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的“小朋友圈”:促进儿童品格提升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大运河文化的“小朋友圈”:促进儿童品格提升的实践研究

孙喜琴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215006

摘要:大运河文化的小朋友圈,是部分省市地区小学的品格提升项目,因此需要聚焦于小学儿童的品格提升,将文化涵养、生态观念等思想品格创新融入到文化实践活动之中。儿童品格提升项目,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品格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以及成果。本文将着重研究大运河文化的小朋友圈以及促进儿童品格提升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小朋友圈;品格提升;实践研究

小学生的品格提升项目,需要建立在学校德育工作创新体制的基础之上,将品格教育与文化素养教育等教学形式有效衔接和融合,充分展现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对小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培养价值。儿童品格提升,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体现形式,但是需要对各项文化和教学实践活动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并关注小学生的思想品格提升效果。

一、开发运河文化课程,提升儿童品格

大运河沿岸地区的小学校,需要合理开发运河文化课程,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之中渗透到校园文化体系,并逐步提升儿童品格,在众多创新性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阶段内客观展现儿童独特的思想品格以及文化精神[1]。构建和完善大运河文化的小朋友圈,需要将提升小学生文化思想品格作为主要德育工作目标,还需要将地域性文化特征以及基本元素符号直观展示在文化实践课程之中,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扩展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弘扬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在众多品格提升项目之中,研发运河文化特色实践课程,将古代以及现代运河知识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还需要将身临其境等多种文化实践方法融合在课程体系之中,才能够逐步启发小学生的文化认知以及理解意识。在众多文化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中,大运河文化的小朋友圈共同体以及课程实践形式更加丰富,将大运河的航运价值以及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价值进行全面评估以及对比,还需要从历史以及现代空间视角分析大运河文化的独特传承发展价值[2]。大运河文化小朋友圈的构建和完善,离不开儿童品格提升目标,因此需要将各类文化课程以及校内外实践课程实现有效衔接,,充分凸显小朋友圈的实践性特征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宗旨。

二、开展校际交流,传承文化弘扬精神

在大运河沿岸,部分小学能够及时开展校际交流,传承大运河文化并弘扬大运河精神,将大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以及社会公众活动创新引入到课外实践体系之中,充分展现小学生的独特思想品格以及文化素养水平。在构建和完善大运河文化的小朋友圈共同体过程中,还需要对更多自然景象以及地理地貌特征进行全面描绘,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以及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在校际交流活动之中客观展现儿童品格的实际提升效果,还能够通过同辈群体的经验分享和互动交流等形式传承文化并弘扬大运河精神[3]。开展校际交流是传承文化并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但是需要对研学旅行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将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大运河沿岸特征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在开展各项校际实践交流活动的过程中,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需要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文化认同能力,并在动手实践制作运河模型、文化时空图谱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文化认知与理解等基本素养。

三、整合地方教育资源,丰富校园生活

在大运河文化的小朋友圈品格提升项目中,部分小学能够整合地方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能够将生态课程等大运河主题文化活动以及校外实践项目实现有效衔接,在独特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中传承以及弘扬大运河文化。但是在整合地方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需要从生态课程以及品格提升项目的基本立意入手,将各类主题文化活动串联到一起,才能充分展现小学生独特的思想品德以及文化素养水平。大运河沿岸的小学校需要将学生收集的图像以及音视频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并在主题文化活动中直观展示小学生的实际参与经验,在互动交流模式中丰富校园文化以及生活环境才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目标。大运河文化的小朋友圈品格提升项目,需要以体现小学生思想品德以及文化素养水平为主要目标。大运河两岸的小学校,需要围绕大运河文化的小朋友圈这个主题,整合地方教育资源,协助小学生拓展文化认知视野,将理论实践课程中掌握的大运河文化元素符号与校园环境相结合,为学校增添文化色彩,将小朋友圈的实践性凸显在实际生活层面之上。

四、拓展德育空间,开展大运河文化活动

大运河沿岸的小学校需要积极拓展德育空间,才能够在开展各项大运河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将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还需要将地域文化传承以及特色项目建设工作的实施过程进行客观展示。大运河沿岸的小学校需要与更多社会公众组织以及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定期开展大运河文化宣传活动,才能够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格以及文化素养水平,将地域性的乡贤文化以及大运河文化西衔接融合到一起,重构校园文化格局以及德育工作空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品格是立身之本,因此在构建大运河文化小朋友圈的过程中,需要以儿童品格提升为主要德育工作目标,并逐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力度,精准收集大运河文化体系中的传承和发展特征,传承文化与弘扬精神都能够逐步拓展小学品格提升工程的实施空间。

参考文献

[1]方静.研学旅行视角下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22(30):43-46.

[2]李红梅.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困境与出路[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2,39(04):116-124.

[3]纪花.运河文化带建设视域下博物馆研学旅行研究——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