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的表达水平与糖尿病肾病不同程度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就诊的患者,符合NKF-KDOQI标准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糖尿病肾病组(DN组,41例),再依据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将其分为两个亚组{EDN组[21例,肾小球滤过率(GFR)为30~90 mL/min,eGFR(1~3期)]及LDN组(20例,GFR≤29 mL/min,eGFR 4~5期)};选取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患者为慢性肾脏病组(CKD组,30例),同样根据eGFR将其分为两个亚组[ECKD组(10例,GFR为30~90 mL/min,eGFR 1~3期)及LCKD组(20例,GFR≤29 mL/min,eGFR 4~5期)];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个体为正常对照组(NC组,30例);分析CTRP3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葡萄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 C)、尿素(BUN)、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关系,分析CTRP3在不同组内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及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DN组及CKD组的血清CTRP3水平[(284.33±32.92)ng/mL vs.(314.42±20.82)ng/mL]低于NC组[(375.57±18.02) ng/mL],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CTRP3与Cys C、BUN、TG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r<0,P<0.05);CTRP3与HDL、eGFR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P<0.05);与性别、年龄、BMI、FBG、UA、TC、LDL之间的无相关性(P>0.05);CTRP3与Scr、hs-CRP之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P<0.05);③EDN组的CTRP3、FBG、HDL明显高于LDN组,BUN、TG水平明显低于LD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DN组的Scr明显低于LDN组,eGFR明显高于LD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TG、eGFR与血清CTRP3水平有相关性(P<0.05);⑤ECKD组的CTRP3、HDL明显高于LCKD组,Cys C、UA水平明显低于L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KD组的Scr、hs-CRP明显低于LCKD组,eGFR明显高于L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TRP3水平较正常人低,且CTRP3水平随肾功能减退而逐渐减低;实验结果显示CTRP3与TG、hs-CRP之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TG、eGFR为血清CTRP3的独立影响因素,可推测出CTRP3水平与糖脂代谢紊乱、炎症相关;CTRP3可能参与慢性肾脏病肾功能的损害过程,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尤为显著。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风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到2016年收治的28例风心病合并心肌梗塞的病人,年龄在30-65岁,平均年龄为47岁,男女比例不定。临床表现为伴胸闷憋气、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有濒死感。20年前患风湿性心脏病。结果2例患者均为脑梗塞恢复期继发带状疱疹,全身症状严重,疱疹范围广泛,并有其他部位散发水痘样疹。二者均出现了泌尿道及胃肠道症状。1例还出现头晕,眼球震颤等小脑症状。结论风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不论是冠状动脉还是血栓形成,故应早起给予溶栓及抗凝治疗,降低死亡率.

  • 标签: 风心病 心肌梗塞 合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近期疗效、预后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收治的23例初发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结果23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32岁(14~58岁)。诱导治疗采用标准VDPCP方案,总有效率为60.9%(14/23),完全缓解率为47.8%(11/23),部分缓解率为13.0%(3/2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1.5个月(0~66.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5.4个月(2.0~66.0个月)。与诱导缓解相关的可评价预后因素包括年龄、初发时白细胞计数、NOTCH1基因突变、染色体核型及疾病特殊类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差,初次诱导缓解率低,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短。

  • 标签: 白血病,T细胞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死亡风险因素。方法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中重度PARDS疗效分析”所建立的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病例总结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14家三甲医院PICU的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的死亡风险因素。根据患儿出PICU时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氧合指数、机械通气等临床资料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氧合指数预测病死率的准确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风险因素。结果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中男63例(62.4%)、女38例(37.6%),年龄为(12±8)月龄。死亡组患儿23例,存活组患儿78例。死亡组中合并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患儿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2%(12/23)比29.5%(23/78),30.4%(7/23)比11.5%(9/78),χ2=4.04、4.76,P=0.045、0.029],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低于存活组[8.7%(2/23)比 41.0%(32/78),χ2=8.31,P=0.004]。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症评分、PARDS病因、机械通气模式、72 h内液体平衡情况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PARDS治疗第1~3天氧合指数值均高于存活组[11.9(8.3,17.1)比15.5(11.7,23.0)、10.1(7.6,16.6)比14.8(9.3,26.2)、9.2(6.6,16.6)比 16.7(11.2,31.4),Z=-2.70、-2.52、-3.79,均P<0.05]。死亡组治疗3 d后氧合指数改善程度较存活组更差[0.03(-0.32,0.31)比 0.32(-0.02,0.56),Z=-2.49,P=0.013]。ROC曲线分析示第3天的氧合指数值对中重度婴幼儿PARDS死亡预测的准确度较好(曲线下面积=0.76,标准误=0.05,95%CI 0.65~0.87,P<0.001);当氧合指数取值11.1时,灵敏度78.3%(95%CI 58.1%~90.3%),特异度60.3%(95%CI 49.2%~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病评分和72 h内液体负荷情况后,未使用PS(OR=11.26,95%CI 2.19~57.95,P=0.004)、第3天氧合指数值(OR=7.93,95%CI 1.51~41.69,P=0.014)及免疫缺陷(OR=4.72,95%CI 1.17~19.02,P=0.029)均为PARD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PARDS婴幼儿病死率较高,合并免疫缺陷、未使用PS、确诊第3天OI值较高均为其死亡风险因素。PARDS确诊第3天氧合指数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死亡。

