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建湖县人群肠道蠕虫有效控制后感染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今后连续开展该病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两年同时采用改良加藤法调查分析该地区不同人群肠道蠕虫感染情况。结果女性感染率略高于男性,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居民感染率明显高于小学生和中学生,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X2=10.73,P<0.01);菜农感染率最高,荡区与水网居民次之,城郊居民较低,四者间感染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14.28,P<0.01);随着父母文化层次的提高,子女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就越好,感染率就越低,5种文化层次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1.61,P<0.05)。结论在有效控制肠道蠕虫病后期防治工作中,不但要抓好健康教育与宣传发动,还要做好改水改厕工作,更要强化病人粪便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肠道蠕虫的传播;特别要重视加强菜农、水产养殖等这一群体的综合防治,采取每年开展1-2次的集体驱虫服药,从而保证重点人群覆盖率,进一步巩固有效控制成果。

  • 标签: 肠道蠕虫 有效控制 感染率 建湖县
  • 简介:摘要人体肠道菌群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们不仅维持肠道环境的稳定,还影响宿主的代谢、免疫和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认识的逐渐深入,其与血液的相关性也引起极大关注。本文将综述血液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菌群变化,包括肠道菌群作为诊断血液标志物的潜力、血液治疗过程中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展望调节肠道菌群在血液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新的思路。

  • 标签: 血液病 肠道菌群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粪菌移植
  • 简介:摘要1型糖尿(T1DM)主要由自身免疫应答介导,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间稳态的破坏与T1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肠道菌群的干预方式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动物研究已初步证实了肠道菌群疗法(益生菌治疗、粪菌移植、短链脂肪酸补充)对T1DM的保护作用,但相关临床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探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旨在综述肠道菌群疗法防治T1DM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进展,对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局限性进行总结,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糖尿病,1型 益生菌 粪菌移植 短链脂肪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两种肠道病毒与四种临床检验指标在小儿手足口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0例疑似手足口病患儿,检测血清指标,并分析病毒感染因素,以及不同肠道病毒患儿的血清指标变化,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比对四组患儿的检验指标,各组间的CKMB存在差异,双阳性组与CoxA16(-)EV71(+)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CoxA16(-)EV71(+)组最高,组间差异呈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以WBC水平、CKMB、AST、ALT为自变量,对不同肠道病毒感染组进行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其中,CoxA16(-)EV71(+)与CKMB存在相关性,组间差异呈P<0.05。结论若手足口病患儿所感染的病毒为EV71,可能损伤心肌,CKMB活性可用于诊断疑似手足口病患儿是否感染EV71病毒。

  • 标签: 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钡餐肠道造影和碘液胃肠道造影的适用范围和禁忌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对肠梗阻患者进行钡餐肠道造影和进行碘液胃肠道造影的临床资料。结果进行两种肠道造影检查的适用范围和禁忌症各不相同。结论只要将钡餐肠道造影和碘液胃肠道造影运用得当,肠梗阻就不难做出诊断。

  • 标签: 钡餐肠道造影 碘液胃肠道造影 肠梗阻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8染色体三体相关肠道溃疡患者的诊治过程。该患者起表现为腹痛、腹泻及发热,同时合并结肠多发溃疡,曾被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给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后经骨髓等系列检查,最终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8染色体三体相关肠道多发溃疡,最终给予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病情缓解。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8号染色体三体 肠道溃疡 贝赫切特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特殊的CT表现,以指导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方法选择入住我院的患者47名,其临床表现多为消化道症状,结合病史、行相关检查后,均可明确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其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是病变部位夹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4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检结果显示为恶性患者31例,为良性肿瘤患者16例,其中,CT显示肿瘤发生部位在胃者32例(68.1%,胃底部19例,胃体部22,胃窦部6例,其中良性12例,恶性20例),发生于十二指肠者8例(17.0%,良性3例,恶性5例),发生于空肠者4例(8.5%,良性1例,恶性3例),发生于食管、横结肠及直肠者各1例(2.1%),均为恶性。肿瘤大小及形态各异,直径最大者39cm,最小者0.7cm。其瘤体由胃肠壁固有肌层向腔内生长及腔内外混合生长者居多,分别为24例(51.1%)、14例(29.8%),向腔外生长者为9例(19.1%)。肿瘤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者14例,此多为良性肿瘤,为不规则形状者26例,为梨形者7例。形态清楚、边缘清晰者14例,边缘模糊者33例。平扫后16例出现密度均匀,密度不均匀者31例,其病变部位伴有组织坏死等,10例病灶内出现点状钙化,行增强扫描后,31例出现不均匀强化,13例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不均质,静脉期强化程度更为明显。21例患者病变部位内可见到肿瘤血管。本组47例患者手术前后诊断一致者为44例,准确率达93.6%。其中3例分别误诊为直肠癌、胃癌、腹腔内占位性病变。结论CT检查可直接反应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其结果回报对于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样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胃肠道肿瘤样异位胰腺26例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资料。结果年龄在27~69岁,平均年龄39岁。5例手术切除异位胰腺,分布部位胃15例,空肠11例。结论异位胰腺无特异临床症状,术前CT检查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对正确诊断具有一定价值,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式视病灶位置、累及范围等情况而定。

