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话劳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0
/ 2

古诗词里话劳动

王金山

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实验小学 030300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要数古诗词历史悠久,它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就像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统编版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让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其中有许多体现劳动主题的古诗词,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近年来,社会上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让劳动教育发挥它的光和热。

关键词:劳动教育;古诗词


劳动教育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劳动教育的主题元素一直都在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劳动教育做出很多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阐述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时,首次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加强劳动教育,必须树立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以鲜明的价值导向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新中国的光辉历程,是劳动人民光荣的奋斗历程。明代冯梦龙说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告诉我们所有的富贵荣华,都是从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

劳动可树德,可增智,可健体,可益美,可创新,爱劳动的孩子更会学习。劳动教育要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需要得到所有学科的支撑,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劳动教育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无处不在,这在古诗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是几千年来历经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的押韵美,还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1—6年级共编排了112首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让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从这些古诗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勤和不易,也读到了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愉悦。

  1. 悠悠然的劳动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归田务农,他把农活写进诗里,充满了诗情画意,悠然自得。他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闲适。

  1. 汗水下的劳动

统编一年级上册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烈日当空,农民在田中辛勤劳作的情景,滴滴汗水才能换来粒粒粮食,它警示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的劳动得来的,千万不要浪费粮食。他的另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 童趣中的劳动

宋词里的劳动更是充满美好,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此词把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四.歌声中的劳动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五.书间时的劳动

古人不仅赞美劳动,而且更热爱劳动。陆游在《小园》道“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作者隐居在小园之中,在卧读陶诗之后,又乘着微雨参加锄瓜劳动,典型的隐士之风。一方面描绘农村的美好景色,一方面表现自己回归田园的闲适惬意,一副乐在田园的况味。

  1. 全家庭的劳动

生命因劳动而美丽,美丽因勤劳而精彩。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如此描述农民通宵打稻的情景:“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写出了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而他在另一首同题诗里有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为我们描绘了其乐融融的劳动场景: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春种秋收,晨昏力作,夜以继日。劳动,是人类永远的主题,美好的生活需要双手来创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李学朴.千古诗韵赞劳动

[J].文史春秋,2019(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