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让学生放飞想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让学生放飞想象

杨燕

珠海市香洲区荣泰小学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童话故事想象奇特,情节生动形象且充满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独特分支,它应该做到充分愉悦儿童身心,启发儿童想象力,并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化发展形成。本文基于不同学段来探究了优化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并加以课例例证研究,希望放飞学生想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童话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学段;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语文文化与语言学习的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引入童话教学能够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样式及精神生活,对培养小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在童话教学中,小学生能够看到甚至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需求,也通过童话故事树立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1.小学语文中开展童话教学的价值

从当前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中可以发现,童话文学应该是深受小学生喜爱且适宜他们阅读的重要文学形式,可以说童话所占比重相当之大。童话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小学生全情投入到阅读教学当中,不但让他们身心愉悦,也让他们的语文学习过程更加轻松,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也为他们养成了热爱文学、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再一方面,当前较为单一的语文课程可能不能迎合现代教育发展节奏,因为现代教育本身对教师包括小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希望实现综合化教学联动。而童话教学恰好能够将语文学科与诸如音乐、科学、美术、舞蹈等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以童话教学为核心的扩散性思维,扩大语文教学的课堂延展范围。如此一来,通过童话教学来拓展学生视野,强化他们的语文学科综合知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及专业性等等都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以上都体现了小学语文中融入童话教学的现实价值。当然,从实际教学推进过程来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还应该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多学段多重教学优化。

2.小学语文不同学段的童话教学策略研究

2.1低学段童话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方法介绍

童话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学段来进行合理选择,具体来讲就是要基于《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再结合人教版教材来合理调配给出正确的教学内容。

低学段童话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讲故事上,让学生首先了解童话是什么,将教学重心放在“讲述”,例如节选一些古典、民间童话,让学生单纯的去聆听和体会,让他们理解童话中最原始的智慧内容和最朴素的情感内容,激发他们最初对童话故事的想象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一课中,教师就会指导学生一些关于童话故事讲故事的技巧,告诉他们如何恰到好处的停顿,以吸引他们学习童话故事的注意力,将童话故事的亮点与重点内容突出出来,换言之,就是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都集中在某一点上。在《丑小鸭》中,比如这一句“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这里重点在“谁”之后停顿一下,承上启下的带出下文,重点突出“谁”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到底都有谁欺负丑小鸭呢?”于是教师继续阅读出了以下内容“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读完后教师会继续提出问题“被公鸡嫌弃也就罢了,连哥哥姐姐都咬他,你觉得丑小鸭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基于童话故事情感来吸引并保持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深入研究《丑小鸭》的学习兴趣。

总结来说,该低学段的童话教学强调如何“学习用”,学习用标准普通话来流畅朗读童话故事,并能够浅层次的理解童话故事,懂得聆听教师所讲的童话故事,理解童话寓言的优美、明快与自然,初步掌握朗读童话故事的技巧。

2.2中学段童话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方法介绍

中学段童话教学应该更上一层,指导学生学会复述并表演童话故事。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幸福是什么》一课为例,教师就应该先为学生示范阅读课文,并引导他们初步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童话故事的相关内容,了解3个年轻人是如何与美丽的姑娘相遇的?姑娘告诉他们什么?他们是怎样追求幸福的?而十年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什么?幸福是什么等等。这一过程教师就要求学生首先能够完整复述《幸福是什么》,然后逐一回答教师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深度挖掘学生对于该篇童话故事的理解程度与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多方面感官。而教师在学生复述童话故事过程中,也要发现他们语言与个性中的闪光点,并采取激励式教学模式,让他们在良好的心态中来感受《幸福是什么》中生动的形象、语言和人声哲理,并最终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完成学习任务。

