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海洋贝类种类繁多,是近海底栖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因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的贝类入侵问题,往往使该过程不能正常运转。大量研究表明,入侵贝类会抑制原著贝类或其他生物的生长及拓殖,形成单一优势群落,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对海洋渔业生产和近海工程及作业等造成不可预测的危害。目前,欧美等国家针对该问题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十分重视入侵贝类的生物学、生态学与行为学特征及特性的研究,并根据其入侵途径与方式的不同开展了检测、监测、防控及管理工作。但在我国,入侵贝类还未引起相关部门及研究机构的足够重视。本文主要简述了我国近海的3种入侵贝类沙筛贝、指甲履螺和地中海贻贝的生物学、生态学及行为学等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根据其特性及入侵过程控制的难易,建议在完善我国入侵贝类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早期预警与检测,以及安全防控和管理等工作。

  • 标签: 入侵生物 贝类 生物多样性 沙筛贝 指甲履螺 地中海贻贝
  • 简介:【背景】在溴甲烷面临禁用的情形下,探讨新熏蒸剂甲酸乙酯对松材线虫的处理效果,可以科学地评估甲酸乙酯的使用前景。【方法】采用松材线虫分离液和带疫松木段,设置甲酸乙酯5个剂量梯度、5个处理温度和5个处理时间,测定其对松材线虫的毒力及CT值。【结果】在25℃下处理3、6、12、24、48h,甲酸乙酯对松材线虫的Lc50分别为2.63、1.60、0.99、0.41、0.20mg·L-1。温度对毒力有显著影响,在10~29℃,随温度升高,甲酸乙酯对松材线虫的毒力降低,19和29℃下,1.85mg·L-1甲酸乙酯处理松材线虫的死亡率分别为63%和100%。甲酸乙酯熏蒸12h内,能完全杀灭木段中的松材线虫。在23℃下处理6和12h,松材线虫死亡率达到99%时,甲酸乙酯的cr值分别为453.94和424.14mg·h-1·L-1。【结论与意义】甲酸乙酯可用于松材线虫的检疫处理。

  • 标签: 甲酸乙酯 松材线虫 熏蒸
  • 简介:【背景】薇甘菊是一种外来入侵的恶性杂草,对当地农、林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方法】研究了草甘膦、氨氯吡啶酸、甲嘧磺隆、噻吩磺隆、苯磺隆、百草枯、五氟磺草胺、单嘧磺隆和单嘧磺脂9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化学防治,调查各药剂对薇甘菊的植株鲜重抑制率、叶片覆盖度和抑花率。【结果】氨氯吡啶酸25~100gai·hm-2、草甘膦1538—2306gai·hm-2、甲嘧磺隆100—400gai·hm-2、百草枯750、1125gai.hm~、五氟磺草胺125gai·hm-2、噻吩磺隆11.25~33.75gai·hm-2和单嘧磺脂15~60gai·hm-2对薇甘菊营养生长控制效果较好。其中,百草枯短时间有效,草甘膦、五氟磺草胺、单嘧磺脂、单嘧磺隆、氨氯吡啶酸和甲嘧磺隆对薇甘菊的抑花率较高,苯磺隆和单嘧磺隆基本无效,且9种药剂对橡胶树均未表现出药害。【结论与意义】适当降低氨氯吡啶酸、甲嘧磺隆、草甘膦、五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和单嘧磺脂的浓度可以保持薇甘菊营养生长而扼制种子蔓延。本研究首次发现五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和单嘧磺脂对薇甘菊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 标签: 薇甘菊 除草剂 鲜重抑制率 抑花率
  • 简介:粒肩天牛是福建省杨树的一种新蛀干性害虫,经对杨树受害与未受害、不同危害期、不同品系、不同危害部位单宁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受害植株与健康植株间单宁含量差异显著;不同危害期单宁含量差异极显著,在天牛危害末期和越冬期,受害植株单宁的含量比健康植株增加;不同杨树品种单宁含量变化不同,意大利杨健康植株和受害植株的单宁含量均比欧关杨高;受害植株中远离蛀孔与蛀孔周边的单宁含量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杨树受害引起单宁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杨树受到危害后的一种应激反应的表现,具有诱导抗虫性,即通过增加单宁的含量来抵御害虫的取食。

