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全国多数探空站仍在使用701测风二次雷达.其主要工作部件多为阻容元件和电子管组成,工作的稳定性相对较好.由于设备生产时间较长、元件趋于老化、配件稀少,故障逐日增多.

  • 标签: 二次雷达 电子管 测风 阻容元件 故障维修 配件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8日发生在新疆伊犁地区一次系统降水过后的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对流风暴并无有利的大尺度系统配合,有发生突然、维持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利于出现局地对流风暴的主要因素为地表附近高温、高湿,空气中能量释放不完全等。本次降雹过程存在对流风暴,成熟时回波强度大于50dBz,相对应的速度图上有逆风区、辐合气旋式速度对以及下层辐合、上层辐散等特征。研究还发现,强回波区扩展到-20℃等温线以上,风暴顶辐散正负速度差较大,VIL持续大于50kg·m^-2,以及VIL突增等都是冰雹强度预报简单有效的参量。

  • 标签: 强风暴 冰雹 回波强度 VIL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新型监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3—14日华北飑线过程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等特征。结果表明:(1)"0613"飑线过程发生在"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分布环境条件下;在蒙古冷涡影响背景下,河套地区生成的对流云团在前倾结构700hPa与850hPa冷式切变线之间发展合并,形成有组织的飑线系统。(2)在强盛阶段,飑线具有明显的弱回波通道,飑线西段为偏西风与偏东风形成的气旋式切变,东段为强的反气旋式切变;弓形回波顶点处风向、风速辐合显著,飑线内部后侧倾斜向下的入流急流将中层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加强了对流风暴的下沉运动,并与后侧倾斜向下的冷空气入流共同作用加强了飑线前侧的气压梯度,是地面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3)飑线前部低压暖区生成的对流云泡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附近发展合并形成超级单体风暴,其后侧中高层入流将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促使地面出流及风暴前沿辐合抬升运动增强,使得超级单体风暴生命维持较长,是山西长治大冰雹持续近4h的主要原因。(4)同一飑线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垂直结构、移速及带来的强天气有明显差异。(5)自动站极大风速切变线的生成较雷暴大风带的出现提前30~40min,这对飑线大风预警有指示意义。

  • 标签: 冰雹大风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系统
  • 简介:1高空探测业务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空探测系统获得了长足发展,业务应用的探空仪从苏式49型探空仪等比较杂乱的型,发展到我国1985年开始自行研制、生产的59型探空仪和80年代的电子探空仪;地面接收测风系统从短波收报机、光学经纬仪、200MHZ无线电经纬仪迅速发展到60年代初期的400MHZ701型二次测风雷达,并建成120个站的业务探测网,成为全球探空站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 标签: 探空仪系统 波段测 测风雷
  • 简介:一、引言激光雷达(LightDetectionandRanging,简称LiDAR)是利用激光测距原理确定目标空间位置的新型测量仪器。通过逐点测定激光器发射信号与目标反射信号的相位(时间)差来获取激光器到目标的直线距离,再根据发射激光信号的方向和激光器的空间位置来获得目标点的空间位置。通过激光器对物体表面的密集扫描,可获得物体的三维表面模型。

  • 标签: 激光雷达 点云数据 应用 空间位置 三维表面模型 发射信号
  • 简介:摘要:探地雷达属于科学无损探测工具的范畴,在公路、机场、隧道等多个领域中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钻孔取芯和室内试验手段相比较,在进行公路工程检测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探地雷达技术,不仅具备比较快的检测速度,而且能够做到无损,针对病害成因及类型,能够开展相关的探索与判断工作,尤其是在路基深层问题与地质条件的探测性能方面具备非常高的优势。

  • 标签: 探地雷达 公路工程 公路检测
  • 简介:为了在水文中实现区域面雨量的监测及应用,研究面雨量的快速提取方法。首先对雨量雷达的数据格式进行说明,设计了雷达极坐标数据向面雨量栅格数据转换的方法,能够将面雨量数据无缝融合到水文GIS地图中,并采用基于ArcGISEngine二次开发的面雨量提取软件,为测雨雷达进一步在水文中应用提供方法支撑。

