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学生步入小学时期,懵懵懂懂的开始进入学习状态,所以在这个时期小学班主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学生的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方法正确与否,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这个时期是小学学生的学习、各种习惯、知识技能、能力形成时期,步入小学阶段,就意味着学生真正的“学习”开始了,小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打地基”阶段,小学学生就像是初升起的太阳,吸收着各种“精华”,好的坏的,这时候,小学班主任就需要积极管理引导,让学生学会吸收好的,去掉坏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管理小学学生的方法。

  • 标签: 小学 管理小学学生 小学班主任 方法 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肾母细胞瘤(WT)术后放疗的不良反应和疗效。方法选取2005-2018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116例术后放疗的WT患儿(≤14岁),分析放疗不良反应和疗效。按照北美儿童肿瘤协作组(COG)标准指导放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16例患儿中,大多数为非间变(94.8%)和局部Ⅲ期(87.1%),3年总生存(OS)、flank野内控制(LC)、腹盆腔内控制(AC)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分别为83.9%、78.2%、75.2%和82.8%。放疗中64例患儿(55.2%)出现1-2级胃肠道反应和1-4级骨髓抑制。仅5例(4.3%)患儿出现2级晚期不良反应。96例首程行瘤床放疗的患儿中,放疗与手术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2(0.5~7.1)个月;3年OS、LC、AC和DMFS率分别为88.1%、96.7%、92.7%和86.9%。肿瘤破裂却未行全腹全盆腔照射(WAI)的患儿腹盆腔内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风险有升高的趋势。复发来诊的20例患者首程均未行放疗,瘤床复发后放疗的患儿预后明显差于首程放疗,3年OS率分别为68.2%和88%(P=0.012),3年DMFS率分别为64.3%和86.9%(P=0.032)。结论按COG标准对肾母细胞瘤瘤床放疗耐受性和疗效均较好。瘤床复发后挽救疗效不佳。肿瘤破裂却未行WAI有增加腹盆腔内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风险的趋势。

  • 标签: 肾母细胞瘤/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从疗前MRI中提取放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反应的有效性。方法2016-2017年纳入43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患者。均在疗后6~12周接受全系膜直肠切除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MRI在同步放化疗前获得。根据术后病理、影像学检查或肠镜检查评估新辅助治疗后反应,将患者分为治疗反应组(22例)和治疗无反应组(21例)。分别采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和预先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从DWI序列的表观扩散系数图中提取手工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组学(DLR)特征。利用提取的特征建立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治疗反应。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通过重复20次分层4倍交叉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使用基于DLR构建模型的平均曲线下面积为0.73(标准误为0.58~0.80)。结论从疗前MRI中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反应方面准确度高。

  • 标签: 直肠肿瘤 影像组学 疗效预测 深度学习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凋亡通路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362例接受术后同步放化疗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抽取静脉血,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检测凋亡通路中的Fas细胞表面死亡受体(FAS)、Fas配体(FASL)、凋亡蛋白活性因子1(APAF1)、Bcl-2相关X蛋白(BAX)、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1(TRAILR1)、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2(TRAILR2)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7(CASP7)基因共29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位点(htSNP)的基因型,分析基因型与放化疗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基因型与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关联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362例患者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后,行照射总剂量为50 Gy、化疗方案为卡培他滨单药的同步放化疗。106例(29.3%)发生≥2级骨髓抑制,FAS rs1468063 (OR=1.51,95% CI为1.07~2.15,P=0.020)、APAF1 rs11296996(OR=0.69,95% CI为0.49~0.98,P=0.039)、BAX rs4645904(OR=0.69,95% CI为0.50~0.97,P=0.030)与该不良反应发生有关。161例(44.5%)患者发生≥2级的腹泻,APAF1 rs11296996(OR=1.42,95% CI为1.02~2.00,P=0.040)和rs74619561(OR=2.16,95% CI为1.27~3.68,P=0.005)、CASP7 rs12263370(OR=1.67,95% CI为1.05~2.66,P=0.029)和rs12247479(OR=1.85,95% CI为1.12~3.08,P=0.017)、TRAIL rs112822654 (OR=0.68,95% CI为0.48~0.96,P=0.027)与该不良反应发生有关。其余位点与直肠癌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关(均P>0.05)。直肠癌患者的性别与中重度骨髓抑制的发生有关(P=0.046);手术方式、病灶距齿状线距离与中重度腹泻的发生有关(均P<0.001),也与中重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有关(均P<0.05)。结论凋亡通路相关基因FAS、APAF1、BAX、TRAIL和CASP7遗传变异与直肠癌患者接受术后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可能作为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潜在遗传生物标志物。

  • 标签: 直肠肿瘤 多态性,单核苷酸 凋亡 同步放化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剂量学特征及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2020年收治15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Ⅲ期137例(88.4%),Ⅱ期18例(11.6%)。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按第1、2、3肋间将内乳临床靶体积(CTVim)分为3个亚区(CTVim1、CTVim2、CTVim3),同时勾画锁骨上下区形成计划靶体积(PTVsc)。胸壁CTV和CTVim采用6~15 MeV电子线照射43.5 Gy分15次,3周完成。PTVsc采用6 MV X线二维放疗或三维放疗43.5 Gy分15次,3周完成。评估内乳、PTVsc及肺、心脏、左前降支(LAD)和右冠脉(RA)的剂量学特征,分析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结果CTVim的Dmean为(43.3±2.6) Gy,D95%为(30.5±8.3) Gy,V90%为(85.0±10.5)%,V80%为(91.0±7.4)%。CTVim1的相应参数值显著低于CTVim2和CTVim3(均P<0.001)。体质指数对内乳剂量无影响(P>0.05)。三维放疗比二维放疗技术显著增加CTVim的Dmean[(43.4±2.6) Gy∶(41.4±2.3) Gy,P=0.021]和PTVsc的热点体积[V110%:(26.7±17.5) cm3∶(12.5±8.4) cm3,P=0.018;V120%:(6.1±5.3) cm3∶(2.0±2.6) cm3,P=0.023]。患肺Dmean为(9.8±1.9) Gy,V20Gy为(19.7±4.7)%。全组患者心脏Dmean为(3.3±1.7) Gy,左乳腺癌为(4.7±1.4) Gy,右乳腺癌为(2.6±1.2) Gy。左乳腺癌患者LADDmean为(13.9±4.9) Gy,右乳腺癌患者RADmean为(7.5±3.7) Gy。≥2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9.3%、4.5%、2.6%。中位随访20.5个月(9.9~41.8个月),2例胸壁复发,2例区域淋巴结复发,6例远处转移,死亡1例。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时肺、心、冠脉剂量较低,患者急性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低。但第1肋间的内乳剂量偏低,虽然近期随访疗效较好但需要长期随访。

  • 标签: 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 内乳/术后电子线照射,大分割 二维放射疗法 三维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