  • 标签: 杨树 粒肩天牛 单宁 诱导抗虫性
  • 简介:【背景】橘小实蝇是水果国际贸易中被关注的有害生物。枇杷为福建名优水果,同时福建为橘小实蝇疫区,枇杷橘小实蝇的检疫处理技术是保证枇杷出口的关键环节。【方法】对人工接入枇杷果实中的橘小实蝇卵和幼虫的低温感受性、小规模处理和大规模处理及低温对枇杷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橘小实蝇2—3龄幼虫混合虫态最耐受低温;1.5℃下处理12d,可完全杀死枇杷果实中的橘小实蝇,并且低温处理对枇杷果实无损伤。【结论与意义】低温可用于枇杷内橘小实蝇的检疫处理。

  • 标签: 冷处理 橘小实蝇 枇杷
  • 简介:【背景】为评价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在豚草发生区大面积释放后对豚草的控制潜力,于2007年和2008年5月底分别在湖南省汨罗大荆和智峰进行了野外释放试验。【方法】释放天敌后,调查豚草的株高、存活率,最后测量其生物量和种子量。【结果】在大荆释放区释放86和120d后,释放区植株高度(61.4和99.0cm)均显著矮于对照区(121.8和129.5em),释放区植株地上茎干重显著小于对照区,但根系干重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释放区植株存活率分别仅为7.3%和0。在智峰释放区,释放12d后,释放区豚草株高和存活率与对照区均无显著差异;但在释放28、44、57d后,释放区株高均显著小于对照区,植株根系和地上茎干重亦显著小于对照区;释放区豚草存活率分别为76.5%、16.5%和0。上述两地,对照区豚草在调查期内的存活率均为100%,释放区的豚草则完全丧失繁殖能力,种子量为0。【结论与意义】在湖南,5月底或6月初,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以约每10株6头的密度联合释放,可有效控制豚草。本结果为豚草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广聚萤叶甲 豚草卷蛾 豚草 联合控制 效果
  • 简介:【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蝇的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的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蝇的产卵、存活以及对苦瓜的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选择性。随着保护膜浓度的升高,瓜实蝇的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的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蝇产卵5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的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蝇产卵。在田间,研究发现苦瓜的果长影响了保护膜的应用效能,2种果长的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cm苦瓜的被害率显著低于6~8cm苦瓜的被害率。【结论与意义】400倍的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蝇的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的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在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 标签: 液体植物保护膜 瓜实蝇 效果评价
  • 简介:【背景】外来人侵恶性杂草——三裂叶豚草在我国迅速蔓延,并对我国经济、人民健康、生态等方面造成巨大影响。【方法】本文运用光合仪(CIRAS-1)测定豚草锈菌侵染后的三裂叶豚草叶片的光合效率、蒸腾速率、叶表面蒸汽压差、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等指标,以探讨豚草锈菌影响三裂叶豚草光合作用的机制。【结果】豚草锈菌侵染三裂叶豚草叶片后,对叶片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叶片有机物质的合成。豚草锈菌侵染显症1—4d后,受侵染叶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下降,光合作用有所加强,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进而使叶片细胞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加强。显症4d后,随着叶片发病程度增加(4~5级),胞间CO2浓度增加,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大幅降低,光合速率下降。【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能干扰三裂叶豚草叶片的光合生理活动。该结果可为防治三裂叶豚草提供参考。

  • 标签: 三裂叶豚草 豚草锈菌 光合生理特性 生物防治 病菌影响 生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外源基因导入对玉米叶片物理性状的影响,为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也为转基因玉米的科学、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种植大北农转基因(转CryAb和epsps基因)和大北农(对照)、IE09S034转基因(转CryIE基因)和IE09S034(对照)、808-双抗-12-5转基因(转CryAb/cry2Aj和Gloevo-epsps基因)和808瑞丰-1(对照)3对玉米品种,室内测定了不同时期(苗期、穂期和花粒期)各品种叶片的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及Si、K、Ca、S、P和Cl含量。【结果】转基因玉米的叶片中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维管束埋深较对应的常规亲本品种大,而叶片茸毛密度则较对应的常规亲本品种小。其中,穗期的大北农、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叶片蜡质含量分别较对照高17.95%、48.30%和39.31%;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穗期叶片的维管束埋深分别较对照高13.70%和9.21%,花粒期分别高10.81%和14.47%;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分别较对照高18.11%和13.13%,花粒期分别高16.62%和14.61%;大北农、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花粒期叶片茸毛密度分别较对照低17.70%、17.43%和17.78%。3个品种的转基因玉米叶表面元素含量均大于相应的对照。其中,与常规亲本相比,穗期大北农转基因品种叶片中Ca和S含量分别高64.71%和61.18%,IE09S034转基因品种叶片中Si、Ca、S、P和Cl含量分别高110.26%、16.67%、44.44%、46.32%和20.00%,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叶片中Si、Ca、S和P含量分别高34.78%、50.52%、115.47%和20.41%。【结论】外源基因的导入会诱导玉米叶片相关物理性状的改变。