在复述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表演童话故事,还以《幸福是什么》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复述的童话故事情节用肢体语言配合口述语言表演出来,真正走进童话的世界,融入童话的情感氛围当中。在这里,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来创编《幸福是什么》的表演文本,让学生更易于表演,且享受扮演3个年轻人追求幸福的乐趣。就目前来看,课本剧是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首先指导学生揣测角色的心理,并基于学生自身的想象力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辅导学生推敲童话中语言,鼓励他们丰富自己的表演创造力,给予他们足够自由的表现空间[1]。

2.4高学段童话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方法介绍

到了高学段,童话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应该更加深入,可以考虑设计话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学习童话内容。正如我国教育学者所言“到了一定阶段,阅读童话需要有解释隐喻与想象的能力”,高学段小学生就应该拥有这样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设计话题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卖火柴的小姑娘》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之前首先设计多个话题,引领学生首先深入到话题中展开质疑与讨论过程,例如“小姑娘为什么要卖火柴?”、“她看到别人家有烤鹅、有圣诞树,她想到了什么?”、“小姑娘最后为什么一根接一根的点燃火柴?她想到了谁?为什么?”当教师提出若干问题以后,学生就应该围绕课文和问题来深入理解文章,并发现文章以外的内容,借此机会来提高他们的童话素养。为了更进一步丰富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配合多媒体、音乐等等来设计问题情境,配合课文插图来激发学生深度阅读文章,并鼓励他们以作文形式来改写童话,丰富童话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法。总体来讲,要基于童话故事本身来教导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滋养小学生的童心世界[2]。

3.课例分析

这里以小学语文中学段童话教学为例,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去年的树》一课展开童话教学课例设计。《去年的树》出自于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集,它语言简洁且叙述描绘手法朴素,主要描写了一只鸟和一棵树之间的故事。整个故事思想开放,不同人的理解也不同,无处不透露一种“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意境感觉。

3.1课例目标教法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结合学段目标,以课文中“鸟儿的两次歌唱、三次询问、苦苦追寻树的踪迹”为主线展开教学,并设计4个教学环节与学生们共同展开童话故事学习。

3.2教学过程

3.1.1情境带入

首先为学生播放《高山流水》,以音乐带入新课,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分享课文中的文字,通过文字想象画面。而教师则会相继提出课文中句段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本课教学内容中语言的简练。

3.1.2深入教学过程

3.1.2.1角色读、知心

首先要利用塑化说言心声的形式带入课文,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去年的树》,特别是认真朗读并把握鸟儿和树之间的对话,感受二者的依依惜别之情与来年再见的幸福约定。同时还要注意有感情的朗读鸟儿与树根、大门以及女儿的三次对话,邀请4名学生分角色演读,将他们完全带入到为树的命运惋惜的情感之中,同时感受到鸟儿的真情所在。

3.1.2.2复杳读、悟情

在该阶段,教师会专门播放音乐动画激发学生,让他们合作展开复杳读,进一步体会鸟儿的执着心态。在教学中教师也会参与到学生的复杳读过程当中。例如教师会朗读到“所以,无论跨越万水千山,无论树在哪里,无论树变成了什么,鸟儿都要找到他!”随后学生们再读“鸟儿向山谷里飞去、鸟儿向村子飞去。”实际上这就诠释了鸟儿的执着与永恒,表现了鸟儿与树之间至死不渝的情谊。

通过这篇童话故事的学习,教师就希望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人生的悲欢离合,并告诉学生《去年的树》这样的童话故事值得用我们一生的时间区阅读和细品。所以教师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再长大后重读这篇童话故事,到时必然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启示与感动[3]。

4.总结

当前社会竞争激励,我国虽然倡导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依然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依然还要为升学压力所困,导致学校教学过程也存在诸多偏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片纯净空间,将童话教学拓展开来,传达其中所存在的知识与美德,发掘童话特性的同时也挖掘小学生的人格特性与品质,为他们自由学习语文知识带来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也为他们留下专属于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美好记忆。

参考文献:

[1]许湘云.对小学童话有效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文教资料,2011(8):63-65.

[2]梁启周.小学童话教学的价值探析[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6(11):97.

[3]邓义钰.浅谈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7(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