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算理,生成算法,实现深度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2

感悟算理, 生成算法, 实现深度学习

蓝桥秀

(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 364200 )

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两个不可乏缺的关键。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透彻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是落实计算领域“深度学习”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因此,在计算教学时,首先必须让学生探索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也就是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实现算理与算法的和谐统一,让深度学习在计算教学中真正发生。

一、数形结合,促成算理与算法的有效融合。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计算教学中,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好方式,请看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教学片段:

出示:我们学校暑假期间粉刷了部分教室。工人每小时粉刷了这面墙的五分之一。

“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当学生回答后,出示老师提的一个问题“四分之一小时粉刷了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算式后,提出“怎么计算呢?”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如果把它看做要粉刷的一面墙,你怎样能表示出它的五分之一呢?”

生: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

师:涂出的这一份表示什么?

生:1小时粉刷的面积。

师:那么四分之一小时粉刷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汇报后,教师及时点拨:“要将涂出的这一份平均分成4份,然后涂出其中的1份,这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小时粉刷的面积,为了能表示出五分之一的四分之一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用反方向的斜线画。”

师:根据涂色的结果,你们能说出五分之一的四分之一是多少吗?回想一下,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先把这张纸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五分之一,再把涂色的五分之一部分平均分成4份,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20份,因此1份是这张纸的二十分之一。

再出示问题:四分之三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涂色表示五分之一的四分之三,并列式计算。

交流反馈“先把这张纸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五分之一,再把涂色的五分之一部分平均分4份,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20份,3份是这张纸的二十分之三。”

而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算式想一想“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总结得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这里,老师没有一味地讲解算法,而是紧紧联系算理,通过教具、学具的演示操作,让学生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去学习抽象的算法,注重数形结合,将直观的算理与抽象的算法有机融合,使学生直观、明了地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算法,建立起分数乘分数计算的模型。这样的教学以思维为主线、以算理为先导,学生不但理解了算理,而且生成了算法,并归纳出计算法则,实现了算理与算法的有效融合。

二、借助经验,促成算理与算法的有机结合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具体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经历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如《小数加减法》一课,“小数点对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承担着相同数位对齐,沟通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重任。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用学生熟悉的“元角分”生活实例:老师到超市买两件物品,一件是 1.6元,另一件3.18 元,请你帮老师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以前做过很多整数加减法题,无一例外地都是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但在这里,因为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他们发现,如果把末位的 6和 8相加,就是用 6角加 8分,那肯定不对了,只能是角与角相加,元与元相加,就是6角与1角相加,1元与3元相加,并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观察生成小数加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原来小数加减法的“小数点对齐”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而相同数位对齐背后的道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这与整数加减法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这时学生不仅找到了算法,还理解了算法背后的算理。实现了“讲理”与“明法”有机的结合。

三、以旧探新,促成算理与算法的有效结合

任何新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旧引新的过程,数学的这一特点犹为突出,加法的算理要是搞不清,乘法你怎么会明白?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作全面的了解,要对教材内容作细致的分析,把握教学的探究点,找准时机,巧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走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感悟出算理,探究出计算的新方法。如教学 “两位数乘两位数” 时,在引导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的过程中,首先在学生已有估算、口算的知识基础上来探究新知。23×12该怎样估算,学生得出以下答案:

A:23×12≈230  B:23×12≈240  C:23×12≈200

然后再通过拆数得到:

A:23×10=230

23×2=46

230+46=276 

B:20×12=240

3×12=36

240+36=276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圈一圈,理解每个算式算的是哪部分。让学生找出以上算法的共同点,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算理。紧接着老师让学生探究算法,先引导学生经历将口算的横式写成竖式的形式:

 

 2 3     2 3      4 6

 ×  2    × 1 0      + 2 3 0

   4 6    2 3 0     2 7 6


 





运用课件将几个竖式合并,再将竖式的过程进一步简化:

 

 2 3

 × 1 2

    4 6

2 3 

 2 7 6


  





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铺设,在算理直观化与算法抽象性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更容易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使“算理”与“算法”的连接得恰到好处,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性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总之,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不可偏颇,“重算理、轻算法”和“重算法、轻算理”都不可取。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要正确地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实现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法理相容之境,才能真正实现深度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