  • 标签: 转基因玉米 叶片 物理性状 元素含量
  • 简介:【背景】泽兰实蝇是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能够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发育,可有效控制紫茎泽兰的蔓延。【方法】采用人工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5、10、15、20、25、30、35、40℃等8个温度及配置浓度为2.5%、5%、10%和20%的不同营养物(白糖、蜂蜜和葡萄糖),测定温度及营养物对泽兰实蝇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在5℃时雌、雄成虫寿命最长,分别为35.06、35.26d;在40℃时雌、雄成虫寿命最短,均为0.16d。雄成虫饲喂20%葡萄糖时寿命最长,为30.00d;而雌成虫饲喂20%白糖时寿命最长,为19.20d。【结论与意义】在5~40℃泽兰实蝇雌、雄成虫寿命与温度呈负相关性;20℃下补充白糖、蜂蜜和葡萄糖均能延长雌、雄成虫寿命。这为泽兰实蝇的室内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泽兰实蝇 寿命 温度 补充营养
  • 简介:【目的】随着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简称FocTR4))在云南的入侵、传播和蔓延,对云南的香蕉产业产生严重的威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蕉园定植香蕉后7个月内的土壤中枯萎病病原菌TR4含量动态变化,明确不同香蕉品种的大田抗性表现以及不同肥料的防控效果,为枯萎病的防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用巴西蕉、桂蕉1号、南天黄和自主选育的云蕉1号为供试品种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虾肽有机肥+虾肽特护+虾肽果叶康(简称:虾肽有机肥处理)、常规有机肥+微生物制剂(简称:微生物处理)和常规有机肥(简称:对照)3个处理,调查4个品种在4个时间段的枯萎病发病率和3种肥料的防治效果。【结果】在月平均枯萎病病原菌TR4含量均超过2000拷贝的土壤条件下,4个品种的发病率在3个施肥处理中均表现出差异性,南天黄、云蕉1号的发病率与其他2个主栽感病品种的发病率差异达显著水平;3种施肥处理间的发病率达显著差异,发病率从高到低表现为对照>虾肽有机肥处理>微生物处理。【结论】施用微生物制剂对降低枯萎病发病率起一定的作用。南天黄的抗病性较强,云蕉1号也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良和提高抗性。

  • 标签: 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 发病率 品种 微生物制剂
  •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目前从新疆迅速向东部扩散。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胶条迷向剂对防控苹果蠹蛾高效、安全,但成本较高。[方法]2013年在宁夏中卫市常乐镇马路滩村果园使用3种不同剂型的迷向剂对苹果蠹蛾进行了防治试验,每个处理果园面积3.3hm~2,分别使用性诱剂处理后,用诱捕器监测处理后的诱蛾量,在生长期调查果实为害率,比较防治效果。[结果]通过整个生长季诱捕器监测,悬挂点以900个·hm~(-2)双层处理,胶条迷向剂在开花前处理1次,整个生长季处理区中心部位没有监测到苹果蠹蛾成虫;透明塑管迷向剂分别在开花前和6月底处理2次,整个生长季中心部位平均每个诱捕器诱到3.3头雄蛾;膏体迷向剂分别在开花前和6月底处理2次,整个生长季中心部位平均每个诱捕器诱到12头雄蛾。在6月下旬和果实采收前进行果实为害率调查,胶条迷向剂区平均蛀果率分别为0和0.56%,透明塑管迷向剂区蛀果率分别为0.89%和1.38%,膏体迷向剂处理区蛀果率分别为0.79%和1.38%。常规农药防治区2个时期蛀果率分别为1.44%和3.13%。[结论与意义]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使用成本,在虫口密度高、效益高的果园可以使用胶条迷向剂,膏体迷向剂和透明塑管迷向剂只有在虫口密度较低的情况下使用。