  • 标签: 测雨雷达 面雨量提取 极坐标数据 栅格数据
  • 简介:摘要:结合地质雷达技术的特点,从自身的公路隧道工程管理经验出发,多角度分析了地质雷达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中的隧道检测、超前预报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于全方位提升公路隧道工程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 标签: 地质雷达技术,公路隧道工程,隧道工程检测,超前预报
  • 简介:基于2016年2月和8月江西宜春风廓线雷达探测水平风场数据,分别利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发现,相比原始观测风场,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均能有效过滤风廓线雷达原始风场的高频脉动。两种方法对比分析发现,对于空间尺度的瞬时扰动,EOF分析重构法质控效果优于高斯滤波法;对于时间尺度的瞬时扰动,高斯滤波法质控效果优于EOF方法。

  • 标签: 风廓线雷达 质量控制 水平风场 EOF分析 高斯滤波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各项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更多新型的科技技术已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文章针对地质雷达无损检测隧道衬砌质量存在的问题建立模型,模拟隧道衬砌结构并进行室内试验,探求地质雷达波传播与混凝土介电常数中各影响因素间的变化关系。

  • 标签: 隧道 衬砌 地质雷达 无损检测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雷达技术不断取得新的技术创新,通过该技术不但能够快速得到空间的三维数据信息,并且非常快速。现在在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已经在工程测绘领域取得十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广泛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测绘的工作效率。一般而言,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空间三维信息,相关工作者会对测绘目标进行点位的确认,而通过激光雷达技术则能够直接通过gps快速准确的获取到所需要的空间三维信息,然后通过数据处理获得相应的位置信息。

  • 标签: 工程测绘 激光雷达 测绘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激光雷达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变得日益成熟起来,如今这项技术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比如说进行空间三维信息的收集,就非常的便捷。目前来说,国内对于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通常是用于测量比较精密的工程,获取精确的数据以后进行高程模型的构建。如今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其作用也是相当认可的。

  • 标签: 工程测绘 激光雷达 测绘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相控阵天线技术的发展,不同形式、不同波段以及各种规模的相控阵天线不断开发与应用,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校准和测量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对于校准精度要求特别高的天线。

  • 标签: 大阵面 雷达天线 高精度 装配技术
  • 简介:摘要:地质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检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高检测效率,提供准确信息,降低工程风险,并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地质雷达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深度限制、地质复杂性、数据解释困难和仪器成本高等。为了充分发挥其优势,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探测区域,设置合理的参数和采样方式,并综合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专业解读和分析。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地质雷达技术将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地质雷达 水利工程检测 应用
  • 简介:摘要:达中的雷达天线座要保持较高的水平度,以确保雷达系统对目标定位的高精准度,所以雷达维护人员必须按相关规定,定期用水平仪来检测雷达天线座的水平度。

  • 标签: 雷达装配 水平调试方法 应用
  • 简介:摘要:在现代雷达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一个显著的挑战是如何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规避对雷达的潜在干扰,以充分利用现代雷达的探测能力。因此,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雷达抗干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复杂电磁环境中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实际应用。

  • 标签: 电磁环境 现代雷达 干扰技术
  • 简介:过去数十年来,在世界范围频繁发生的滑坡灾害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影响了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显然,为了挽救生命和财产存在一种发展和完善预警系统的强烈需求。虽然过去人们在预警系统领域开展过许多研究,但有关危害的认识以及突发事件的预测,仍然是预警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在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中,在滑坡预警系统领域中采用一种方法来改善这些关键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展复杂滑坡模拟。这使得一方面在模拟的帮助下,对不稳定边坡进行详细调查;另一方面,为用户易于使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复杂模拟结果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和模拟系统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耦合系统的两种操作模式:学习和决策支持系统。本文另一个研究重点在于,按照适当方式采用多个用于处理复杂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和分析方法,从而分别为决策支持系统和学习系统中用户提供支持。

  • 标签: 滑坡 预警 决策支持系统 学习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在当前的城市不断发展下,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了保障城市人民的居住需求,构建了超高层建筑,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但同时超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以及质量也成为了施工中的难题之一,而且超高层建筑在实际的施工中存在着极大的施工安全风险,很容易造成人员意外死亡,所以必须要做好施工安全预警管理,来保障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鉴于此,本文对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安全预警管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主要就是为了保障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安全,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 标签: 超高层建筑 施工安全 预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