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高中历史教学时对逻辑推理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阐述高中历史教学时对逻辑推理的运用

王文集

南安市华侨中学  福建南安  362333

摘要:近年来,逻辑学备受教学领域关注,并在高考命题考试中多次出现。因此,负责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应侧重逻辑推理的运用及普及,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问题处理方法、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等。

关键词:历史教学;逻辑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引言: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逻辑推理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掌握构成逻辑推理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重要含义,然后结合实际对逻辑推理加以运用,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师在“教”的环节对逻辑推理的运用

1.教师“教”历史时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充足的史实知识,并完成历史现象规律、观念的提炼、掌握,在该过程中逻辑推理成为了教师常用方法。例如,历史教师基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归纳推理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势头;亦或凭借对历史人物生平的研究,获得“时势造英雄”的结论等,除此之外,归纳推理依旧适合很多种情况。比如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推理发现,其依据分封制、皇帝制一直发展到台谏制度的次序,助力中国古代专制制度走向巅峰,同时,中国古代诞生的盛世与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政治制度关联密切。

    在十分专业的历史学研究中使用演绎推理的频率较高,若史料较少,则主要会凭借演绎推理法探索未知历史。在新课改中“演绎”并未被直接提出,不过受高中历史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容量等要素限制,很多细小知识被忽略,一些存在联系的知识零散分布在教材各个章节,使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历史。积极应用演绎推理,使学生对知识的相关性发现力得到了培养,能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予以深刻理解、认知,有利于学生结合有限史料对未知历史加以推演,并获得正确结论。以“如何理解英国二战前夕制定的绥靖政策”为话题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常见观点为“英国受一战影响而负债累累➝无力发动战争➝迫不得已实施绥靖政策”,这是一种忽略前提的演绎推理,具体演绎推理过程可归纳为:国家实力是外交政策的基石➝英国一战后实施的绥靖外交政策十分软弱➝国力衰弱是英国实施绥靖政策原因之一。[1]

由此看出,比较历史学前提与自然科学直接递交定理、公式相比,前者藏身在知识的海洋中,需要发掘大前提才能获得历史认识,后者则直接呈现无需发掘”。所以,学生在历史题解答中,应结合史料归纳主体、立足不同视角归纳史实、通过史论搭配的方式处理历史问题,才能通过结题获得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

2.教师“教”历史时为学生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策略

    一是,重视阅读。历史无法被凭空捏造,具有客观性特征,所以阅读成为了学习历史的最佳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有效信息并进行推理。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相对丰富,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学生能够对课本中的历史事件原因、过程等关键信息进行提取,通过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演绎推理中获得充足的史料支撑。

    二是,为学生培养实践推理记忆。比如,在鸦片战争为话题的教学中,由英国主导的鸦片侵略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直接表现在迫使中国由闭关锁国转变为开放状态,教师授课期间利用提问传递线索,为学生提供推理信息与记忆,且提供的线索应该以重难点知识为主。例如,普及南京条约内容:开放广州……五处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等;这些作为课本中强调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普及线索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其成为逻辑推理的基础支撑,然后依托上述知识引导学生完成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推理。[2]如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代表英国比较重视中英商贸,想要把中国市场大门撬开倾销商品,此时可以推理得到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即“英国工业革命后对市场出现较大需求➝所以通过武力暴力打开中国市场”。推理属于发散思维过程,当推理得到根本原因后,结果、影响也就明了了,此时学生可以直接由香港岛割让等信息推理出中国领土、司法主权遭受破坏,但这仅仅使浅层次的。教师更要侧重学生深层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利用主权遭受破坏推理得到——中国呈现的殖民地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因为鸦片战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中国社会受工业革命制造产品涌入后受到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立足社会、思想等多层次理解历史实践。需要强调一点,教师要为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效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记忆历史重难点知识,才能保证逻辑推理有序开展。

(二)学生在“学习”中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研究发现,历史论述题成为了考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效果的试金石,学生是否可以完成逻辑论证变成了论述题解答的重点。论述题结构以论题、论据、论证为主。论证对象即论题,承担论证什么的任务;支撑论证的数据为论据,承担使用什么完成论证;论证过程作为纽带衔接论据与论题,承担如何完成论证任务。当前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属于常见的逻辑论证方法。论题或可称作论点,是论证活动的核心,学生必须做好史料精华萃取、升华认识、完成史料推论,得到主体,一般这种类型的问题常用归纳推理推出论题。

    例如,选择“2020年全国Ⅱ卷为例”题中把欧盟结构划为三大支柱(选自《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结合材料及掌握的知识,可在三大支柱内随机分别选择一点,且三点需要分别具有关联,然后进行论述。

    这道题需要学生阅读材料自主选择三条信息,并未提出其它要求指定论题,不过一定要以某论题为核心展开论述,不然论述会丧失逻辑性。分析可知该题包含政治、外交、社会等诸多内容,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采取归纳法获得结论,即“政治方面提升欧洲国际地位、经济方面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冲击了世界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等。”

    确定论题后,才能保证论题解答准确性;但是精炼史料,依托知识展开论题论证,才是展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其中演绎推理则属于有效论证的主要方法。

依托演绎推理可充分论证归纳推理得到的论题,以“欧洲一体化”为题进行论证研究。

首先,提取信息,即关税同盟和单一市场,司法机构开展民事及刑事领域合作等。

    其次,确定论题:欧洲联合推动了经济发展。

    最后,论述答案;在该过程中,主要由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完成论题论证,此时教师要依托“教”的成果,完成为学生传授科学的推理形式、保证前提和结论间的联系性、为学生普及逻辑推理原理及运用方法的教学基础铺垫,然后引导学生按照逻辑推理原理按部就班的推出答案,如诸多学生都给出了优秀的逻辑推理过程,得出了论证推理答案,即“欧洲开展经济、司法等领域的协调合作,助力欧洲实现了一体化及经济健康发展目标。”[3]

    实践表明,即便论述命题、作答要求出现了千变万化,答题时做到对逻辑推理法的灵活运用,必然可获得答案;所以,教师在执教高中历史学科时,应侧重牵引学生整合不同的历史事件、发掘各事件之间微妙的逻辑关系及蕴含的特征规律,才能帮助学生改善解题水平及历史综合素养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合理运用逻辑推理知识,积极的为学生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才能改善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培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历史解释素养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高中华.知识文库,2022(08):151-153

[2]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J].吴海边.天津教育,2022(16):104-106

[3]关于高中历史有效学习的几点方法[J].袁晶晶.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2(Z2):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