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宫颈术后接受调强放射治疗患者的早期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宫颈患者共106例。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并对相关临床指标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为88.1%,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4.8%。3级以上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早期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其中3级以上为1.8%。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前血红蛋白(Hb)的水平、腹主动脉旁淋巴引流区是否接受放疗、靶区内是否局部加量、是否接受化疗,与严重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相关(χ2=1.789~17.89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步化疗会增加严重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χ2=3.929,P<0.05)。结论对于接受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宫颈患者,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不良反应,早期严重的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宫颈癌 调强放射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宫颈术后IMRT中通过分析两种骨盆的定义方法以及骨盆受量的影响因素来评估和预测骨盆的剂量,为宫颈术后IMRT中骨盆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0例骨盆未限量的宫颈术后IMRT患者,按照解剖方法和Mell方法勾画两种骨盆轮廓(骨盆解剖、骨盆Mell),基于骨盆解剖限量重新设计治疗计划后分析两者的剂量关系。应用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骨盆解剖剂量的因素并建立剂量预测模型。结果骨盆解剖、骨盆Mell体积分别为925.82、1141.20cm3(P=0.000)。骨盆解剖与骨盆Mell剂量存在相关性(r>0.622,P=0.000),前者剂量明显大于后者;两者V10、V20、V30的关系分别为y=-8+1.01x、y=-13+1.05x、y=-4+0.9x。文献推荐骨盆Mell限量标准(V10≤90%、V20≤75%、V30≤60%)经计算得到相应骨盆解剖限量标准为V10≤97%、V20≤83%、V30≤70%。骨盆解剖限量后可降低受量,其中V10、V20、V30、Dmean分别降低3.64%、12.69%、12.02%、6.93%(P=0.000、0.000、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骨盆解剖重叠在PTV内的相对体积是骨盆解剖剂量的影响因素(P<0.05),当重叠体积<18%时骨盆限量易达到剂量限值要求。结论宫颈术后IMRT中两种骨盆定义方法均能应用于临床,骨盆限量能显著降低其剂量。骨盆重叠在PTV内的相对体积是骨盆剂量的独立影响因素,重叠体积小于18%的患者其骨盆限量后易达到剂量限值要求。

  • 标签: 宫颈肿瘤/调强放射疗法 骨盆 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早期筛查中经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T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11日—2022年10月11日一年间我院进行宫颈早期筛查妇女120例,由相同小组医生集中针对接受进行实验的妇女进行检查,其中随机挑选进行TCT检查的妇女60例,进行宫颈刮片检查的妇女60例。最后将检查结果与阴道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检查对比结果分析后可以发现,宫颈早期筛查中经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的阳性率相较于宫颈刮片组,更加符合病理检查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TCT对于宫颈早期筛查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高效实现宫颈的鉴别,且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TCT) 宫颈癌 筛查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早期筛查中经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T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11日—2022年10月11日一年间我院进行宫颈早期筛查妇女120例,由相同小组医生集中针对接受进行实验的妇女进行检查,其中随机挑选进行TCT检查的妇女60例,进行宫颈刮片检查的妇女60例。最后将检查结果与阴道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检查对比结果分析后可以发现,宫颈早期筛查中经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的阳性率相较于宫颈刮片组,更加符合病理检查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TCT对于宫颈早期筛查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高效实现宫颈的鉴别,且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测(TCT) 宫颈癌 筛查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鼻咽宫颈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下降是否为预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潜在指标。方法回顾分析2017—2018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调强放疗联合紫杉醇脂质体和铂类同步化疗并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鼻咽宫颈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评估单核细胞最初下降、下降到最低水平、最终增加到正常值的天数是否显著少于中性粒细胞相应变化时间。此外,对中性粒细胞数目绝对值(ANC)减少程度和基线单核细胞数目绝对值(AMC)关联性进行χ2检验。结果两周期同步化疗AMC的变化趋势与ANC的变化趋势均一致,AMC最初下降、下降到最低水平、最终增加到正常值的天数明显少于ANC(4 d∶6 d、4 d∶10 d、10 d∶16 d,P<0.001;5 d∶6 d、6 d∶9 d、7 d∶12 d,P<0.001;),但并未发现单核细胞基线值与随后发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AMC<0.4×109)∶(AMC≥0.4×109)=32∶63,P=0.172]。结论单核细胞计数减少是预测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重要潜在指标,也是指导下次监测中性粒细胞计数时间及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同步放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单核细胞减少 鼻咽癌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对宫颈术后辅助放疗后急性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预测的肠道剂量-体积参数。方法回顾性评估宫颈术后采用调强放射治疗的患者93例。纳入研究的剂量-体积参数包括肠道接受5~45 Gy(间隔5 Gy)照射剂量的绝对体积以及肠道总体积。应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标准评价急性肠道放射损伤。分析受照肠道体积与急性肠道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26名(28.0%)患者发生了2级及以上急性肠道不良反应。在小肠肠管的总体积及小肠V5 Gy、小肠V10 Gy、小肠V15 Gy的范围内,观察到2级及以上急性肠道不良反应与受照的小肠体积之间存在密切关系(P值均<0.05)。小肠V10 Gy(HR=1.028,95%CI为0.993~1.062,P=0.029)、小肠V15 Gy(HR=0.991,95%CI为0.969~1.013,P=0.034)是明显急性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肠的剂量-体积参数可以作为宫颈术后辅助放疗患者2级及以上急性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的预测指标。

