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鄂南民俗撷论》一书的评析,论述其对鄂南民俗研究体系的建构和对鄂南民俗美学风貌的揭示所作出的贡献,阐明其理论性、开创性、观赏性和可读性的特点。

  • 标签: 鄂南民俗 研究成果 研究体系 美学风貌
  • 简介:鲁迅在继承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博纳众长,脱去陈骸,转益多师,自标灵采,他的小说创作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笔法,求变、求新、求活,使思想内容得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 标签: 鲁迅小说 笔法 比照 绕笔 垫村
  • 简介:诗文的写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格,它总会因景、因事、因情、因意、因理而变。苏轼说他自己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势而自然流动,“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经进东坡文集中略》)“随物赋形”就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方法、方式,只能随机应变。他还说自己所能掌握的写作方法,只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其他方法自己也说不清。(同上)黄子云认为诗文的写作方法就象变化无穷的“太极”,能演变出宇宙间万事万物,但没有一件事物是相同的。“故一题有一义,一章有一格,一句有一法。虽一而至十,十而至千百,毋沿袭,勿雷同。如天之生人,亿万耳目口鼻,方寸闾,自无毫发之相似者。”(《野鸿诗的》)苏轼和黄子云的这些

  • 标签: 陶渊明诗文 自然美 文法 写作方法 审美对象 随物赋形
  • 简介:清人李重华认为,诗文的魅力“别无谬巧,取其天然”,而更重要的是文心的真淳,要有“一块生气浩然从肝腑流出。”(《诗谈杂录》)元好问在评陶渊明诗文的风格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十三首》)这说明陶渊明诗文的魅力,主要就在于能用天然清新的语言表现出自我真淳的文心。真淳指事物天然的本情本性,保持天然惰性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作者要创造出精美的艺术

  • 标签: 陶渊明诗文 真淳 文心 天然 作者 艺术品
  • 简介: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本有“欲回天地人扁舟”(《安定城楼》)的抱负,却一生清寒潦倒,得不到实现抱负的机会,因此始终郁郁不得志,至苦之情和难言之痛郁结中怀。他常寄情于物,写下了不少的咏物诗,幽伤要眇,往复低回,感人至深,其艺术手法则多种多样。李商隐对生活中某一事物偶有所感,便从一点生发开去,力求感受的真切和形象的

  • 标签: 李商隐 艺术手法 咏物诗 形象鲜明 文心雕龙 天地人
  • 简介:鲁迅小说既不以叙述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见长,也不以渲染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著称,它是以人物为主,情节、环境为辅的有机统一体。在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明性始终是第一位的,情节的生动性和环境的具体性则属于第二位。鲁迅小说尽管不宜于口头讲述,然而,它能把大量构不成公开矛盾冲突却又极有意义的人生画面和人生经历表现出来,虽然

  • 标签: 鲁迅小说 故事情节 章法 祥林嫂 矛盾冲突 人物性格
  • 简介:(一)作家拿起笔写小说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是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是他自己呢,还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请人物进述,又以哪一位最为合适?作家不同的选择,便产生了对人物、事件乃至环境的不同观察点,或称叙述角度,这一展现大千世界的特殊位置,就是小说的视角。视角与通常所说的叙述人称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关系到确定叙述人的问题。但是,从创作角度看,人称的选择并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比如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这个“我”究竟是谁?作品中有若

  • 标签: 内视角 多视角 外视角 作家 小说创作 叙述人称
  • 简介:鲁迅认识生活所持的是唯物辩证法则,反映生活则采用艺术辩证法则,表现在小说章法上即善于准确地把握我国传统美学中的断与续、虚与实、疏与密、张与驰、宾与主、正与反、抑与扬、冷与暖、隐与显、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创造性地予以运用,精心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和组织情节,能于有限的篇幅之中产生极大的艺术张力,焕发出激动人心的艺术光彩。

  • 标签: 鲁迅小说 章法
  • 简介:鲁迅在继承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博纳众长,脱去陈骸,转益多师,自标灵采,在其小说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笔法,求变、求新、求活,使思想内容得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 标签: 鲁迅小说 笔法 点化 闲笔 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