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李禄芳

呼伦贝尔市中心城新区新海小学,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的能够满足自身当前以及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在进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改善教学方式,而是要真正地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让学生学会以主题探究的方式来探究单元知识,并借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现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1依托核心素养,明确单元要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时刻以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来探索教学实施的具体路径,仔细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各个数学核心概念,熟知单元教学中的重点要素,通过要素分析的方式来明确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教师要结合新课标中的内容来研究教材,把握单元教学中的核心内容,确保教学的方向正确。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单元的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这一单元中要强调两个核心概念,分别是空间观念以及推理能力。空间观念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借助这一单元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体积单位的表象认识,并且借助推导的方式来获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而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细致的观察并动手操作,同时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概念获得更好的发展。本单元也涉及了演绎推理以及合情推理的相关内容,因此推理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体积的概念入手来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起“三维图形的大小就是体积”这一认知,而立体图形占据了多少的空间,就是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进而使学生经历演绎推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不管在什么学科的教学中,都应该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形式。同样,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师要构建数学高效课堂,那么也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单元进行整合,寻找更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基调的整合内容,提高小学数学学习能力。基于此,大单元教学法在数学课堂的有效应用就会大大提升,为详细分析小学整合的各单元数学知识,可采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合作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最终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不断提高,随着学生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3合理描述目标,强化目标意识

在充分分析了单元教学要素之后,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合理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都起着引领的作用,而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学目标更是应当具有全面性和表述准确等特点,让学生可以在单元目标的引领下开展学习活动,构建出对单元知识的完整认识。首先,教师要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单元教学是由课时教学组成的,但是单元教学目标并不是将课时教学目标简单地罗列在一起,而是需要教师将每个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放在整个单元中去考量,让课时和课时之间有所联系。其次,教师要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教师要改变过去在设计以及实施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将各个维度的目标相互切割的问题,要让三维目标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在其中加强对数学思想、数学育人价值的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语言获得协调发展,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内容描述的清晰性以及可操作性。单元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在描述的过程中足够清晰,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帮助教师以及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依据,起到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作用。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初步认识体积的含义,并且感受到体积是一个守恒的概念;认识描述体积大小的几个概念,联系实际物体建立起体积大小的概念,知道几个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准确转化体积单位;可以正确推导出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且运用公式去解决实际的问题。(2)过程和方法目标:可以通过推导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来获得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获得空间观念以及推理能力上的提升;可以运用掌握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上的增强。(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借助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并且获得理性思维水平上的提升;通过应用所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养成主动探索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意识。

4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结合多种数学要素的关联

关联在数学教育中是指运用整体关联思维来学习,包括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垂直关联性体现在数学知识的点、线、面不断积累过程中,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横向联系表现为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方法与概念的相互融合、学生在数学文化中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以及学生数学文化的相互促进与成长。例如,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建构除法与平均分、减法、乘法等知识的意义关联。在课堂上提供了“6个小朋友,每辆车要坐2个,需要几辆车”等实际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去平均分,用6个小圆圈代替每个小朋友,然后数了一下需要3辆车。这当然也可以用减法来计算,6-2-2-2=0,正好进行了3次相减,所以需要3辆车。在考虑平均数、减、除(6÷2=3)之间的关系时,他们会发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一个简单的运算,也就是减去相同的几个数。与此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除法与乘法是密切相关的,他们都能用乘法口诀来进行求商运算,结果发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在学习这一知识时,一定要从整体上看待问题。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的学科,关联是学生主动建构新旧知识等数学要素联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概念基础上的重大进步。

5开展多元评价,完善学生认知

在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对策,注重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进一步发挥出教学评价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学生在计算等技能上的增进,却忽视了学生在思维、情感等方面的成长。而核心素养体现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也应当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首先,教师要运用主体多元化的评价策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手段来进一步凸显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其次,教师要注重开展过程性评价。教师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收获了哪些知识和思想,在观念上还存在哪些不足,等等,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

6结论

就目前来看,在新的教育政策实行以来,教育教学质量慢慢有所改善,针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我们需要积极有效地改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大单元教学是一种良好的策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改变教学策略,基于教材整合单元知识点,形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终达到有效学习,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参考文献:

[1]薛明.主题单元教学:在课程视野中行走[J].小学教学研究,2022(10):54-56.

[2]陆鹏程.基于学情分析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3]熊建辉,姜蓓佳.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现状调查与减负对策[J].中国教师.2022(09)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