  • 标签: 苹果蠹蛾 昆虫性诱剂 迷向防治
  • 简介:以武夷肉桂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乌龙茶幼龄茶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树对氮肥的需求不强烈,其新梢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及茶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茶树新梢全氮、叶绿素、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茶树碳氮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下降;但施氮并没有影响茶树总碳含量。老叶叶绿素含量、根全氮和硝态氮含量、新梢总糖含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适度施氮促进根对氮的吸收、老叶叶绿素合成和新梢总糖代谢,过度施氮则相反。新梢生物量与其硝态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负相关;根生物量与根碳氮比和新梢咖啡碱含量显著负相关;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根含氮量显著正相关,但与新梢硝态氮和氨基酸含量显著负相关。过度施氮造成茶树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度施氮极显著提高了茶树氨基酸代谢水平,使用于茶树生长的碳代谢产物(如总糖)减少,进而影响茶树的生长。

  • 标签: 乌龙茶 氮肥 生长 生产力 生理
  • 简介:[目的]木薯单爪螨是新入侵我国的重要检疫性害螨,主要危害木薯,也可危害橡胶。近年来,该螨种群数量迅速增多,扩散范围不断增大,目前已在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等重要木薯产区发生并加重危害,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木薯减产40%-60%。湿度是影响木薯单爪螨发育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有关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比较了不同湿度条件下木薯单爪螨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当湿度为75%和85%时,卵孵化率均达100%,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达49.22和43.67粒,雌成螨寿命分别为21.00和22.00d;当湿度为55%和95%时,卵孵化率和后代产卵量显著降低,雌成螨寿命显著缩短;当湿度为65%时,卵孵化率、平均每雌产卵量以及成螨寿命均与75%和85%湿度处理无显著差异,但其发育历期显著延长。[结论]75%和85%是木薯单爪螨发育与繁殖的适宜湿度条件。

  • 标签: 木薯单爪螨 湿度 发育 繁殖 生态适应性 监测
  • 简介:【背景】目前,烟粉虱已成为世界性的入侵害虫,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烟粉虱抗药性增长迅速,以非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成为控制烟粉虱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茉莉酸作为与损伤相关的植物激素和信号分子,已被发现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外施茉莉酸可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诱导其产生次生防御物质,从而影响包括烟粉虱在内的多种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与存活等。【方法】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照L:D=14:10的条件下,通过在番茄根部和叶部外施茉莉酸,研究茉莉酸诱导的番茄上烟粉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在茉莉酸诱导的番茄上,烟粉虱的发育历期以叶部诱导(shootJA.induced,SJA)的番茄上最长,平均历期为27.3d,与对照组(control,CON)番茄上的25.7d和根部诱导(rootJA-induced,RJA)番茄上的25.8d差异显著;在SJA和CON番茄上,烟粉虱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47.17%和55.57%,而在RJA番茄上烟粉虱的存活率为81.13%,后者与前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烟粉虱成虫在CON、RJA和SJA番茄上的平均寿命分别为25.1、23.6和18.7d,即在JA诱导的番茄上烟粉虱成虫的平均寿命明显缩短;在产卵量方面,对照番茄上发育的烟粉虱平均单雌产卵量最大,为132.8粒,SJA番茄上发育的烟粉虱平均单雌产卵量最小,为107.9粒,两者差异显著;RJA番茄上发育的烟粉虱平均单雌产卵量为118.1粒,与前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利用茉莉酸诱导番茄可对烟粉虱的发育、繁殖和存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且诱导部位不同产生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本结果对探索烟粉虱等刺吸式害虫的防治新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烟粉虱 入侵生物 茉莉酸 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土壤微生物对植物成功入侵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中国本地土壤微生物对美国入侵种乌桕的净生长效应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乌桕成功入侵的机理。【方法】以本地和入侵2个种源多个种群的乌桕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研究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源乌桕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土壤微生物对入侵种乌桕具有正效应,与本地种相比,入侵种乌桕幼苗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度、根冠比以及总叶面积、叶面积比、比叶面积等生物学指标在新鲜土壤中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种源和土壤处理间存在交互效应的指标显示土壤微生物去除对入侵种乌桕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结果与土壤自然天敌逃逸假说相背,入侵种乌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本地种更强的土壤微生物利用能力,在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入侵种乌桕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证实土壤微生物可能对乌桕成功入侵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由于该试验在乌桕起源地进行,结合在乌桕入侵地进行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土壤微生物对入侵的贡献作用;研究土壤微生物与入侵植物的互作关系有助于对入侵物种进行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减少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植物入侵 种源 乌桕 灭菌 种群
  • 简介:【背景】蝇蛹俑小蜂是蝇类害虫蛹期重要的寄生蜂,该蜂可寄生家蝇、瓜实蝇、橘小实蝇和南瓜实蝇等多种蝇类害虫.研究蝇蛹俑小蜂对寄主的选择性及在不同寄主上的发育情况有助于该寄生蜂的扩繁和利用.【方法】在温度(26±1)尤、相对湿度(70±5)%,光周期L:D=14h:10h的条件下,研究了蝇蛹俑小蜂对瓜实蝇蛹、南瓜实蝇蛹和橘小实蝇蛹的寄生率及子代蜂发育、寿命的影响.【结果】蝇蛹俑小蜂在瓜实蝇蛹、橘小实蝇蛹和南瓜实蝇蛹上均能产卵并发育至成虫,其对瓜实蝇蛹的选择系数和寄生率分别为0.37和55.33%,显著高于其对另外2种实蝇蛹.在非选择条件下,蝇蛹俑小蜂在瓜实蝇蛹上的出蜂量最高,发育历期最短.在同-寄主条件下,蝇蛹俑小蜂雌蜂的发育历期、寿命显著较雄蜂的长,雌蜂的质量显著大于雄蜂.【结论与意义】蝇蛹俑小蜂可用于瓜实蝇的防治,瓜实蝇蛹是扩繁蝇蛹俑小蜂的理想寄主.

