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152例≥60岁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通过log-rank检验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152例老年DLBCL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36个月(32~40个月),1、2、3年OS率分别为80.26%、61.84%、57.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Ki-67、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是否吸烟、使用利妥昔单抗、使用CHOP方案的老年DLBCL患者3年OS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临床分期晚、LDH升高、β2-MG升高是老年DLBCL患者OS的危险因素(均P<0.05),使用利妥昔单抗和使用CHOP方案是老年DLBCL患者OS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男性、临床分期晚、LDH升高及β2-MG升高的老年DLBCL患者预后差,使用CHOP方案和利妥昔单抗治疗的老年DLBCL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老年人 生存分析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质载体家族39(SLC39)A14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OCI-LY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将人DLBCL细胞株OCI-LY3分为Vector组(瞬时转染空载对照质粒)和SLC39A14组(转染SLC39A14质粒)。采用CCK-8法检测两组OCI-LY3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OCI-LY3细胞SLC39A14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Vector组相比,第3天至第5天SLC39A14组细胞增殖能力均增加(均P<0.05)。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36 h后Vector组迁移细胞数为(64±4)个,SLC39A14组为(236±25)个,SLC39A14组细胞迁移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2,P<0.05);侵袭实验结果显示,Vector组侵袭细胞数为(32±2)个,SLC39A14组为(127±17)个,SLC39A14组细胞侵袭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SLC39A14组pmTOR、pAKT、pPI3K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结论SLC39A14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DLBCL发生、发展。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溶质载体家族39成员14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的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骨髓浸润患者预后列线图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的71例DLBCL骨髓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无进展生存(PFS)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FS影响因素;基于Cox回归分析的PFS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PFS的效果;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绘制列线图校准曲线,比较列线图模型预测与实际PFS的一致性。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48个月(12~84个月),3年、5年PFS率分别为39.44%、26.76%。年龄>60岁(HR=1.593,95% CI 1.379~1.840,P<0.001)、Ann-Arbor分期Ⅲ~Ⅳ期(HR=1.444,95% CI 1.092~1.910,P=0.010)、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HR=1.648,95% CI 1.249~2.333,P<0.001)、合并2型糖尿病(HR=5.880,95% CI 1.645~21.023,P=0.006)是DLBCL骨髓浸润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PFS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预后列线图模型,经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1(95% CI 0.69~0.78);ROC曲线显示,利用列线图模型预测3年PF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8,预测5年PFS的AUC为0.716,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3年、5年PFS率与实际3年、5年PFS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由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能用于预测利妥昔单抗治疗DLBCL骨髓浸润患者的预后,有利于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策略。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肿瘤侵润 骨髓 预后 列线图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甲状腺淋巴(PTL)的临床特征及其两种主要病理亚型之间临床表现和生存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22年1月确诊的52例PTL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种主要病理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MALT)]的临床特征和生存情况。结果52例PTL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40例;年龄34~83岁,中位年龄65岁。患者就诊时均表现为颈前肿物。MALT 12例(23.1%),DLBCL 37例(71.2%)(其中双/三表达淋巴5例),B细胞淋巴(不能分类)2例(3.8%),滤泡淋巴(FL)1例(1.9%)。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的MALT和DLBCL患者比例比较[66.7%(8/12)比94.6%(3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MALT与DLBCL患者3年OS率分别为90.9%、73.9%,两组患者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P=0.024)。结论PTL病理亚型与患者预后相关。

  • 标签: 淋巴瘤 甲状腺肿瘤 预后 临床特征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滤泡淋巴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9年5月收治的1例复发难治滤泡淋巴患者的诊治经过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6岁,初诊时伴有多项高危因素,采用一线R-CHOP方案治疗失败后,更换BR方案后达完全缓解,缓解后未接受维持巩固治疗。治疗结束1年后复发。接受PI3K抑制剂治疗,病情稳定。结论滤泡淋巴患者采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达缓解后是否维持治疗目前尚不确定,临床亟需更好的预后模型指导治疗。

  • 标签: 淋巴瘤,滤泡性 诊断 预后 复发 难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淋巴(AR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2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1例ARL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患者中,弥漫大B淋巴(DLBCL)9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cHL)2例;DLBCL一线治疗方案均以CHOP样方案为基础,cHL一线治疗方案为ABVD方案。9例DLBCL患者治疗后,4例达完全缓解,5例死亡;2例cHL患者治疗后,1例达完全缓解,1例死亡。结论DLBCL是ARL最常见类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时代,患者生存期有所延长,但整体生存状况仍较差;R-CHOP样方案仍为基础治疗方案,需继续探索整体管理模式。

  • 标签: 淋巴瘤,艾滋病相关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患者益处发现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8—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0例淋巴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益处发现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Herth希望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淋巴患者益处发现得分为(49.02±7.18)分,社会支持得分为(33.92±6.88)分,希望水平得分为(32.83±6.44)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淋巴患者益处发现与希望水平和社会支持呈正相关(P<0.001),希望水平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希望水平和社会支持是淋巴患者益处发现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淋巴患者疾病益处发现水平不高,应根据益处发现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益处发现水平和生存质量。

  • 标签: 淋巴瘤 益处发现 希望 社会支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6例为川崎病组,其中发生冠状动脉损伤31例,无冠状动脉损伤65例。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收治的非川崎病所致发热患儿96例为对照组。检测纳入患儿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A(IL-17A)、白细胞介素-12P70(IL-12P70)、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冠状动脉内径。并分析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川崎病组IL-2、IL-4、IL-6、IFN-γ、TNF-α、IL-17A、IL-12P70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损伤患儿IL-2、IL-4、IL-6、IFN-γ、TNF-α、IL-17A、IL-12P70水平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IL-10水平低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P<0.05);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相比,冠状动脉损伤患儿NT-proBNP水平高,冠状动脉内径大(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IL-2(r=0.54、0.64、0.59)、IL-4(r=0.61、0.57、0.57)、IL-6(r=0.65、0.50、0.60)、IFN-γ(r=0.60、0.58、0.51)、TNF-α(r=0.64、0.64、0.50)、IL-17A(r=0.69、0.68、0.51)、IL-12P70(r=0.70、0.65、0.56)与NT-proBNP、冠状动脉内径、冠状动脉损伤呈正相关,IL-10(r=-0.52、-0.47、-0.68)与NT-proBNP、冠状动脉内径、冠状动脉损伤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细胞因子在川崎病患儿机体异常表达,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川崎病 血清细胞因子 冠状动脉损伤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