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3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策略探析

王燕萍

浙江省仙居县第二中学

摘要: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学校责任与义务,同样也是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开展家校协同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全方位开展教育事业。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本文就“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双减;家校;协同育人

随着中央推行“双减”的教育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而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落实“双减”政策成为义务教育主要改革方向。而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相对学校而言“双减”政策能有效的落实,但是家庭教育中的就存在落实难的问题。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知,对“双减”教育理念的理解,都决定着家校协同教育能否有效进行。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家校协同育人不再是一句空话,从法律层面上关注家庭教育,引导社会注重家庭教育。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开展推行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成为践行“双减”政策的新挑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教育者深入思考探析。

一、“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开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

2021年10月份随着中央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这也标志着引导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促进家庭教育。而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推动家校协同育人,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为三全育人做好全方位的准备。这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思考,改进教学方式,落实“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中,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层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层面。从学校教育层面而言,“双减”政策下对学生减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负担,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下滑,改进“量变引起质变”的教育模式,减少学业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这也成为“双减”政策中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从家庭教育层面而言,减去校外培训的负担,使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由校外培训转向了家庭教育,这也成为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的差异化、理念偏差、观念意识等等都是制约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这也成为了家庭教育新模式的重点任务。同时在家校协同育人的政策开展中,如何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好沟通和统一理念,都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家校协同质量,促进沟通交流,为新时代的教育开辟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家校协同育人开展的机遇与挑战

自改革开放素质教育的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相应革新。“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新时代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改革新方向,而随之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以大量的学业,加上校外补习培训提高学习效果,这使学生在“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作业还是作业”的环境中成长。而在“双减”政策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开展,剔除了高强度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这也使得教育教学中提出来“减量不减质”的新要求,那么学生的教育环境——学校和家庭,成了至关重要的学习场所。学校教育中面临减轻学生学业量,保证学生教育质量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学老师必须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在家庭教育中,缺少了校外培训,家长们化身“家庭教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一道,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全方位发展,做出家校协同育人而努力。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教育面临问题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理念偏差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指导方向,“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建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在我国,从孔夫子设立私学教育开始,近两千多年的教育传统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重视教育也成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也有许多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如望子成龙、悬梁刺股等等思想的影响,对孩子成才都抱着很高的期望,而学习成绩也成为了评定学生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初衷。这也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成了家长的焦虑点。过分的强调学习成绩,不仅仅不能给孩子带来优质教育,也会严重妨碍孩子身心健康,让孩子陷入分数圈怪相中,无法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也无法培养孩子创新思维,更不能培养孩子探索的精神,对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而在学校中,衡量学生的标准,衡量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是在分数中打转,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健康,这也使学校陷入了看分数、看升学率的功利性怪圈中。如学校对学生某阶段的学习考核,为确定学习效果进行评定,最终以分数成绩方式展现在老师面前,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有的学校甚至需要家长对卷面签字打卡,更是导致家长重视成绩忽视过程的因素产生。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意识薄弱

家校协同育人是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做到互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能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而在现实操作中,出现如家长的文化教育水平不高,许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由家中长辈代为照顾等等因素,这使得家庭教育的施行推进成了重大问题。且从家长的角度看来,会认为孩子交到了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应该全部都交给学校去完成,家校协同育人的意识薄弱,缺乏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没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不重视家庭教育,不能良好的配合学校的协同教育。而从学校的角度看来,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学生是留守儿童等等都成为家校协同育人政策推进的阻力。

(三)家校协同育人缺乏丰富的沟通方式

从传统教育上来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及沟通内容单一,导致家长不能全面的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而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传统单一的家校沟通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型的教育模式。“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负担,校外时间转向家庭教育,那么家庭教育需要更好的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沟通。如在学生学业上的缺乏沟通,导致学生学业不仅仅减不了负反而加重学业任务,教师对学生布置的学业任务,有的学生不想在学校完成,而家长以为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不认真,或者学校作业量太少,又在家中为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导致学生“双减”的任务越发的繁重。而这种缺乏沟通的交流,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关注点往往在学习成绩上,很少涉及学生的生活、心理健康状况等等,这也导致了家长对学生不够全面了解,更无从谈起家庭教育的良性的开展。在家校沟通中往往也是学校单方面与家长沟通交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等形式,家伙在那个的沟通方式也显得被动,不能起到家校相互沟通协同育人的效果。这样的情况不仅仅使家长不能全面了解身处学校中的孩子,老师也不能了解在家中的学生,这样的沟通障碍又怎能做到家校协同育人的目的?

