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国致敏肾移植等待者逐年增加,如何平衡这些患者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和移植效果是移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专家共识作为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系列共识的第二篇,围绕此问题,从人类细胞抗原抗体的产生和病理机制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为致敏肾移植等待者获得公平器官分配机会的改进建议,以及包括脱敏治疗在内的安全实施肾移植的路径和方法。

  • 标签: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器官分配 脱敏治疗
  • 简介:摘要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是AMR的病因,而产生DSA的主要原因是供受者之间人类细胞抗原(HLA)的错配。因此HLA分型和抗体的检测是目前肾移植临床关注的重点。本共识系统梳理了HLA分型和抗体检测的不同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介绍了如何应用上述检测结果评估肾移植受者同种异体免疫记忆和初始免疫反应风险,并给出了相关的专家推荐意见供同行参考。

  • 标签: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检测 供者特异性抗体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泛凋亡是一种炎症性程序细胞死亡,受到泛凋亡小体复合物的调控且具有细胞焦亡、凋亡和坏死性凋亡的关键特征,无疑是未来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泛凋亡与感染性疾病、肿瘤等多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尽管其具体的调控机制还未明确,但作为一个潜在的干预靶点,泛凋亡已经展现出良好的研究前景。全面了解泛凋亡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对阐明泛凋亡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有望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疗策略,为相关患者的治疗带来突破。

  • 标签: 泛凋亡 焦亡 凋亡 坏死性凋亡 人类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外周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和巨核细胞形态学分类计数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20年6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参与筛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健康供者4 221名,年龄36(3~72)岁,其中男2 520名,女1 701名。按照年龄分为4组:儿童组:≤14岁[334名,年龄11(3~14)岁];青年组:>14岁且<45岁组[2 855名,年龄33(15~44)岁];中年组:≥45岁且<60岁组[929名,年龄49(45~59)岁];老年组≥60岁[103名,年龄62(60~72)岁]。此外,同一年龄组根据不同性别分为2组。儿童组又根据造血特点将其分为儿童1组[48名,年龄6(3~7)岁]和儿童2组[286名,年龄11(8~14)岁]。按照临床血细胞形态学常规检验方法,对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及巨核细胞细胞数/4.5 cm2)进行分类计数。比较不同年龄组和同年龄不同性别组间细胞计数结果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临床意义的不同组分别建立形态学分类计数参考区间。结果儿童与成人组之间、成人组不同性别间细胞计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此对儿童组、成人不同性别组分别建立参考区间。儿童1组外周血分叶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学计数参考区间分别为46.65(43.97~49.32)%和44.00(10.60~65.10)%,儿童2组分别为50.73(49.50~51.96)%和39.55(38.36~40.74)%,成人组分别为57.00(39.00~75.23)%和33.00(17.00~52.00)%。儿童1组骨髓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晚幼红细胞、成熟淋巴细胞形态学计数参考区间分别为11.54(10.68~12.41)%、14.20(13.19~15.21)%和23.99(22.06~25.92)%,儿童2组分别为12.50(7.00~21.50)%、15.00(9.50~25.50)%和21.02(20.24~21.81)%,成人男性组分别为13.50(7.50~21.00)%、16.50(10.50~26.00)%和15.50(7.50~26.00)%,成人女性组分别为14.50(8.00~24.50)%、14.50(9.00~23.00)%和17.50(8.50~29.00)%。儿童1组和2组粒红比参考区间均为1.86∶1(1.14∶1~3.23∶1),成人男性组为1.96∶1(1.12∶1~3.19∶1),成人女性组为2.22∶1(1.30∶1~3.69∶1)。儿童组骨髓颗粒型巨核细胞和产板型巨核细胞参考区间分别为138(25~567)、86(13~328)个/4.5 cm2,成人组分别为92(13~338)、38(3~162)个/4.5 cm2。结论建立了外周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形态学分类计数的参考区间,有助于提高临床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疾病筛查、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水平。

  • 标签: 骨髓 外周血 分类计数 形态学 巨核细胞 参考区间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或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导致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过度增殖活化引起全身高炎症反应的临床综合征。细胞因子风暴是该病的关键环节。由于病因复杂、疾病严重程度差异大、临床表现非特异性等原因,该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较为困难。细胞因子在HLH的早期快速诊断、与其他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疾病的鉴别、亚型判别、分层治疗、疗效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HLH相关细胞因子谱类型及其在与各类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HLH的分层治疗和治疗过程监测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进一步提高HLH的精准诊治水平。

