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论证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论证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为例

曹悦

鹤山市共和中学  邮编:529728

【摘要】科学思维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是形成生命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究实践的内在本质和重要组成部分。论证式教学指的是师生、生生之间,围绕着一个论题,采用了一些科学的方式,对证据进行了搜集,并对证据与论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判断和解释,从而得出了一个准确的结论,或者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产生出一个好的科学观念,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科学思维产生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科学思维  论证式教学  初中生物学教学

“科学思维”,就是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为基础,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建模等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批判地审视、质疑和包容已有的观念和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的见解和品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科学思维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论证式教学指的是师生、生生之间,围绕着某一论题,使用实验活动等科学方法,对证据进行搜集,并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证据与论题之间的关联进行判断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科学概念。与其它的团体教学活动进行比较,论证式教学更注重对证据的选择,也就是对推翻性证据的展现。此外,它还着重于对获得证据的途径进行研究,并对最后得到的自己和别人都可以接受的结果进行分析,它是一种着重于知识获得与思维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建立在验之上的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很广,而且它所涉及的知识比较丰富,因此它所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复杂。初级中学因为学生们受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的局限,他们在面对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很复杂的学习时,会觉得很混乱,他们不能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先后次序进行梳理,从而造成了他们无法准确判断论证方向的结果。在目前阶段,大多数中学生物学老师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论证式教学的重要性,他们把论证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增加问答频率、重视小组讨论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说出正确的答案。上述问题都会造成“论证式”在课堂中的应用太过形式化。对生物学实验进行形式化的“辩论”,会让学生失去对“辩论”的真切感受。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不利影响。

下面以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为例,说明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论证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图片、视频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生命观念

2通过资料分析观察演示图片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高了对实验数据的科学分析和推测的能力。(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其他排泄途径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血液透析、肾移植等科技进展。(态度责任)

二、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三、教学难点

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学习情况剖析:

在上个学期的生物学课程中,同学们逐渐地生物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学习技巧(比如: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所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动画、图片等方式,将那些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展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论证式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

1、课前准备好课件,通过丰富的图片,动画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思考。

2、把班级里的同学按照不同的特性分成6-8个学习小组,选出一位落实学习任务。

3、事先收集有关的原尿及尿液成份,以及尿检结果报告资料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PPT展示人体出汗和呼吸等图示并提问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引出排泄和排遗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加以区别。

过渡语:在身体所制造的垃圾中,尿素多余的水分及无机都会以尿的方式被排泄出来,那尿的来源是什?这和我们身体中的哪一系统相关?

2、泌尿系统的组成

PPT出示泌尿系照片肾脏的实体图像引导学生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有: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并说出它们的功能。

过渡语: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在肾中尿是怎样形成的呢

3、尿液的

(1)肾单位

PPT出示肾脏解剖图,引导学生得出: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由100万个肾单位构成,每个肾单位均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2)尿的形成

这部分内容采用论证式教学。论证式教学指的是师生、生生之间,围绕着某一论题,使用实验活动等科学方法,对证据进行搜集,并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证据与论题之间的关联进行判断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科学概念。具体模式如下:

             分析得出

              支持            质疑   辩驳

提出问题

主张

证据

推理

结论

1、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在肾中的流向?血液成分是否发生变化?

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肾脏模型图中,红色的是肾动脉,流着动脉血;蓝色的是肾静脉,流着静脉血

根据血液循环规律,血液流动方向是从动脉流向毛细血管再流向静脉。动脉血液流经肾脏属于体循环,体循环中动脉流动脉血,静脉流静脉血。

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

尿液来自血液。

肾脏模型图中,流进肾脏的只有肾动脉,流出的却有肾静脉和输尿管

血液流经肾脏时发生分流,血液中一部分成分分流出来形成了尿液

尿液来自血液。

3、分析比较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变化,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每毫升尿液中无机盐和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尿液主要排出无机盐和尿素,此外还排出多余的水。

根据资料分析血浆、尿液成分,比较异同

血浆的成分多样,排尿主要是排废物,所以蛋白质和葡萄糖没有出现在尿液中。尿液里只有水、尿素和无机盐等成分,证明这些是需要排的废物

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每毫升尿液中无机盐和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尿液主要排出无机盐和尿素,此外还排出多余的水。

4、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组成的过滤膜对流经的血液进行过滤作用,小分子物质能透过,大分子物质则不能

根据“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动态视频,只有部分物质能透过。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属于小分子物质。蛋白质则属于大分子物质。

同血浆相比,肾小囊中的液体还有很少的蛋白质,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而很少透过蛋白质这样大分子的物质。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组成的过滤膜对流经的血液进行过滤作用,小分子物质能透过,大分子物质则不能

5、原尿中出现葡萄糖而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在尿液的行程中起什么作用?

这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

根据资料分析原尿、尿液成分,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原尿流经肾小管后形成尿液,尿液中没有葡萄糖,葡萄糖被全部重新吸收进血液

这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

6、如果某人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可能是哪里发生病变?如果某人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可能是哪里发生病变?

分别是肾小球病变和肾小管病变

正常尿液成分不包括血细胞和葡萄糖。这两种成分发生变化分别在过滤和重吸收的时候

肾小球对血液进行过滤时形成原尿时,血细胞应该不能过。尿液中出现血细胞证明肾小球病变,导致过滤膜通透性增强;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可能是肾小管病变,没有吸回全部的葡萄糖。

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可能是肾小球病变;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可能是肾小管病变

根据上面论证得出尿液形成的过程:第一步: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进行过滤在肾小囊形成原尿;第二步:肾小管对原尿重吸收形成尿液。

过渡:尿液中含有大量的废物,尿液形成后将如何排出体外呢?

4、尿的排出

PPT展示尿液的排出动态图片,引导学生自学“尿液的排出”部分内容。知道尿液的形成是不间断的,但尿的排出是可以控制间歇的主要是膀胱起着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

5、知识拓展:血液透析和肾

通过课件介绍血液透析和肾移植技术和发展现状,引导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科学和关注科技发展的态度责任

6、课后小结和练习

七、教学思考

在这一节课程中,尿液的形成过程是这一节课程的核心内容,但它同样也是这一节课程的难点所在。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在讲解“尿的形成过程”的时候,使用了动画和材料,并对其进行了对比,从而指导学生以论证的方式,对尿液的形成的两个步骤进行了总结,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起到了帮助作用,还能帮助他们掌握要点,从而突破难点。通过倒置的方式来对比四种不同的液体,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并记住所学内容。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2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一般课题“基于论证式教学的初中生物科学思维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YQJK23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季忠云.基于CER模型指向"结构与功能观"的论证式教学--以"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 2022(7):4.

[2] 吴佳静,姚焱.论证式教学法在中学生物学实验课中的应用——以"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一课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 20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