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  把握要素  精准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立足学情  把握要素  精准教学

郑明雪 ,李丁玲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高段学生对文言文虽有所接触,但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文言文本身晦涩难读难懂的特性,造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常见文言词汇积累就明显不足,而文言文学习方法掌握也略显粗浅。如何以生为本,立足学情,准确把握单元语文学习要素,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呢?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情;语文要素

下面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自相矛盾》为例谈一谈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

《自相矛盾》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文字简练、内容浅显、寓意深远。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多篇文言文了,在教学时要注重前后知识的勾连,以及语文要素的螺旋上升,做好整单元备课,梳理单元语文要素,能准确把握本课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和方法策略的指导,使教学环节分层有序地推进,各项目标扎实落地。

一、猜字激趣,对话古文字

【教学片段一】

师: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汉字真有趣,还也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现在,请大家看老师写两个字,猜猜是哪两个字?

师:你是怎么猜的?(指名上台边指边讲:矛有“尖尖的枪头和笔直的枪杆”,盾就像“一个人拿着一面盾牌”)

师:你猜对了,这两个字分别是“矛”和“盾”。

师:(课件出示)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你知道这两件兵器是用来干什么的吗?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两件兵器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汉字真有趣,古人就是根据他们的造型来造字的。

师:为了书写的方便,矛和盾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这两个简化字。(课件出示两个字:矛盾)写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些什么呢?谁来提醒一下?

……

【赏析】语文课靠什么去吸引学生呢?窃以为,首先要靠“趣”字,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

在教学时,先以“矛”和“盾”两个古汉字导入,运用汉字的奥妙,巧妙地引入课题,与本册第三单元《汉字真有趣》的知识点和语文要素进行了勾连,引导学生聚焦课题,通过字形字理识记生字,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又能为学生根据学习经验来理解课题,也为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可谓是一举三得。在指导书写上,能利用字体溯源、字形分析来指导书写,落实高年级书写的要求。

二、授之以渔,对话文言文

【教学片段二】

师:大家注意到“夫”字的注音了吗?他是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什么时候读第二声?大家翻开词典看看,谁来跟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字典的备注和课文的注释。

师:多音字我们可以根据他的意思来判断他的读音,这叫“据意辨音”。

……

课件出示第一句: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物莫能陷也。”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你读懂了哪个字词?

课件出示: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

师:大家注意一下加点的词“坚”,你发现了什么?

师:“吾盾之坚”的“坚”我们理解为“坚固”,这里其实运用的就是四年级学过的“给字组词”的方法来理解的,对不对?

……

课件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何如?”什么意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何?”(调换语序)。

【赏析】在理解文意时,通过回顾前面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并链接四年级以及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的训练重点等学生已掌握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将查找工具书、借助注释、给字组词、联系上下方、调换语序等方法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运用方法通过同桌互讲,初步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教师着重指导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几个难懂的词句,完成落实本课的课后思考题。

三、三读三思,对话故事寓意

【教学片段三】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师:《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试读,互相评议,适时指导正音。

……

(二)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试着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很好,你能大概说出这则文言文的内容,可能有的同学还没弄明白,没关系,那我们来合作学习一下。

……

(三)精读课文,读出体悟

1.师:到这里故事讲完了,那么面对围观者的提问,那个楚人为什么回答不出来呢?出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生:……

2.师:所以,文中哪句话写“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请用“——”画出来。

3.议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文中的楚人犯了什么错误?(揭示寓意)

【赏析】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时,准确把握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将课文的相关语句作为推想人物思维过程的依据,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讲思考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环节的设计上,通过“三读加三思”,分层推进,落实目标。“三读”即“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再读课文,读懂内容”“精读课文、读出体悟”,“三思”即“思文意”“思思维”“思寓意”。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此外,在指导朗读和背诵文言文时,课上能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练习,先通过正音读准,试读互评、难句导读等方式,将课文读通读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悟读,教师范读等方法渗透在“三读三思”中,指导学生读懂内容、读出体会,最后熟读成诵。

四、巧用导图,创造性对话

【教学片段四】

师:同学们,《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仅仅用了71个字,5句话,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而又哲理的故事,来,谁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你来试试看)

师:你已经能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了,但是,我们讲故事,最好能让人听得津津有味才好啊,那么怎么讲才能精彩?

师:(课件出示思维导图)这样吧,老师这里帮大家梳理了一份思维导图,你们试着根据这个思维导图,和同桌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

谁愿意自告奋勇地来为大家讲讲?

师小结:我们给别人讲故事,就可以像这样,先梳理一个思维导图,把一些细节、情景加进去,运用一些好词佳句,然后绘声绘色地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了。

【赏析】在指导复述课文内容时,注重语文要素的螺旋上升,中段要求简要复述,高段要求创造性复述。因此,将复述故事目标定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让学生自由试讲,达成能简单复述故事的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巧妙地通过情境朗读、借助思维导图、示范表演等方式来指导个性复述故事内容,达成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参考文献:

[1]张广荣.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J].新教师. 2017.04.25

[2]郑明雪.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与研究[M].第1版.新加坡:百科出版社,2021.05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CX20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