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敬文化融入中职茶艺课程的意义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2

将敬文化融入中职茶艺课程的意义研究

张琴

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611100 

摘要 敬文化发端于先秦,经过古代封建社会长时间地发展,到宋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茶艺课程是中职旅游类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业技术课。目前,中职学校多重视学生的技能教育,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简单分析了敬文化的发展与内涵,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探析了敬文化融入茶艺课程的意义。

关键词 敬文化;茶艺;中职学生;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敬文化发源于先秦,凝定于两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一、敬文化概论

“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敬”字,并且以敬为中心,进行了多向度的建构,形成敬文化。

(一)敬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儒家的敬文化经历了一个自身内在的演变过程,由最初的忧患、畏惧意识产生出“敬”的思想,到了宋明理学时期,“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成为儒家心性修养的功夫。

1.敬文化的发生期与展开期

尧舜时期已产生“敬”的观念,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害怕及对自身的忧虑,“敬”在此时主要是对神灵的一种畏惧;商周时期,就有敬天敬祖的说法,主要表现出一种宗教情感;到春秋时期,孔子在周公“敬天敬德”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德性的内在修养,提出“修己以敬”的观点。

2.敬文化的传承期

两汉时期“敬”的思想也基本上沿袭先秦时期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思想以及“礼”上,“敬”成为实现“礼”的主要探究,只有用“敬”,才能实现“礼”;唐朝时期,统治者在文化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形成了儒释道三教病例的格局,儒家的“敬”思想继续在“敬天”理论和“礼”治的范畴内演进,在内涵上并没有扩大。

3.敬文化的创新期

“敬”的理论在宋明理学时达到系统化、缜密化、深刻化,上升至道德修养的功夫,成为道德涵养的根本途径。宋初,理学奠基者周敦颐首创儒家“主静”的心性修养学说。程颢和程颐吸收了“主静”说,结合儒家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思想,提出“主敬”说;朱熹使“敬”成为更全面的修养方法。

(二)敬的对象和内涵

从先秦到两宋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有关敬的表述。

1.伦理意义上的“敬”

先秦时期,“敬”的内涵由先开始对神灵的恐惧转变到人自身上来,成为一种对伦理的约束,是外指性的,敬的对象或天,或祖、长上,或事。”

2.儒家道德修养上的“敬”

宋代二程结合儒家思想,确立了自我修养的心性修养功夫论;朱熹十分重视“敬”,他的“敬”的内涵也非常丰富,除了程颐的“主一”和“整齐严肃”之外,还包括“收敛、谨畏、惺惺”等意思,尤其是他以“畏”释“敬”,成为“敬”学说的一大特色,使“敬”成为更全面的修养方法。到了宋明理学时期,“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转折,成为入学心性修养的功夫,它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和扩展,最终在儒家道德修养功夫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职学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问题。一方面,国家出台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致使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增多,所招学生的思想、文化等基本素质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受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家庭教育的缺陷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思想、情绪、心理等方面表现出不可捉摸性。他们呈现出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等心理特点。

三、敬文化融入茶艺课程的实践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思想文化,敬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将敬文化融入茶艺课程迫在眉睫。

(一)敬我教育——增强自信,克服自卑

中职学生大多被忽视、被家长指责以及同龄人的歧视,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开展敬我教育,让学生发掘自身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可度,让他们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茶艺技能,体现价值,增强自信心,从根本上克服自卑心理。

(二)敬学教育——好学乐学,杜绝厌学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吃苦的精神,没有良好学习态度。《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开展敬学教育,培养学生对茶艺课程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厌学。

(三)敬业教育——树立职业信念,明确学习动

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存在着一定偏见,大多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比同龄人未来更加渺茫,开展敬业教育,让学生更多了解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与工作内容,树立职业理想和信念,培养敬业精神、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从而坚定学生对专业的信念,明确学习动机。

(四)敬人教育——团结友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自谦而敬人”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开展敬人教育,让学生学习交际礼仪,团结友善对待身边的人,从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五)敬法教育——守法律己,遏制违法行为

中职学生大多自主性被忽视或个性伸展受阻,他们有时会用过激的言行掩饰伤害,比如逃课、打架等显示自己的勇敢。《广雅》解词,释畏为敬,所谓“畏者,敬也”,强调“敬畏之心”。鉴于此,开展敬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对法律持有“敬畏之心”,守法律己,从而遏制学生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

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面对中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传承的现状,将“五敬”文化融入茶艺课程,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担任民族复兴大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来,关于宋明理学的几点认识[J].社会科学文摘,2021,(11):75-78.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茶艺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68-70.

【3】邹文贵,传统主敬文化及其现代展开[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06):143-145.

【4】陈月,朱熹“持敬”思想探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5】苏巧文.茶艺课程教学形式改革与作法的探讨[J].广东茶业2018.(4):26—30.

【6】徐新宁、刘风雷、李秀青,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预防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22(08):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