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宫颈术后接受调强放射治疗患者的早期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宫颈患者共106例。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并对相关临床指标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为88.1%,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4.8%。3级以上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早期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其中3级以上为1.8%。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前血红蛋白(Hb)的水平、腹主动脉旁淋巴引流区是否接受放疗、靶区内是否局部加量、是否接受化疗,与严重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相关(χ2=1.789~17.89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步化疗会增加严重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χ2=3.929,P<0.05)。结论对于接受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宫颈患者,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不良反应,早期严重的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宫颈癌 调强放射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对宫颈术后辅助放疗后急性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预测的肠道剂量-体积参数。方法回顾性评估宫颈术后采用调强放射治疗的患者93例。纳入研究的剂量-体积参数包括肠道接受5~45 Gy(间隔5 Gy)照射剂量的绝对体积以及肠道总体积。应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标准评价急性肠道放射损伤。分析受照肠道体积与急性肠道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26名(28.0%)患者发生了2级及以上急性肠道不良反应。在小肠肠管的总体积及小肠V5 Gy、小肠V10 Gy、小肠V15 Gy的范围内,观察到2级及以上急性肠道不良反应与受照的小肠体积之间存在密切关系(P值均<0.05)。小肠V10 Gy(HR=1.028,95%CI为0.993~1.062,P=0.029)、小肠V15 Gy(HR=0.991,95%CI为0.969~1.013,P=0.034)是明显急性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肠的剂量-体积参数可以作为宫颈术后辅助放疗患者2级及以上急性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的预测指标。

  • 标签: 宫颈肿瘤 调强放射疗法 不良反应,肠道 剂量-体积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腰椎终板间自体骨粒移植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腰椎脱位的疗效,并与目前临床常用的腰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比较。方法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中老年腰椎失稳腰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50.6±3.7)岁,其中21例行腰椎复位内固定+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终板间自体骨粒移植融合术(终板组),另21例行腰椎复位内固定+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对照组)。术后两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术后输血例数及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终板间隙及腰椎前曲度,术后配支具下床时间。术后2年内固定去除时比较两组终板间隙CT平描融合面积占终板面积百分比、终板间隙高度因承压承旋下降值、腰椎前曲度下降值、移植物松动退出例数、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评分。比较术后约3、6个月、1、及2年时内固定去除时两组X线像显示的骨痂生成速度及融合质量。结果 患者资料收集范围均分别为住院病历资料、随访资料及内固定去除时病历资料,其中内固定去除时间为术后(23.6±2.2)个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123.6±30.4)、(141.7±28.4) min,术后失血量(164.3±50.7)、(193.4±60.8) ml,术中术后输血例数14例、15例(两组每例均2 U),术后引流量(350.1±72.4)、(390.3±99.1) ml,引流管拔除时间(73.0±0.6)、(74.0±1.90) h,术后终板间隙(12.6±0.2)、(11.9±1.0) mm,腰椎前曲度(16.1±1.0)°、(15.8±1.9)°,配支具下床时间(7.6±0.9)、(6.8±0.5)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约2年时两组CT平描终板间隙融合面积占终板面积百分比分别为(78.2±21.7)%、(39.8±13.7)%,移植物松动退出分别为0例、1例,终板间隙下降值分别为(1.2±0.3)、(1.8±0.6) mm,腰椎前曲度下降值分别为(1.1±0.2)°、(1.9±0.9)°,JOA腰背痛评分分别为(0.76±10.7)、(0.87±8.7)分。其融合面积、移植物松动退出例数2指标P<0.05,终板间隙及腰椎前曲度下降值、JOA腰背痛评分3指标接近但终板组优于对照组。X线像示终板组骨痂生成速度及融合质量3个月内差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开始一致,至1、2年时两组相同。结论中老年骨化的腰椎终板间行自体骨粒移植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腰椎脱位,与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比较,其融合面积大,椎体间隙稳定程度高,腰背疼痛减轻。

