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在培智学校的实施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双减”在培智学校的实施初探

肖子婵

松滋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多数培智学校就是为了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而存在的,智障学生通过培智学校的学习,可以在之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并能实现生活自理。结合培智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分析“双减”政策实施后,培智学生入校生活适应能力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双减” 寄宿制学校 培智学生 入校生活 适应能力

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众所周知,“双减”政策起到了纠偏作用,校内教育的主阵地得到稳固和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重新回到了发展正轨。

目前,全国21个省份出台了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学校普遍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强化了校本教研、落实了“零起点”教学和学习困难学生帮扶等制度,绝大多数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双减”不仅是减负,还要提质升级。各地学校纷纷构建起全面教育、多元化教学、综合性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夯实主科课程、强化基础的同时,体音美劳等副科课程的地位也得以提升,作业总量减少,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近视率下降,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家庭生活也更为和谐。而且,各地学校还适时开办了课后服务,诸如晚托班、暑托班、兴趣小组等,通过开展公益性、趣味性、实践性的课后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不仅切实减轻了家庭负担,还能培养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潜力。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需要靠教育去培养。“双减”政策立意高远,通过减负打破僵局,强力推进教育改革,实现固本培元、提质升级。就普通学校来说,“双减”政策成效初显,校内提升、校外减负将成常态。

“双减”政策的施行,对培智学校也影响深远。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培智学校的学生都很特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孩子在出生时就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因为他们智力低下,长大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培智学校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个智障学生,都能够提升其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一、问题提出背景。

多数培智学校的学生都存在着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这些学生因为受到先天环境的影响,其身体状况、智力水平和知识技能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学业落后一大截,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也会变得极其之后。尤其是在寄宿制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在饮食起居上很大程度地依赖学生和老师。很多老师并无特殊教育的经验,所以只能够照搬普通学校的教学经验,更不能够对农村寄宿制的培智学生有效地进行关注。最后,这些在寄宿的培智学生实际根本无法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因此让教育失去了本来的价值。让智障儿童在接受教育之后回归社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特殊教育。常规的融合教育,指的是在实际融合之后让社会可以接纳更多的残障人士。对于健全的人来说,“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指的是为了能够让大家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而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做出的一些改变,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上达到一种和谐的适应性能力。如果确实有些患有智力障碍,其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和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都会有所欠缺。因此,寄宿培智学校都需要以提升智障学生自身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的目标,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拥有幸福的生活。

二、“双减”后,提升寄宿制培智学生入校生活适应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具体策略如下:

1.重视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培智学校的学生不同于一般学校的学生,他们进入学校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在生活适应力的基础上的。只有让培智学校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获得科学知识。因此,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训练其生活能力,注意将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内部,最终也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例如,每个寄宿培智学校的教师都需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才能够使得课堂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学校与家长”以及“内外”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自然就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2.加强对于课后服务的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根据教康结合、普特结合、特职结合等要求开展活动,来发现残疾儿童少年的潜能,提高其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生活的能力。在服务内容上,大力挖掘有特长的老师,研发提供适合特殊儿童成长的如培养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的个性化服务,为特殊学生提供个性化托管,丰富学生课后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为更好落实“双减”政策,将课后服务落到实处培智学校应坚持“爱为源,生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充分挖掘校园特色资源,开展以烘焙、缝纫、美术、汽车美容等形式多样的特色职业课程。特色课程在遵循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教师根据特殊学生的能力爱好、兴趣特点,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特色课程进行学习。比如面向高年级的培智学生开设汽车美容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洗车、冲水、涂抹泡沫、清洗、擦干等。也可以为高年级学生设置美术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色彩基础教学针对学生进行绘画基本技能培训,激发学生艺术兴趣,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看似简单的一幅画,包含了线条的装饰、剪纸、折纸、粘贴等多种技巧,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也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可以针对听力障碍的学生开设烘焙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烘焙技术,学会制作面包、蛋糕等。还可以开设美容美发课,洗头、剪发、染发、编发、化妆,学校的学生、教职工及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实践对象。总而言之,职业技能课的开设不仅会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技能的良好平台,更是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减轻家庭负担奠定了基础。下一步,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继续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特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折翼天使”学会生活、适应社会,使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

三、效果分析。

1.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针对寄宿制培智学校的学生采用了如上的策略之后,往往更好地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即便是培智学生,他们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变得更加愿意去适应学校内部的生活。例如,小王同学原本自理能力非常差,但是在培智学校内部运用了合适的策略之后学会了一些生活的基本技能,变得更加愿意去学习别的新东西,也更愿意去适应学校内部的生活,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好地被调动起来。

2.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智商。在采用了上述的措施之后,学生可以在培智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也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最终自然就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不仅在之后学习了语文和数学知识,更提升了自身的身体素质。这样,即便是培智学校的学生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其实,培智学校内部的课程体系也非常丰富的,所以培智学生可以获得更多丰富的生活知识,并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将来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每一位智障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每个教师全面地进行关心和爱护。但是,相信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并在工作中有十足的耐心、细心和恒心,这样才能够让寄宿在培智学校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在实际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之后,自然就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9.

[2]王琳琳.浅析智障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7,(5):59.

[3]蔡莹.浅谈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主题教学[J].小作家选刊,2015,(5):89.

[4]刘迎杰.教育理论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