  • 标签: 医院,儿科 重症监护病房 病死率 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比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血栓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血栓患者76例进行分组,分组方式根据实施的护理干预不同分成两组,接受常规护理的命名为对照组,其中有患者38例,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命名为实验组,也有患者38例,接下来对比护理的效果。结果 通过研究后发现,此次对比的观察指标共有两项,一项为致残率,一项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护理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时,发现二者对比无意义,结果显示(p>0.05),而通过护理后的观察对比发现,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致残率 早期康复护理 常规护理 降低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肠胃炎(AGE)治疗中实施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AGE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观察组实施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治疗,对比效果。结果:①症状改善时间比较:观察组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肠胃炎 不良反应 阿莫西林 治疗效果 左氧氟沙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甲烷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发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及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40只,8~10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急性肝损伤组(ALI组)、甲烷饱和盐水组(MS组)和甲烷饱和盐水+3-甲基腺嘌呤组(MS+3-MA组)。采用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300 mg/kg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MS组分别于造模后即刻和造模后12 h时腹腔注射甲烷饱和盐水10 ml/kg;MS+3-MA组造模后即刻腹腔注射甲烷饱和盐水10 ml/kg及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0 mg/kg,造模后12 h时腹腔注射甲烷饱和盐水10 ml/kg;C组及ALI组于相同时点腹腔注射等容量无菌生理盐水。造模后24 h时,取眼球血样,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和AST浓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和IL-6浓度。处死小鼠,取肝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和p62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下计数自噬小体。结果与C组比较,ALI组、MS组和MS+3-MA组血清ALT、AST、TNF-α和IL-6浓度升高,肝组织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62表达上调,自噬小体计数增加(P<0.05);与ALI组比较,MS组血清ALT、AST、TNF-α和IL-6浓度降低,肝组织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62表达下调,自噬小体计数增加,MS+3-MA组血清AST浓度下降,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0.05);与MS组比较,MS+3-MA组血清ALT、AST、TNF-α和IL-6升高浓度,肝组织LC3Ⅱ/LC3Ⅰ比值降低,自噬小体计数减少(P<0.05)。结论甲烷可减轻对乙酰氨基酚诱发小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与增强肝细胞自噬水平有关。

  • 标签: 甲烷 对乙酰氨基酚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后黏膜损伤发生情况,及其与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危险度分层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市第一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95例ALL患儿资料,患儿共接受539例次HD-MTX化疗。分析患儿黏膜损伤情况与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疾病危险程度及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95例患儿539例次HD-MTX化疗中,总体黏膜损伤发生率为8.4%(45/539);低危组黏膜损伤发生率为4.6%(11/239),中危组为7.6%(8/105),高危组为13.3%(26/195)。随着疾病危险程度的提升,黏膜损伤发生率增高(χ2=10.787,P<0.05)。黏膜损伤程度与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及疾病危险程度均无关(均P>0.05),黏膜损伤发生与否与疾病临床疗效无关(P>0.05)。结论ALL患儿应用HD-MTX后通过监测甲氨蝶呤血药浓度来调整解救药物剂量,提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甲氨蝶呤 血药浓度 黏膜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因AMI在阜外医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分为无心力衰竭(心衰)组和心衰组,心衰组按照PCI术后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射血分数(EF)值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EF≥5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EF 40%~49%)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EF<40%)。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有无心衰及不同类型心衰与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614例患者,年龄为(59.2±12.0)岁,合并心衰患者1 390例(占38.5%),包括HFpEF患者672例(18.6%)、HFmrEF患者549例(15.2%)和HFrEF患者169例(4.7%)。中位随访652 d,全因死亡194例(5.4%)。AMI合并心衰的发生率从2010年的47.8%降至2017年的31.2%,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比较P<0.001)。多因素校正后,HFpEF(风险比HR 1.73,95%可信区间CI 1.16~2.59,P=0.007)、HFmrEF(HR 2.24,95% CI 1.45~3.44,P<0.001)和HFrEF(HR 4.53,95% CI 2.71~7.56,P<0.001)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显著高于无心衰患者,呈递增趋势(趋势比较P<0.001),其中,HFrEF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HFpEF(HR 2.58,P<0.001)和HFmrEF患者(HR 1.99,P=0.007),但HFmrEF与HFpEF患者的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或桥血管、合并高血压、年龄大、血肌酐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AMI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而男性、院内完全血运重建、使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为保护因素。不同类型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不同,其中,糖尿病增加HFrEF患者死亡风险(HR 2.62,P=0.01),接受完全血运重建降低HFrEF患者死亡风险(HR 0.13,P<0.001),P2Y12受体抑制剂降低HFpEF患者死亡风险(HR 0.19,P=0.005),ACEI或ARB降低HFmrEF(HR 0.44,P=0.007)和HFrEF(HR 0.13,P<0.001)患者死亡风险,β受体阻滞剂降低HFmrEF患者死亡风险(HR 0.27,P<0.001)。结论近年来AMI患者PCI术后心衰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心衰仍是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合并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明显比不合并心衰患者差,其中HFrEF患者预后最差,HFmrEF和HFpEF患者预后相当。不同心功能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复方曲肽注射液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同期观察组加用复方曲肽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74%,对照组为78.95%,P<0.05;治疗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和重症超声导向的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个体化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实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度pARDS患儿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治疗过程,在救治过程中采用EIT和重症超声指导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结果EIT指导肺复张和最佳呼气末正压滴定,重症超声评估pARDS血流动力学和肺部状态,指导右心保护通气和循环保护通气的实施。最终患儿成功救治。结论pARDS保护性通气的理念,已由传统的肺保护通气走向右心保护和循环保护通气的理念,最终达到对肺血管内皮的保护。EIT和重症超声丰富了对p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和对保护性通气的理解。