  • 标签: 宫颈肿瘤 调强放射疗法 不良反应,肠道 剂量-体积参数
  • 简介:摘要肝细胞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栓,由于预后极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影响肝癌整体疗效提高的瓶颈。肝癌合并门静脉栓的最佳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随着技术的发展,放疗对于门静脉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证实。个体化及综合治疗的进一步优化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探讨肝细胞合并门静脉栓放疗及综合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前景。

  • 标签: 肝肿瘤,原发性 放射治疗 门静脉癌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两种口腔黏膜勾画方法在鼻咽患者中预测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A-ROM)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分析2017-2019年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局部中晚期鼻咽1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螺旋断层治疗并采用全口腔勾画法(OCC法)和表面黏膜勾画法(MSC法)勾画口腔黏膜。根据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每周评估并记录患者的A-ROM分级,比较两种方法对A-ROM的价值。结果所有患者≥3级A-ROM发生率为33.3%。单因素分析≥3级A-ROM发生的相关剂量学参数包括OCC法的V5、V10、V15、V45、V50、V55、V60、V65、V70和MSC法的V5、V10、V50、V55、V60、V65、V70、Dmean(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CC法的性别、吸烟是≥3级A-ROM的危险因素(男/女:OR=0.141,95%CI为0.037~0.538,P=0.004;吸烟/不吸烟:OR=5.109,95%CI为1.413~18.470,P=0.013)。MSC法的性别、吸烟、N分期、V55是≥3级A-ROM的危险因素(男/女:OR=0.129,95%CI为0.032~0.519,P=0.004;吸烟/不吸烟:OR=4.448,95%CI为1.224~16.164,P=0.023;N分期:OR=2.291,95%CI为1.268~4.137,P=0.006;V55:OR=1.432,95%CI为1.008~2.033,P=0.045)。MSC的V55阈值为7.70%,曲线下面积为0.754,敏感性为0.680,特异性为0.740(P<0.001)。结论采用螺旋断层治疗鼻咽时,MSC法相比OCC法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A-ROM的严重程度。

  • 标签: 鼻咽肿瘤/螺旋断层治疗 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剂量学参数
  • 简介:摘要经过包括放疗在内的多学科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位生存期始终停留在1年左右。胶质瘤干细胞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异质性是影响预后的根本原因,依据蛋白质组学制定针对关键放射抗拒蛋白的增敏研究有望改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预后。本文通过Pubmed等数据库查阅了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系统地讨论了各种常用蛋白质定量技术、用于数据处理的工具及其在胶质瘤干细胞放射抗拒和放射增敏中的进展。