  • 标签: 噬血细胞综合征 细胞因子 感染 精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cHCC-CC)的病理形态特征及病理分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30例cHCC-C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Goodman标准及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分别对组织形态学进行分型,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患者中其中男28例,女2例,平均年龄50.4(31~72)岁。Goodman分型:Ⅰ型(即碰撞型肿瘤)9例,HCC与CC相邻而生,随生长碰撞融合;Ⅱ型(移行型肿瘤)21例,HCC与CC混杂生长于同一瘤体内,两者间见移行过渡。依据2019年第5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cHCC-CC 25例,cHCC-CC-中间细胞癌5例。30例患者21例伴肝硬化,1例伴肝吸虫,23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9例免疫组化巢蛋白(Nestin)阳性,66.7%死亡(6/9),33.3(3/9)仅存活6个月。1年复发肝切除术率3.9%,原位肝移植术50%。复发后肝叶切除术比肝移植术总体生存期长(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为8.3%和66.6%,5年生存率33.3%(3/9)。复发率虽较低,但大多数患者(8/12)在移植术后半年到2年内,因肿瘤转移等脏器并发症而死亡。结论cHCC-CC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Nestin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肝切除术为更佳的外科治疗策略。

  • 标签: 肝肿瘤 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 诊断 巢蛋白 预后 肝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的病因,并分析感染及非感染因素诱发的HLH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4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期间诊断或怀疑HLH的97例年龄≥14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筛选后纳入HLH患者80例。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因构成,对比感染组、肿瘤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结局。结果纳入的80例HLH患者年龄[M(Q1,Q3)]为53.5(32.0,64.0)岁,男女比例1∶1。继发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混合因素者分别为23.8%(19/80)、37.5%(30/80)、15.0%(12/80)、10.0%(8/80),其中EB病毒感染(15例)和血液系统肿瘤(28例)分别为感染和非感染相关HLH中占比最高的病因。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二系或三系减低的占比高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组[68.4%(13/19)比33.3%(4/12),P=0.002]。血清铁蛋白(SF)≥500 μg/L和≥1 500 μg/L的患者分别占93.1%(54/58)和72.4%(42/58);其中29例患者治疗后S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1 049(362,1 769)μg/L以及2 010(1 231,7 323)μg/L(P<0.001)。噬血现象可见于68.75%(55/80)的患者,HLH相关基因突变见于5例患者。三组患者中13.1%(8/61)死亡,47.5%(29/61)好转,9.8%(6/61)复发。结论HLH无特异性症状且病情进展迅速,主要病因为感染、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及特异性治疗或可缓解病情。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性 铁蛋白 感染 病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适用于评估和校准人类生物学年龄的表观遗传学时钟模型。方法于2019年7月1日至11月30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长寿队列选取186名研究对象,于2020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体检人群选取124名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家族疾病史等资料,通过体格检查测量对象的心率和血压,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端粒长度,采用靶向甲基化位点测序检测EDARADD cg09809672、IPO8 cg19722847、NHLRC1 cg22736354、P2RX6 cg05442902和SCGN cg06493994基因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排除DNA甲基化和端粒长度检测质量控制不合格的54名对象,最终对256名对象资料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段甲基化水平变化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构建生物学年龄预测模型,采用Kendal秩相关分析评价年龄差值[即(公历年龄-生物学年龄)]与端粒长度的相关性,比较各年龄组不同年龄差值对象的健康相关指标。结果对象年龄的M(Q1,Q3)为67(51,91)岁,其中女性166名(64.84%)。随年龄增加,基因位点甲基化水平分别呈下降(EDARADD cg09809672、IPO8 cg19722847和P2RX6 cg05442902)和上升趋势(NHLRC1 cg22736354和SCGN cg06493994)(均P<0.05)。所构建的生物学年龄预测模型为:Y=-53.121×EDARADD cg09809672-137.564×IPO8 cg19722847+141.040×NHLRC1 cg22736354-67.893×P2RX6 cg05442902+149.547×SCGN cg06493994+4.592×sex+64.185(R2=0.86,P<0.001),式中Y为生物学年龄,方程各项依次为5个基因位点甲基化水平、性别(男性=1,女性=2)和截距。年龄差值与端粒长度Kendall秩相关系数为0.731(P<0.001)。与年龄差值<0的对象相比,年龄差值≥0的对象未成年期收缩压较高[分别为(88.50±8.89)和(109.83±9.48)mmHg,1 mmHg=0.133 kPa],青壮年期TC较低[分别为(5.48±0.23)和(3.98±0.54)mmol/L],TG较低[分别为(3.51±0.32)和(3.41±0.20)mmol/L],中年期FBG较低[分别为(6.17±0.67)和(5.37±0.79)mmol/L],高龄老年期舒张压较高[分别为(76.99±6.78)和(83.97±9.36)mmHg](均P<0.05)。结论所构建的表观遗传学时钟模型可用于评估和校准人类生物学年龄。

  • 标签: DNA甲基化 时间生物学现象 生物学年龄 表观遗传学时钟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由多种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严重者易合并各类感染,疾病异质性强,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为更好指导国内医师的临床实践,提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多次讨论,形成推荐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进展、综述,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断流程、鉴别诊断、治疗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形成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 标签: 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进展迅速的高致死性疾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潜在病因多种多样,及时启动恰当的治疗方案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及时、准确和完整地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需要遵循疑似诊断-确定诊断-病因诊断的三步骤原则。随着诊断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噬血细胞综合征规范化诊断体系的建立和临床路径的建设,这一致死性疾病的诊断效率不断提高,噬血细胞综合征已经进入规范化、路径化和个体化的精准诊断时代。

