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1

浅谈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王德珍

吉林省松原市职业教育技术中心(138000)王德珍

诗人西蒙斯曾经说过:“如果能适当地用一种令人愉快而又认真的方式教授的话,那么所有的科学知识就其本质及关联来说,就充满着趣味。”教学中,科学而又优美的教态语势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恰到好处而又轻松愉快的表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导言要生动

“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捶打冰冷的铁”,如果一开篇教师的讲解就拖沓冗长,毫无生机,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那么整个一堂课的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儿。教师的语言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定要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一种想听,愿听的愿望。富有磁性的开篇,可以使枯燥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师生之间有一种默契,老师讲得有劲,学生听得有趣。

2提问要有启发性、科学性

“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适度的提问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思维动态,启发引导学生。提问不仅要求教师在方式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语言上也要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索、创新、竞争的欲望。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找出新旧知识的矛盾点,这种问题一经提出,就能激起思维波澜,推动问题解决。要避免那种提问背定义、公式、定理的呆板做法。

课堂提问中简单的一问一答不等于启发式,而启发性的问题必须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价值性的问题。提问时,要全面考虑解题的思路,要注意“一题多解”,启发学生通过比较,找到一种较好的、较简单的解题方式,对于学生发表的独立的创新的见解,要当场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而对于较差的学生,要时常激励他们回答的兴趣和自信心。有时,有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正确领会或由于紧张而不知从何说起,教师就应变换一个角度或添加一些辅助性问题,例如:在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时,个别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应该耐心引导:“二元”指的是什么?“一次”又是什么意思?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即兴提问,它既能启发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而且也起到了全体学生都参与复习的作用,给新课的讲解做好了准备。

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手段。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效提问要做到如下方法。

2.1目的性要强。如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新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迁移性的提问,归纳总结的概括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等。教师在上课前要进行设计提问,清楚每一个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安排好提问顺序,为教学目标服务。

2.2提问面要广。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给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3提问要有启发性。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两个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相加吗?通过这些有序问题的启发,学生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算理,并能顺利准确的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提问就富有启发性。

3语言要准确、简洁、幽默、富有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贯穿整个课堂的始末,教师语言的表述、语态、声调等,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准确地分析知识,如定义、定理、公式,不仅要理解它本身的含义,还应准确地推敲它的引申意义,讲解时抓住关键性语句进行分析,注重词语的表达,一句话可以说明白的,决不用两句话来说,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消化、记忆。简洁的表达配上幽默的语言,使整个的课堂气氛都由枯燥无味变为活跃,走向富有生机的境界。恰到好处的幽默可以产生寓教于乐的积极效果,我们提倡数学教师要用幽默的语言准确地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我国古代在数学领域的成就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如:年轻时的数学家陈景润在读高中时曾听到数学教师沈元对哥德巴赫的热情歌颂:“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沈老师还说:“几百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证明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有谁能够做了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啊!”

一席话,激发了陈景润学习数论的热情。后来,他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1+2)”的台阶。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