(四)家校协同育人权责不明确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家庭教育从法理上有了依据。在面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政策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然要做好分工,明确权责,不能越规,让家校协同教育存在混乱的局面,让学生的学习无所适从。家校协同教育权责不明确,形成了对学生教育的“三不管地带”,学校的教育任务推给家长,家长需要承担的家庭教育推给学校,比如家长干涉学校教师任用,认为某任课老师过于年轻,毫无任教资格,利用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施压,迫使学校替换任课老师,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而老师也会将教学任务推给家长,造成家长变为助教,如要求家长打扫教室卫生,要求学生家庭作业家长批改等等,导致家庭教育校园化。这也就形成了家校矛盾,对于家校协同育人的政策推进更是无从谈起。

三、“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策略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需要统一教育理念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统一教育理念十分重要,只有统一了家校协同育人的理念,就能明确协同教育方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上学校要做好对家长的引导工作,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改变家长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心理状态,让家长明白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环境、教育方式去塑造学生优良健全的人格,不仅仅需要学校的教育,更需要家庭的教育,在学生的受教育生涯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生追求,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成长环境,对此学校可通过教育平台引导家长,如开通家庭教育论坛、家庭教育云端课程、家庭教育沙龙等等形式传达正确的教育观。而在学校教育中,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进行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开展如抛弃题海战术,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摒弃“分数为王,升学第一”的观念等,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做到家校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统一。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需要加强协同教育意识

加强协同教育意识是“双减”政策背景下重要的建设点。在对于加强协同教育意识上,从学校与家庭两方面入手,一是家庭方面,在家长与教师交流沟通中,参与到学校教育中,通过了解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加深对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解,了解老师的教学动向,这样也能做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好的应用到家庭教育中来。二是学校方面,在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时,推进家庭教育要适时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如开展家庭教育课堂讲座,让家长提升家校协同教育意识,促进家校之间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交流沟通,促进家校协同教育达成共识;也可通过家长委员会参与班级管理,让家长融入学校的教学教育中来;还可以建立家庭教育引导队,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建设网络家庭教育资源等,让家长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也能正确的认清家校协同教育的意义所在,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家校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促进家校协同教育能够稳健顺利的进行。

(三)“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需要丰富全方位沟通方式

沟通是联系家庭与学校的重要方式,“双减”政策下的家校协同育人方式更是需要加强家校沟通交流,促进家庭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为学生教育共同发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中要充分尊重家长,两者处在平等的地位中进行沟通交流,不因学生成绩优劣而产生分别,更需要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引导,正确认识家校协同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为家校协同教育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而在沟通内容中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应更多关注到学生的思想状况、精神世界、和他们自身的三观意识等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坚韧不拔的品格更能让学生全面的发展。家校协同育人中关于学生的交流沟通,老师与家长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保证双方都能反馈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信息,例如,建立家校沟通体系,利用通讯技术建立沟通平台,随时交流家校情况;建立家校协同教育学习讨论平台,通过家校沟通学习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对于家校沟通的问题进行反馈,能更好的促进对学生教育工作的指导,这样也更好的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

(四)“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需要明确家校双方权责

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事”,“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既是合作统一的,也是有区别的,两者的教育权责需要清晰的认识与明确,以免发生教育越权的现象。学校作为学生学习教育的主要场地,老师要明白自己的教学任务,要有自己的担当,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例如对于学校教卫生打扫应组织学生进行,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学生家庭作业批改等问题应让学生自查,养成学生的自查习惯,而不是将这些教学任务推向家长,使得家长成为老师的助教。而家长也要明白自身在学生教育中的位置,不给学校添麻烦,不扰乱学校的教学秩序,比如在对于任课老师任教资格问题、老师留家庭作业问题等可通过协同教育平台进行家校沟通,建立家长建议机制,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学校提出建议,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加强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教育有效的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是推进教育改革的良好方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双向合作,建立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发力。“双减”政策不仅仅减轻了学生校内校外的学业量,更是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一剂良方,家校协同育人的推行更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具体办法,也只有家庭与学校做好共同育人,共同担起学生的教育任务,才能更好的促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更好的让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潮海 徐文娜 康健  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基础与策略创新[J] 2019(11)

[2]陈珑丹 余娟  构建家校学习共同体[N]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