  • 标签: 异位胰腺 胃肠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64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食道1例,胃1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1例,复发2例。其中良性间质瘤5例,恶性19例。恶性间质瘤中有坏死者15例,肝转移者7例,累及胰腺者2例,侵及周围组织3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64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GIST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其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 间质瘤 64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胃肠道穿孔的放射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胃肠道穿孔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CT扫描和腹部X线检查,观察两种方法诊断的结果与影像学表现,并计算其诊断符合率。结果结果显示,经腹部X线摄片诊断的患者符合43例(67.2%),基本符合12例(18.8%),漏诊9例(14.0%),符合率86.0%;经CT扫描诊断的患者符合56例(87.5%),基本符合6例(9.4%),漏诊2例(3.1%),符合率96.9%。经CT扫描检查的符合率高于经腹部X线摄片诊断的符合率,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符合率高于腹部X线检查,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肠道穿孔 螺旋CT检查 放射线检查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推拿治疗肠道实热型小儿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4年1月到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肠道实热型便秘患儿中随机抽取68例,按照双盲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王氏保赤丸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泻热导滞推拿法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肠道实热型小儿便秘的临床治疗上,泻热导致推拿法以及王氏保赤丸均具有确切疗效,但泻热导致推拿法临床疗效更佳,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肠道实热型 小儿便秘 泻热导致推拿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三仓地区3~14周岁儿童肠道蛔虫感染和卫生习惯情况,为科学防治儿童肠道蛔虫感染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将该地区14岁以下的儿童按年龄分成5个组别,采集新鲜大便用改良加滕氏涂片法检查寄生虫卵和进行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本地区14岁以下儿童肠道蛔虫感染率为1.178%,其中7~8岁年龄组儿童感染率最高,为1.73%;年龄越小的儿童不良生活习性比例越高。结论该地区儿童肠道蛔虫感染率不高,7~8岁年龄组儿童是防治重点对象。

  • 标签: 儿童肠道蛔虫感染 调查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帕金森(PD)患者肠道菌群丰度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变化,为探索原发性P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寻找新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诊断为原发性PD的患者30例(原发性PD组);同期健康志愿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NC)。收集原发性PD组患者病史资料、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采集两组受试者的新鲜粪便,于-80℃冰箱冻存。对粪便菌群的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测序,比较两组的菌群多样性和各物种分类水平上的菌群差异。结果原发性PD组和NC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原发性PD组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高于N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0.052)。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在各物种分类水平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原发性PD组厚壁菌门占53.6%(41.7%~64.8%),而NC组拟杆菌占51.7%(31.7%~65.3%)。两组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9~3.4)比0.7(0.5~1.4),P=0.001]。在厚壁菌门所属的梭菌纲、杆菌纲、丹毒丝菌纲中,梭菌目、Christensenellace、Peptoclostridium、乳杆菌属以及Erysipelatoclostridium的菌群相对丰度在原发性PD组高于NC组(P=0.024、0.046、0.036、0.022、0.037)。原发性PD组在拟杆菌目内普雷沃菌科丰度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理研菌科的Alistipes属、Marinilabiliales的丁酸弧菌属较NC组丰度偏高(P=0.047、0.033)。在放线菌门的双歧杆菌属,原发性PD组的相对丰度高于NC组(P=0.009)。尽管相对丰度较低,原发性PD组在疣微菌门及Akkermansia的相对丰度也高于NC组(P=0.025)。结论原发性PD患者肠道微生物物种组成较健康人群发生显著变化。

  • 标签: 原发性帕金森病 肠道菌群 16S rRNA测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6月19例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结果。结果平扫均匀等密度7例,密度不均匀3例,低密度2例,混杂密度1例,1例肿块边缘强化,中心为大片低密度5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与肿瘤大小、有无坏死、CT强化性相关,即肿瘤越大,中心有低密度坏死,CT多呈不均匀强化者,多为恶性。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良恶鉴别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细胞瘤 CT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