  • 标签: 胶质瘤干细胞 放射敏感性 蛋白质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浅表食管(SEC)的临床疗效,探讨ESD在SE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SEC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治疗的3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灶环周比例、ESD治疗的有效性评价指标(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等。368例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94例)和非狭窄组(274例),比较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的病灶环周比例、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分析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68例患者中男270例(73.4%),女98例(26.6%);年龄为(64.4±7.6)岁;病变环周比例<1/2周者231例(62.8%),1/2~<2/3周者49例(13.3%),≥2/3周者88例(23.9%);病变的整块切除率为98.6%(363/368),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7.8%(360/368),手术时间为(89.4±47.9)min,切除病变面积为(12.5±8.9)cm2;术中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0.3%(1/368)、0.5%(2/368)和25.5%(94/368);随访时间为8~5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食管复发或新发病灶,均未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狭窄组和非狭窄组中,病变环周比例<1/2周者分别为38例(40.4%)和193例(70.4%)、病变环周比例1/2~<2/3周者分别为9例(9.6%)和40例(14.6%)、病变环周比例≥2/3周者分别为47例(50.0%)和41例(15.0%),两组病变环周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P<0.01)。狭窄组的手术时间较非狭窄组更长,切除病变面积较非狭窄组更大[(126.1±56.3)min比(76.8±37.2) min、(17.5±10.7) cm2比(10.8±7.4) 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7、5.41,P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环周比例≥2/3周、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均为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53、1.018、1.041,95%CI 0.116~0.551、1.011~1.025、1.007~1.076,P均<0.05)。结论ESD是治疗SEC安全、有效的方式,术后SEC局部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浅表食管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双向分化是一种以肿瘤细胞同时表达外分泌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为特征的罕见肿瘤,可发生于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病理及免疫组化为诊断金标准。本文报道1例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晚期结肠双向分化的诊治经过,以提高对这一罕见病的认识。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双向分化癌
  • 作者: 钱建军 田野 戴建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苏州大学放射肿瘤治疗学研究所/苏州市肿瘤放射治疗学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004,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科学研究结果的“再现性”问题目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放射生物学是研究电离辐射对活体组织生物效应的一门医学科学,也存在着严重的“再现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物理剂量的不准确或缺乏剂量学报告的完整描述。剂量测定指南、规范与建议的使用,如物理剂量报告规范化评分系统,有助于提高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物理剂量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本文对目前为改善放射生物学和放射物理学的合作、提高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物理剂量规范性的各项指南和建议进行评议,为提高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可再现性提供参考。

  • 标签: 放射生物学 剂量学,物理剂量 规范化 可再现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层浸润性膀胱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C)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5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G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化疗前后病理缓解、预后和毒副作用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生存曲线的组间差异。预后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肌层浸润性膀胱接受GC方案新辅助化疗患者共55例,其中,45例(81.8%)完成2个周期化疗,10例(18.2%)完成3个周期化疗。17例(30.9%)病理完全缓解(pT0N0M0),6例(10.9%)病理部分缓解(pT1/Tis/TaN0M0),总体缓解率可达41.8%。中位随访时间为(47.0±37.7)个月,病理缓解患者(<pT2)的5年OS为82.2%,无缓解患者(≥pT2)为2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缓解患者(<pT2)的DFS为86.1%,无缓解患者(≥pT2)为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术后病理缓解、淋巴结转移是OS、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新辅助化疗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本组无一例因毒副作用而延迟手术。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接受GC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膀胱根治性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受益显著,毒副作用耐受良好。

  • 标签: 膀胱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新辅助化疗 吉西他滨 顺铂 预后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肿瘤发生、炎性肠病、肠道放射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源于核事故调查、临床研究、动物模型探索等多种证据证实,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作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暴露水平与严重程度的生物标记物。本文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肠道受照剂量、放射损伤的关系,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肠道菌群 代谢物 放射损伤 生物标记物
  • 简介:摘要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然而目前没有有效的临床防治手段。作为益生菌和肠道共生菌的乳杆菌属对肠道健康有诸多益处。临床前研究发现乳杆菌属可以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其机制为保护肠隐窝干细胞、维持肠道屏障及抗氧化等。临床研究提示放疗前1周开始口服足量含乳杆菌属的复合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放疗导致的腹泻,并且口服乳杆菌属有治疗放疗后腹泻及减轻放射性直肠炎的趋势,目前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

  • 标签: 乳杆菌属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孕激素对40岁以下高分化子宫内膜样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37例40岁以下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跟踪随访。其中,子宫内膜样11例,被称为内膜组;内膜不典型增生26例,称为不典型增生组。内膜组使用孕激素治疗,孕激素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评估,患者出院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病理检查,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随访其生育情况;不典型增生者应用雌、孕激素联合治疗。结果内膜组11例患者,经孕激素治疗之后有效者10例,显效者8例,显效后复发者2例,有生育要求的8例患者中生育者4例,其中2例是经过促排卵治疗后受孕的,1例患者生育后2年复发,行子宫全切术;不典型增生组26例患者,雌、孕激素治疗后有效的患者26例,显效者23例,复发2例,有生育要求的22例患者中生育者14例,其中有3例是经过促排卵治疗后受孕的。结论对于有保留子宫要求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应用孕激素治疗,疗效显著,应用辅助的生殖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受孕几率。

