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如何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6
/ 2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探究

饶小琴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实验小学, 江西 抚州 3440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各方面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成为教育界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处于学生各方面发展、习惯养成、能力提高的起步阶段,更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时候,综合实践活动是连接现实生活与他们所学各类科学知识、抽象理论之间的桥梁。而小学语文科目作为一门基础而综合多种能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科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社会性实践活动中提高、发展自身各方面能力,尤其要求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语文。本文则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社会性实践;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好语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的就是在课内外进行语文学习的种种实践方式。比如说参观访问各类场馆、创办各类主题性的报刊、演绎课本剧、开读书会或故事会等。此外,还包括语文兴趣小组的活动以及利用一系列现代媒体手段进行语文科目的学习等等。那么具体教学中,如何开展好小学语文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从教材出发,充分结合教材内容

在开展小学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而不能脱离课本、教材的需求。在部编版教材的课本中,每个单元设置有语文园地,在口语交际部分专门设置了各种各样与该单元内容高度相关的社会实践内容。因此,可以结合课本每个单元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进行有效结合。

比如说,可以结合教材创设口语交际的“模拟场景”,如结合生活的城市或地区,让学生扮演一回“小导游”的身份,给初来当地的陌生人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以此种有趣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特点、特色建筑、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观察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并在介绍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和思维的组织能力。

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往往是教育专家根据学生特点而特意设置,比较适合学生实际情况、且贴合当单元所学内容。而仿真的情境既有趣、又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表现自我的愿望空前强烈,社会性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二、结合阅读书目开展实践性活动

广泛的阅读不光可以使得学生增长知识见闻,同时还能帮助其开阔视野。对于语文科目的学习,阅读更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科目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广泛涉猎。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阅读本身即一种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可以借助故事分享会、读书会等多种形式进行阅读型的社会实践。

比如,教师每周可以给学生推荐部分课外阅读数目,学生根据兴趣自行选择阅读,然后按照所选书目进行分组,形成多个阅读小组,学生在阅读后在小组中交流感想心得、复述故事内容。此外,还可以进行所选书目的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工查找相关资料,上网搜索,找到相关文字图片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读书会的作用有很多,首先是调动学生阅读书本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让学生在交流心得的过程中增加对书本的感悟、促进不同思维、读后感的碰撞,使得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提升表达能力,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增加个人感悟、扩展视野,提升各方面能力。

三、放低教师姿态,创设轻松愉悦的活动环境

在语文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自信,觉得自己难以做好实而畏首畏尾,担心因做不好而受到责骂反而不敢施展开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在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中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而不是主导者。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发挥创造里、想象力,充分展示自己,不要让教师的意志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学生靠自己可以充分做好社会性实践活动,相信学生能够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全面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索。

比如说“设计贺年卡”一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前,可以让学生放学后去各个商店进行“考察”,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不同的贺年卡款式、图案,在询问中明白贺年卡的不同用途。在正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中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在小组内给出各自的改进建议。最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制作,并指导学生用语文的视角去填写贺年卡。

在活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给足学生空间和信任,让学生自由发展,在各种活动中都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调动运用,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语文知识的调动能力。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彼此给出建议也是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导者、让他们在点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实践活动中的一个主持者、流程的推动者,而借助语文科目的社会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实践探索,成为实践活动的主导者。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推动学生自立、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动脑、动手。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也要紧密结合实际、结合教材、营造轻松氛围,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才能推动语文科目的社会性实践活动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延红.实践中成长,失败中坚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探索[J].时代教育,2014(22):218-219.

[2]张小亮.浅谈社会实践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融合[J].天津教育,2020(23):129-130. [1]张小亮.浅谈社会实践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融合[J].天津教育,2020(2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