  • 标签: 蝇蛹俑小蜂 瓜实蝇 橘小实蝇 南瓜实蝇 选择性 发育
  • 简介:[背景]红火蚁入侵可能对土著生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而其入侵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可为准确评估该蚁的经济危害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建巢和大田迁移蚁巢试验研究了红火蚁对玉米及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红火蚁室内种群对玉米及绿豆种子有啃咬破坏作用,但对萌发无影响。大田红火蚁种群显著抑制了玉米、绿豆种子萌发,高密度区域对玉米未正常萌发的种子数增加了2.86倍;高、低密度区域绿豆未正常萌发的种子数分别增加了1.21和0.98倍。[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入侵旱地生境后对玉米及绿豆种子萌发具有明显负面作用,将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损失。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红火蚁入侵对农作物的影响提供参考。

  • 标签: 红火蚁 旱地作物 种子 萌发 生物入侵
  • 简介:【背景】2009~2012年辽宁省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在辽西北展开,以彰武县为重点治理地区。由于长期缺乏对草原毒害草的重视,少花蒺藜草在彰武县全县范围内扩散蔓延,并已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方法】对精喹禾灵、烯禾啶、咪唑乙烟酸、烟嘧磺隆、乙草胺+烟嘧磺隆、乙氧氟草醚、高效氟吡甲禾灵等几种除草剂(组合)进行筛选,并进行大面积示范,调查其防治效果。【结果】供试的7种药剂(组合)对少花蒺藜草均有一定的防除作用。其中,精喹禾灵和高效氟吡甲禾灵2种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防除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效果最为理想,能够有效控制其生长和危害,施药15d后防除效果分别可达到89%和79%。此外,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还显示:咪唑乙烟酸、烟嘧磺隆和乙草胺+烟嘧磺隆对少花蒺藜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19d后防效基本达到80%以上;乙氧氟草醚最差,防治效果只有66%。【结论与意义】5%精喹禾灵乳油除草效果较好,虽然对试验区内的其他禾本科牧草有一定的杀害作用,但对区内的补播牧草草木樨、小叶锦鸡儿等未产生任何药害。这对草原补播改良区少花蒺藜草的综合治理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入侵物种 除草剂 化学防治 药害 生测
  • 简介:【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三裂叶豚草传入我国以来,迅速蔓延,已给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近年来发现的豚草锈菌对三裂叶豚草有一定的致病性,具备生物防治潜力。【方法】本文利用植物生理学技术研究了豚草锈菌对三裂叶豚草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锈菌侵染后,三裂叶豚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随病级的增高和侵染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说明锈菌破坏了豚草叶片的细胞膜,导致其电解质外渗。同时,发病初期叶片内的丙二醛(MDA)与超氧自由基(O2.-)含量逐渐上升;当发病程度为3级时,O2.-含量达到最高;4级时,MDA含量达到最高。此外,锈菌侵染后,三裂叶豚草叶片抗坏血酸(AsA)含量持续上升,而脯氨酸(Pro)含量在发病后期下降,说明在三裂叶豚草与锈菌互作时,AsA含量虽然增加,但抗性并不明显,而Pro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的侵入干扰了三裂叶豚草的生理生化反应,这将为深入研究豚草锈菌的致病机理、发挥其生物防治潜力奠定基础。

  • 标签: 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 三裂叶豚草 细胞膜 生理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