  • 标签: 腰椎 脱位 移植 椎体终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5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0岁[(30.5±8.4)岁]。根据重建方式和移植物选择,将患者分为带状重建组(31例)和圆束重建组(34例)。手术重建方法均为解剖重建,其中带状重建组采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圆束重建组采用传统圆束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即时ACL移植物与原始ACL形态差异、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5个月[(6.0±3.1)个月]。带状重建组手术时间为(61.6±6.7)min,圆束重建组为(48.0±6.3)min(P<0.01)。关节镜观察可见原始ACL在关节内为带状,带状重建组重建移植物主体也是带状,而传统圆束状移植物主体为束状。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重建组术后移植物相比圆束重建组更好模拟了原始ACL的带状结构,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带状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82.8±5.2)分,较术前的(47.5±8.7)分显著提高(P<0.01)。圆束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79.9±7.5)分,较术前的(44.2±9.4)分显著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带状重建组术中4例发生克氏针断裂或磨损,1例发生空心钻变形;圆束重建组术中2例发生克氏针磨损(P>0.05)。术后3个月带状重建组出现1例胫骨切口感染;圆束重建组未出现切口感染,创面均Ⅰ期愈合;两组均无韧带失效及功能受限发生(P>0.05)。结论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ACL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圆束移植物相当。然而,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实质部为带状,更好地模拟了原始ACL的生理形态,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可能会更好模拟原始ACL的生理功能。

  • 标签: 膝损伤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行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1例,女115例;年龄为(58±12)岁。观察指标:(1)诊断和分型。(2)手术及术中情况。(3)术后情况。(4)随访情况。(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最终结石清除或复发及生存情况。带T管患者术后8周行T管造影或胆道镜检查,评估最终结石清除率。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诊断和分型: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评估,166例患者均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其中134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均为胆总管结石;肝左叶结石115例,肝右叶结石51例;胆色素性结石111例,胆固醇性结石31例,混合性结石24例。Tsunoda分型Ⅰ型9例,Ⅱ型89例,Ⅲ型65例,Ⅳ型3例;2001年日本分型Ⅰ型12例,Ⅱ型99例,Ⅲ型47例,Ⅳ型8例;中国分型均为Ⅰ型;笔者团队自定义分型均为Ⅱ型。(2)手术及术中情况:166例患者中,119例存在肝叶或肝段萎缩。166例患者均行精准肝切除术联合不同方式引流,其中左半肝切除28例,右半肝切除11例,Ⅰ段切除1例,Ⅱ段切除5例,Ⅲ段切除5例,Ⅳ段切除8例(肝左内叶),V段切除3例,Ⅵ段切除2例,Ⅷ段切除2例,Ⅱ+Ⅲ段切除68例(肝左外叶),Ⅴ+Ⅵ段切除3例,Ⅴ+Ⅷ段切除6例(肝右前叶),Ⅵ+Ⅶ段切除21例(肝右后叶),Ⅱ+Ⅲ+Ⅳa段切除1例,Ⅴ+Ⅵ+Ⅶ段切除1例,Ⅰ+Ⅱ+Ⅲ+Ⅳ段切除1例。166例患者胆道引流方式:行T管外引流120例,行胆肠内引流23例,行胆肠内引流联合T管外引流23例。10例患者原胆肠吻合口狭窄,对原吻合口进行拆除重建。16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8±87)min,术中输血率为16.87%(28/166)。166例患者术中均行纤维胆道镜检查,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77例,功能障碍38例,失功40例,11例有胆肠内引流术史患者未予功能评价。21.69%(36/166)的患者存在肝内胆管狭窄。166例患者中,149例术中留取胆汁培养,75.17%(112/149)为阳性,其中22例培养出多种细菌。最常见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3例)、铜绿假单胞菌(12例)、肺炎克雷伯菌(9例)、产酸克雷伯菌(7例)、屎肠球菌(7例)。(3)术后情况:16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87%(28/166),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8例,其中胸腔或腹腔穿刺抽积液6例,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胃镜止血1例,粘连性肠梗阻外科手术松解1例;Ⅳ级2例,均为术后严重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后均好转顺利出院。166例患者中,合并胆汁漏13例,合并肺部感染10例,合并切口感染6例,保守治疗后均好转。166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即时结石清除率为81.93%(136/166),术后住院时间为(11±6)d。(4)随访情况:16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7±17)个月。166例患者最终结石清除率为94.58%(157/166),结石复发率为16.87%(28/166)。166例患者中,预后Terblanche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为91、36、25、14例;5例肝内继发恶性肿瘤,其中4例死亡。(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汁培养情况、既往手术次数、即时结石清除情况、最终结石清除情况是影响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行精准肝切除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29,7.48,2.69,4.52,95%可信区间为1.09~4.85,2.80~19.93,1.16~6.25,1.15~17.7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手术次数≥3次是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行精准肝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6.05,95%可信区间为2.20~16.62,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单侧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既往手术次数≥3次是复发性单侧肝胆管结石行精准肝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道疾病 肝内胆管结石 精准肝脏外科 肝切除术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