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方文化,融入课堂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传承地方文化,融入课堂教育

黄旭飞

四川省石棉县民族中学  625400

【摘要】发现学生对本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兴趣,并把本土文化资融入课堂教育,编制地方教材,把地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里,且发扬光大。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知识,了解地域文化的底蕴,达到从学生兴趣出发,培养 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本文以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和课堂相融合的原则,浅谈融入课堂的做法。

【关键词】历史文化  兴趣 课程发掘

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希望借助课堂,挖掘学生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兴趣,编制校本教材,以促进学生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地域文化即为家乡、故乡文化,包括地域地理、民风民俗、红色文化等。家乡文化作为一个地方最鲜活的人文资源正是很多学生兴趣所在,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把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从学生兴趣角度来改编相应的课程是需要的。
走进家乡文化,提升文化认同
   以我校为例,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如何在学生中激发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认同,是学生进校以来就值得考虑的问题。学生入学以来,认知主要来自于课本知识,独具特色的本地文化因为小众,难入课本,学生对本地特色文化知之甚少;并且本地文化包罗万象,教师必须分辨哪些文化可用,哪些需选用,要融入地域文化资源,必须以人为本立足本土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不可为了所谓的融入”,套用其他地产的文化资源,误导学生认知本土文化。将地方特色文化引入课堂,势在必行。
传播家乡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少年不知家乡事,尤称他乡为故乡。石棉县虽小,风景名胜古迹、民族历史、红色文化众多。从有着“川西小瑞士”之称的孟获城,不仅风景优美,还有着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典故;到“翼王悲剧地,红军顺利场”而响彻中华大地的安顺场;无论是过去“全国唯一以矿石命名的县”到如今的“雅西明珠,贡嘎门户”……无不体现出石棉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当代文化个性之鲜明。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课堂,有利于在丰富课堂内涵的同时促进家乡文化的传播,为家乡特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整合本区域内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德育资源,用活乡土教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融合提取多种教育资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和课程设计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将石棉的地方特色文化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受家乡人文底蕴、历史文化等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认知、理解课本知识,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课堂中,还要将新课标读透彻,新课程提倡开发教材,课外拓展延伸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扩展他们有关背景的知识面,非常重要。但许多材料的内容,并不适合各个地方的学生——对于我们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教参中那些内容是遥远的,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应尽可能寻找与本地或本民族文化相联系的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域文化背景能从”背景知识层面”影响课堂教学背景知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的知识停靠点。
、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课堂的措施
(一)强化地方文化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要将本地特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师必须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才能让学生摆脱枯燥的课堂模式,在充满家乡气息的氛围中引入课本内容。
(二)以知识板块为导向,融入不同文化内涵
“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完美体现。教学中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而背景知识越丰富,学生理解的水平就越高。在目前“大单元”教学背景下,以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为依托,引入地域文化如果说”课外拓展延伸”受课文内容限制比较大的话,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回旋的余地就大得多了。我们可以将课文练习题让学生去了解本地相近或相似的情况
(三)巧用多种学习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课堂,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和深远的影响。中学阶段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如课堂上采用多媒体,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材料描述家乡文化以阐述知识;如课后调查法,教师事先根据课本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地方文化材料;如现场教学法,可将学生带到石棉川矿纪念馆、安顺场纪念馆、文化景观等场所,以此生动地解释课本知识。只要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拿来组织教学。
   总之,作为教师,需要我们弘扬这些本土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长久积淀下来的瑰宝,结合本土现有的故事的背景、历史功绩以及现实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并崇敬我们的民族英雄,唤起学生

民族自豪感。所以我们还需进一步探索出新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文化核心素养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承担起这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