  • 标签: 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孕激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脑照射(WBI)及粪便菌群移植(FMT)对小鼠海马神经发生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ICR小鼠40只(8周龄,30 g)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C组)、照射组(R组)、对照+FMT组(C+FMT组)、照射+FMT组(R+FMT组),每组10只。单次剂量10 Gy WBI造模后,C组、R组予磷酸盐缓冲溶液灌胃,C+FMT组、R+FMT组予正常小鼠粪菌悬液灌胃14 d。通过16S rRNA测序、BrdU+/Neu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粪便菌群组成、海马神经发生的变化。结果WBI和FMT对小鼠存活率和体重无影响。WBI诱导了海马神经发生抑制及粪便菌群失调,如拟杆菌科、瘤胃菌科分别增加28.6%、102.9%,乳杆菌科下降70.6%(P<0.05)。FMT调节了粪便菌群丰度,如肠杆菌科下降65.1%(P=0.028),而乳杆菌科增加58.2%(P=0.015),并部分缓解了海马神经发生抑制。结论这项初步研究提示FMT缓解了WBI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发生抑制及肠道菌群组成紊乱失调。直接作用于小鼠全脑的电离辐射间接扰乱了肠道菌群的结构,而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小鼠大脑海马神经发生的程度,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双向作用。

  • 标签: 粪便菌群移植 海马神经发生 全脑照射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国内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物理剂量参数的规范性现状。方法调查国内两本重要的学术期刊——《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和《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近5年发表的放射生物学论文,针对物理剂量学参数,按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和Desrosiers等推荐的评分系统对其书写的规范性进行评分(满分10分)。结果两本杂志共纳入222篇文献,中位得分为5.0分。其中,有72.1%的文献得分为4.0~7.0分,有68.0%的文献得分≤5.5分,另有18.5%得分≤3.0分。有90.1%和97.7%的文献分别描述了"射线类型"、"吸收剂量",平均得分最高(0.90和0.98分),"剂量学校准"平均得分最低(0分)。结论尽管绝大多数文献都描述了"射线类型"和"吸收剂量",但大多数其他细节未被报告。这表明在国内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物理剂量学报告的规范性存在缺陷,预计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可再现性和可解释性,应被重视。

  • 标签: 放射生物学 物理剂量学 可再现性 规范性
  • 简介:摘要膀胱是一种发病率高,且具有异质性的尿路上皮。从浅表膀胱肿瘤到肌层浸润性恶性肿瘤,由于其高频复发及转移进展特征,本身具有难治性。尽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手术为主,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但化疗方案选择的局限性、放疗的未普及性和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低等问题,使得临床决策依然存在很大瓶颈。近年已有多个靶向治疗在膀胱中崭露头角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答。瞬时受体电位通道是膀胱中全新的治疗靶点和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该类通道在膀胱中的抗肿瘤的分子机制、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及其联合用药增敏铂类化疗的前景展开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预后 靶向治疗 药物增敏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不仅影响肠道细胞中色氨酸代谢限速酶的活性,而且协同产生多种催化酶直接影响肠道色氨酸代谢物的种类和数量。研究发现,在2~10.4 Gy范围内,多种肠道菌群来源的色氨酸代谢产物在全身照射后的小鼠外周血中明显减少,并与照射剂量负相关,可能是肠道急性辐射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肠道急性辐射损伤的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来源的色氨酸代谢物吲哚丙酸、犬尿喹啉酸、吲哚-3-甲醛,肠道芳香烃受体激动剂、肠道色氨酸代谢限速酶吲哚胺2,3-双加氧酶1抑制剂,均具有辐射防护作用。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参与的色氨酸代谢在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变化特征和作用,筛选对肠道急性辐射损伤具有防护作用的色氨酸代谢物,可能有益于研发有效的诊治手段。

  • 标签: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肠道菌群 色氨酸代谢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