  • 标签: 噬血细胞综合征 诊断 精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青年女性腕钩状骨原发性透明细胞肉瘤,患者无诱因腕部压痛,影像提示腕钩状骨占位,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符合透明细胞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给予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原发于骨骼的透明细胞肉瘤罕见,未见发生于腕骨的报道。该例患者的诊断过程提示对于黑色素小体存在的骨内占位,要考虑到透明细胞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确诊依靠病理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

  • 标签: 钩状骨 透明细胞肉瘤 骨骼
  • 作者: 聂淑雅 贾建平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老年认知障碍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变性病与记忆障碍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教育部神经变性病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
  • 简介: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且发病机制未明。因此,对AD复杂的发病机制研究尤为重要。AD体外细胞模型是研究AD发病机制的重要工具。利用单一的细胞系进行实验,能有效展示AD的病理生理特点,相较于动物实验更加简便直观,可用于研究单一因素对AD病理过程的作用,如蛋白的异常代谢、干预通路的调控等。其实验周期短、易于培养、无限传代和经济高效的特点为研究A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人源的人神经母细胞细胞SH-SY5Y和BE(2)-M17细胞系,鼠来源的杂交细胞NC108-15、神经母细胞细胞Neuro-2A、小胶质细胞BV2和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系是AD发病机制研究中较常用的几种细胞模型,均为永生化的细胞系,它们不仅具有正常神经细胞细胞突起、离子通道及酶等,还具备各自的特点,可作为良好的神经细胞模型,模拟AD的病理生理变化。本文对这几种细胞系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AD复杂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体外研究模型 神经母细胞 胶质细胞 海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4阳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癌痛患者疼痛控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1至12月收治的128例Ⅳ期NSCLC伴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2例,女36例。入院常规检测外周血CD4阳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将CD4阳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45%定义为CD4高表达组,<45%定义为低表达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所需时间、阿片类药物应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OS、PFS的影响因素。结果CD4高表达组疼痛控制所需时间[M(Q1,Q3)]为18.6(4.6,21.5)h,低于CD4低表达组的28.2(7.1,38.9)h(P=0.012);CD4高表达组吗啡用量[M(Q1,Q3)]为88.6(42.5,295.0)mg,低于低表达组的145.8(82.5,442.5)mg(P=0.010);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肠梗阻、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高表达组的OS和PFS[M(Q1,Q3)]分别为12.5(8.1,13.8)、8.5(3.1,9.4)个月,均高于CD4低表达组的8.6(4.1,12.9)、6.5(2.1,7.9)个月(均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D4高表达是影响患者OS(HR=0.876,95%CI:1.224~6.641,P=0.004)和PFS(HR=0.675,95%CI:1.742~5.930,P=0.031)的保护性因素。结论CD4阳性T淋巴细胞高表达Ⅳ期NSCLC伴癌痛患者的疼痛控制时间更短,吗啡用量更少,OS和PFS更长。

  • 标签: CD4阳性T淋巴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癌性疼痛 预后
  • 简介:摘要患儿1,男,11岁,以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伴双下肢瘀斑,按压后不褪色就诊,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患儿2,男,15岁,以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髋部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就诊,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R-ABL1(P210)融合基因阳性,均为高危组。2例患儿经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方案(CCLG-ALL-2008方案)序贯化疗后微小残留(MRD)或基因定量均未转阴,接受1个疗程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后,MRD与基因定量转阴,且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后2例患儿均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对症治疗后缓解。现患儿定期复查MRD及基因定量均为阴性,病情稳定。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贝林妥欧单抗 CD19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以单核细胞减少伴分枝杆菌感染综合征和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表型就诊的疑难罕见疾病GATA2缺乏综合征的病例。患者女,14岁,因“发热、咳嗽、咳痰2个月”入院。入院后检查提示鸟分枝杆菌肺病合并肺泡蛋白沉积症,同时结合患者贫血、白细胞减少、单核细胞明显减少及基因测序结果诊断GATA2缺乏综合征。予抗感染治疗后临床及肺部影像学明显好转。该病表现异质性大,表型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应提高对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和肺泡蛋白沉积症继发因素的识别,特别是扩展和深化对GATA2缺乏综合征等罕见因素的诊治水平。

  • 标签: 肺泡蛋白沉积症 单核细胞减少伴分枝杆菌感染综合征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GATA2缺乏综合征
  • 简介:摘要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复发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多数胶质瘤患者在经过规范治疗后仍有复发,且常伴生物学恶性进展,需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焦亡是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对胶质瘤的发展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细胞焦亡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炎性死亡而抑制胶质瘤发展;另一方面,焦亡所释放的炎性介质会促进形成适应肿瘤细胞生长的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为了进一步了解细胞焦亡对胶质瘤发展的影响,本文就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焦亡与胶质瘤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以期为胶质瘤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 标签: 胶质瘤 细胞焦亡 程序性死亡 信号通路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