  • 标签: 儿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和重症超声导向的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个体化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实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度pARDS患儿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治疗过程,在救治过程中采用EIT和重症超声指导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结果EIT指导肺复张和最佳呼气末正压滴定,重症超声评估pARDS血流动力学和肺部状态,指导右心保护通气和循环保护通气的实施。最终患儿成功救治。结论pARDS保护性通气的理念,已由传统的肺保护通气走向右心保护和循环保护通气的理念,最终达到对肺血管内皮的保护。EIT和重症超声丰富了对p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和对保护性通气的理解。

  • 标签: 儿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通气
  • 简介:摘要:急性阑尾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性腹痛原因之一,外科阑尾切除术长期以来一直是急性阑尾炎的标准治疗。然而,随着微生物组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阑尾在免疫调节、微生物平衡维持和预防细菌和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且阑尾切除术后存在一系列潜在的并发症。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成人的急性无并发症性阑尾炎的手术切除是非必要的。随着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发展,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appendicitis therapy ERAT)被提出,ERAT通过肠道逆行的方式,在保留阑尾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可解除阑尾腔的梗阻,有着创伤小、无疤痕等优势,在成人急性无并发症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中逐渐显示出其优势。本文报告了一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经ERAT等联合治疗的病例,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内镜下治疗,复习相关文献资料,为ERAT治疗急性阑尾炎提供临床资料。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 阑尾灌洗术 阑尾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地西他滨联合改良ECAG方案治疗不适合行标准方案化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不适合行标准方案化疗的28例初诊AML及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DS患者6例。所有患者诱导治疗应用地西他滨联合改良ECAG方案,缓解后治疗应用原诱导方案,或含阿糖胞苷的标准"3+7"方案及含中剂量阿糖胞苷方案。结果28例患者全部完成首次诱导缓解治疗,其中完全缓解(CR)16例(57.1%),部分缓解(PR)8例(28.6%),未缓解(NR)4例(14.3%),总有效率(ORR)为85.7%。其中22例AML患者CR 14例(63.6%)。WHO诊断分型及遗传学预后分组对CR率有明显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3~4级骨髓抑制、肺部感染、胃肠道反应及出血,无一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初次诱导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6(11~51)d,PLT恢复至>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5(12~35)d。中位红细胞悬液输注量10.5(7.5~16)U,中位机采血小板输注量4(2~11)U。随访期内死亡13例,存活15例,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1~40)个月。全部患者的中位OS时间为30.5(95% CI:11.36~41.64)个月,3年OS率为42.4%;20例CR患者中位OS时间为34.63(95% CI:15.04~43.4)个月,中位无病生存(DFS)时间为22(95% CI:11.9~25.5)个月,3年DFS率和OS率分别为28.2%和45.6%。结论地西他滨联合改良ECAG方案诱导缓解率高,耐受性好,可用于不适合标准方案化疗的AML及高危MDS的一线治疗。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