD显著长于对照组[(368.4±72.0)比(343.4±75.0)m](P<0.05);轻、中、重度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FEV1%预计值、FEV1/FVC、PaCO2、BMI、ALB、上臂围、mMRC及C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营养干预、心理干预联合肺康复训练操的综合肺康复管理措施可降低慢阻肺患者的营养风险,改善焦虑抑郁,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轻、中、重度患者急性加重次数。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康复 营养疗法 心理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量免疫法便潜血试验(FIT)在结直肠肿瘤伺机性筛查中的意义,提出最适宜的阈值,提高结直肠肿瘤的早期筛查水平。方法以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拟行结肠镜检测的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伺机性筛查,患者结肠镜检查前留取晨起自然便,应用OC-MICRO全自动便潜血分析仪进行免疫法便潜血试验,对便潜血结果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阳性阈值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最终纳入研究对象1 448例,其中男714例(49.3%),女734例(50.7%),根据结肠镜和病理结果共检测出结直肠肿瘤242例,其中进展性腺瘤157例、结直肠癌85例。FIT阈值从50 μg/L升至200 μg/L,阳性率由11.5%降至8.6%,FIT检测结直肠肿瘤的敏感性随FIT阈值升高由47.9%降至38.8%,但是特异性由96.8%升高至98.2%,并且阳性预测值由82.3%升高至87.0%。结直肠癌的漏检率随FIT阈值升高,由11.8%(n=10)增高至17.6%(n=15),但是阳性阈值100 μg/L和150 μg/L的漏检率相同12.9%(n=11)。结论免疫法便潜血阈值100 μg/L用于伺机性筛查对进展性腺瘤和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快捷,是较好的大肠良恶性疾病筛查和诊断的参考指标。

  • 标签: 伺机性筛查 结直肠癌 定量粪便免疫化学试验
  • 简介:摘要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IgG抗体相关疾病(MOGAD)被认为是一独立的疾病。它可表现为视神经炎、脊髓炎、脑干脑炎以及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在临床上常会遇到MOG-IgG抗体和其他自身免疫抗体(如寡克隆蛋白、AQP-4、NMDAR-Ab、GlyR-Ab等)并存的情况,有必要对该现象进一步认识,以期更好地诊断MOG-IgG相关脱髓鞘疾病。

  • 标签: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MOG-IgG抗体相关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中国北方城市体检健康居民膳食摄入、营养和微炎症状况,探讨营养状况随年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14年1至12月在中国北方3座城市(北京、大连、沈阳)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30岁及以上体检基本健康的居民进行膳食营养素摄入调查,空腹抽血测定血清学营养指标和微炎症指标。结果符合入选标准903人,年龄30~95(58±15)岁,其中男420人(46.5%)。膳食调查结果显示,各年龄组居民钠和脂肪的平均摄入量均高于中国居民营养素摄入推荐量(DRIs),而钙和维生素A的每日平均摄入量均未达DRIs,并且随年龄增加,摄入量逐渐减少。其他营养素平均摄入量达标。调查人群的营养血清学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血清转铁蛋白、白蛋白与年龄呈负相关(r=-0.321、-0.236,均P<0.001),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与年龄呈正相关(r=0.289、0.477、0.396、0.351,均P<0.001)。调查人群的微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与年龄均呈正相关(r=0.386,0.444,均P<0.001)。将各项营养指标分别与营养素摄入、年龄和炎症指标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只与年龄独立相关(均P<0.001)。结论中国北方城市抽样健康居民的营养素摄入量基本达到DRIs推荐量,血清学营养指标和微炎症指标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呈随年龄变化趋势,而微炎症状态与血清学营养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膳食调查 营养状况 炎症 衰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患者接受全身免疫抑制治疗后患眼黄斑区视网膜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特征变化。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诊治的17例VKH患者(34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在我院眼科门诊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末次复诊时,患眼炎症控制稳定,停用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或≤10 mg/d。分别对入选VKH患眼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黄斑区频域OCT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例(34只眼)VKH患者,男6例,女11例,年龄(42.2±10.6)岁,随访时间(9.4±3.3)个月。治疗后1周,发生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广泛或多发、局灶脱离,视网膜层间囊腔,视网膜层间渗出膜,视网膜色素上皮波浪状改变的患眼比例减少(5.9%比100%、2.9%比47.1%、5.9%比70.6%、11.8%比58.8%,均P<0.001);抗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眼黄斑区椭圆体带和外界膜结构发生损害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比35.3%、64.7%比52.9%、41.2%比26.5%,均P<0.001);末次随访时,黄斑区椭圆体带完整组(20眼)和受损组(14眼)、黄斑区外界膜完整组(25眼)和受损组(9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0.05)比0.10(0.03,0.33)(log MAR),P=0.004;0(0,0.07)比0.22(0.05,0.40)(log MAR),P=0.005]。结论VKH患者全身免疫抑制治疗后1周,脉络膜视网膜水肿明显消退;抗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黄斑区椭圆体带和外界膜的受损程度和恢复能力存在差异;至随访结束时,部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外层结构未能完全恢复,且与视力相关。

  • 标签: 葡萄膜脑膜脑炎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糖皮质激素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免疫功能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中心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30次/h的OSAS患者20例(OSAS组)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20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单核样CD14+低表达或者缺乏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low)MDSC占CD14+单核细胞的比例。流式细胞仪分选两组外周血CD14+ HLA-DR-/low MDSC,磁珠阴性选择法分选人外周血中的T细胞;T细胞增殖试验中,将经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的人T细胞与自体MDSC共孵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T细胞的CFSE荧光强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两组MDSC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阳性率及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相对表达量。结果OSAS组外周血CD14+HLA-DR-/low MDSC占CD14+单核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5±1.5)%比(3.5±0.4)%,P<0.05];OSAS组MDSC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强于健康对照组MDSC[(23.2±1.1)%比(53.7±3.2)%,P<0.05];OSAS组MDSC中IL-6、TNF-α、IL-10、TGF-β1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 316±163)比(642±72)ng/L、(316±35)比(167±18)ng/L、(385±42)比(108±26)ng/L、(44 276±4 589)比(9 557±1 124)ng/L](均P<0.05);OSAS组MDSC的膜分子PD-L1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5.6±7.9)%比(30.6±2.5)%,P<0.05];OSAS组MDSC中Arg1、iNOS、HIF-1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健康对照组的(4.6±0.5)、(2.8±0.3)、(4.3±0.4)倍(均P<0.05)。结论OSAS患者可能通过活化HIF-1α信号等诱导MDSC数量增加、免疫抑制相关分子表达升高,进而增强MDSC的免疫抑制功能。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抑制细胞,骨髓源性 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