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多元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多元实践

郑冬妹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因此需要教师借助情境来促进他们对“量”的理解和把握。本文通过研究数学的“量”在生活中的体现来加深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就量感可视化的方法和路径展开深入分析,希望以此培养学生的量感,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运用

量是一个宏观的概念,量感指的其实就是对一切量的感知,量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很大的占比,要想学好数学,则必须了解这些量的定义、所代表的含义、换算关系等。将量感可视化理念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直观地、具象化的呈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从而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一、结合教材内容,构建故事情境

量在小学数学课本上有着很重要的体现,从数量到质量,从研究时间到研究图形都离不开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量,以及量在数学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和存在的意义,可以将量转换成另一种表现形式,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想象[1]

以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为例,在《测量》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之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天,曹冲跟随父亲曹操和文武百官到宫殿外面观看孙权送来的大象,大象的体型和身躯十分庞大,给在场的所有人带来冲击,大家都没有亲眼见过这么壮的动物,对大象的重量感到十分好奇。可是现场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迷茫,这么大的一头象根本无法放在秤上,这时曹冲想出一个计谋,让大臣们将大象装在船上,待船平稳之后在船没过水面的地方画一道记号,然后再让大臣们把大象取出装入石头,待记水面到达记号位置的时候把石头取出称量,所有人都大声称赞曹冲想出的办法。

讲完这个故事,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大家理解这其中的缘由了吗?学生仔细琢磨之后便也领会了曹冲的意图。借助故事导入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激起他们上课听讲的热情。在教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注意力更加集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旺盛的好奇心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参与到数学课中。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量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其深刻认识到学好量对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可以结合数学问题创设具体情境,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将数学知识带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2]

以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为例,在《角的度量》一课中,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角以及学会用量角器读出度数,可以先让学生摸一摸书桌的各个角,让学生亲自感受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体现形式,然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角。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接着分享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两面墙的交汇处,有的说打开的雨伞,还有的说房檐的顶端…在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对角度的概念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引发学生思考:如果长度有大小,那么角度究竟有没有大小?学生不禁陷入沉思,根据立场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角有大小,一派认为角没有大小。为了验证这两个猜想的准确性,再联系实际,让学生将一张纸沿着对角线对折并剪开,分成两张纸之后再让学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大小,学生很快答道两个角相同,教师询问原因,学生根据经验答道:因为两张纸是从中间分开的,所以两个角的大小也相等,揭示了数学中的平均思想。

再比如在讲《面积》时,为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农民拥有一片农田,待庄稼收成之后如何分配粮食?学生认为必须划分好界限,弄清楚各自拥有的农田的大小,这样更好分配,这样就将抽象的面积概念直观、具象化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教师接着提问:那么是不是最后获得粮食越多的农民拥有的农田面积也越大呢?学生不禁陷入沉思,思来想去觉得教师说的很有道理。将量与面积大小联系在一起,既使学生理解量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的变换思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3]

三、加强知识运用,获取实践经验

量感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被动地听和记,很少有时间思考,也很少有机会动手操作,量感的形成过程离不开实践,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量的存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积累经验,加深感受,获得启发[4]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教材《倍的认识》这节课中,就可以先出示一幅图片,上面有2个梨子,4个葡萄,然后让学生将这些水果平均分成两份,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木棍代替不同的水果,很快将2个梨子和4个葡萄分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份,各自为1个梨子和2个葡萄。这时教师接着提问,那么如何将5个萝卜分为两等份呢?学生拿出木棍沉浸在思考当中,经过与同桌的交流最终认为可以分为平均的等份,每份拥有2个半萝卜,这时教师问道:那么如果是10个萝卜分成两等份,平均每份有几个萝卜呢?学生接着一边动手做一边答道:每份拥有5个萝卜……教师:如果有20个萝卜呢?30个萝卜呢……?学生通过用木棍排列和组合,发现这些数字之间存在很大共性,这样教师再讲倍数这个概念时就更容易理解。在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对量这个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关于量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对量的大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真实的体验中加强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形成和提升。      

结束语:总而言之,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小学阶段,通过将量感可视化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量的定义和内涵,从而提高数学知识水平。教师应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借助有趣、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量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量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养成结合实际生活分析量的能力,从而提升对数学的量的感知,

参考文献:

[1]梁培斌.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探索[J]. 教学与管理,2019(29).

[2]谭晓丽.借可视支架 助学生数感形成——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1).

[3]李莉.借助三大策略,培养学生"量感"[J]. 教书育人,2020(3).

[4]王绍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幸福生活指南, 2019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