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分析了WSR-88D或CINRAD/SA中常用的降水模式VCP21的扫描特点与扫描参数,结合移动雷达的参数设置要求与预报服务的需求,探讨了移动雷达体扫描的设定。主要有三个方面:(1)由于起始角度选择不当,使地物杂波对反射率产品与双偏振产品质量产生影响;(2)探讨径向扫描参数,如脉宽、距离库、探测距离、脉冲重复频率等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考虑以62.5km为代表的近距离、125km为代表的远距离与两者之间各参数的预设值;(3)基于移动雷达补充现有两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扫描探测盲区的服务需求,初步研究体扫描中仰角值的设置。

  • 标签: 移动雷达 体扫描 双偏振 扫描盲区
  • 简介:针对灾情直报2.3系统功能不完善的情况,实现发布“高温蓝色预警”功能。①添加预警图标。进入已安装的灾情上报系统2.3文件包。寻找“.\nmc\灾情直报\img”,在该目录中添加文件名为“p0003004”的高温蓝色预警图标(文件类型为JPEG图像)。②添加预警指南。

  • 标签: 预警 灾情 蓝色 高温 系统 JPEG图像
  • 简介:本文以河北省山区10km×10km方格为独立研究单元,通过确定性系数模型对突发地质灾害的潜势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每个基本单元进行赋值,研究方格内历史灾害事件的降雨过程与潜势度数值的线性关系,采用多元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地质环境基础因素、降雨激发因素与地质灾害之间的显式统计预警模型,并通过2012年7月21—22日的实况预警检验,初步证明了显式预警统计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标签: 显式统计 量化 潜势度 线性回归
  • 简介: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6—2011年晴空无云时激光雷达(CE-370—2)资料,结合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多波段太阳光度计(CE-318)资料,对比验证了激光雷达资料的反演结果,并分析了兰州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激光雷达反演得到的光学厚度与光度计观测得到的光学厚度,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6。兰州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3—5月和11-12月较大,主要原因是3—5月是当地沙尘频发期,11—12月是居民集中采暖期,沙尘排放和燃煤排放显著增加了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气溶胶光学厚度6~10月偏小,湿沉降清除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光学厚度季节分布为春季0.42,冬季0.36,秋季0.30,夏季0.21。光学厚度频数分布于0.0~0.3的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且存在季节差异。兰州上空夏季干净,春季浑浊,冬季次浑浊。

  • 标签: 激光雷达 兰州地区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频数分布
  • 简介:通过对鄂尔多斯CINRAD/CB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近6a(2005年11月至2011年11月)中出现的主要硬件故障成因分析,提出排除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在日常雷达运行维护保障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极大地减少了CINRAD/CB雷达的故障率和维修时间。

  • 标签: 雷达 硬件 故障 维护
  • 简介:台风灾害预评估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其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强的基础工作,目前尚无成熟的标准.对灾害预评估的概念从灾害预警的视角做出了进一步的界定;从灾害系统论出发,借鉴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方法,以台风灾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有预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台风灾害预评估的指标体系,对该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 标签: 风险评估 损失评估 预评估 台风灾害 指标体系
  • 简介:利用2007--2008年1—12月国家气象中心GRAPES云模式预报雨量资料,及同期江西区域天气雷达估测雨量及自动气象站实测雨量资料,比较其基本统计与地理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相关计算与结果分析,选取129个数据样本,计算分析它们之间的复相关性,并对其计算误差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雨量的复相关性较好。GRAPES云模式预测的时雨量值最大,比雷达估测的时雨量值及自动站实测的时雨量值偏大,自动站实测时雨量值次之雷达估测的时雨量值偏小。

  • 标签: 预报雨量 GRAPES云模式 雷达估测 实测
  • 简介:在自然灾害防御方面国土、水利、气象、地震、环保、水文、泥石流预警等部门都具备一定的防灾职能,这些机构在自然灾害防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侧重点不同,且自成体系,其实质仍属单一灾种垂直管理模式,存在信息不能互通,设备资源浪费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影响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如果继续延续老的体制,将难以承担自然灾害防御工作。为了提升自然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整合资源,陇南市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在国土、水利、气象、地震、环保、水文、泥石流预警等部门紧密配合下,按照暴雨监测站平均站间距5km,山洪泥石流灾害一级重点区站间距5km,二级重点区站间距10km,一般防治区站间距15km的要求进行测站建设。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包括:基本信息、实时监测、历史资料查询、综合研判与预警发布、系统管理5大模块14个子系统。

  • 标签: 自然灾害 应急指挥 监测预警 信息管理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CDMA传输技术及其在地震前兆远程子台的应用,之后以天津市地震局宝坻地震台的远程子台为实例,对地震前兆远程子台CDMA传输中的故障原因进行了研究,指出导致CDMA传输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仪器通讯部分故障、资费余额不足、路由器“假死”、路由器死机、路由器内部故障(特别是SIM卡接触不良)、CDMA信号强度不够、交换机故障、传输硬件连接断路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故障诊断流程,并对常见故障原因的判定和排除方法做了归纳整理。本文对使用CDMA传输方式或其他无线传输方式的地震前兆远程子台的维护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远程子台 CDMA传输 故障诊断 故障排除 网络维护
  • 简介:甘肃省武威市气象灾害短临监测预警业务系统考虑了气象资料获取、阈值设定、气象灾害影响范围等因素,以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作为输入,从数据处理、数据监测、数据分析及结果输出等几方面进行设计,通过设定气象灾害监测阈值进行监测。利用ArcGIS的分析功能与移动通讯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气象数据收集、处理、输出于一体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功能,增强了气象灾害防御的主动性和时效性。

  • 标签: ARCGIS ENGINE 气象灾害 短临 监测 预警
  • 简介:以浙江省近2年发生的5个地质灾害典型案例为基础,通过面向地质灾害发生地的社会公众、基层工作人员、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国土部门专家等4类人群进行2轮问卷调查,评估分析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效益。评估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0%以上)被调查者能接收到气象部门发送的预警短信、对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表示满意;气象服务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效益为35.68%,在减少人员伤亡方面的贡献率为59.18%。

  • 标签: 地质灾害 防治 气象服务 效益评估
  • 简介:1概况2013年3月11-22日,WMOIV区协飓风预报预警和公共天气服务培训班在美国迈阿密举行。来自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沿岸、西北太平洋地区的18个国家的22名高级预报员或气象专家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热带气象理论、飓风及热带气象预报业务和灾害天气应急服务3个方面;28名授课教师主要来自WMO、美国飓风中心、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著名教授WilliamGray、飓风中心(NHC)主任RickKnabb和高级飓风专家RichardPasch、JackBeven、美国气象先生DanielBrown等均参加了此次授课。

  • 标签: 灾害天气 预报预警 培训班 飓风 美国联邦 气象专家
  • 简介:本报讯北京市地下空间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日前在北京地质大厦召开。论坛旨在强调"城镇化建设,地质工作要先行",让地质工作全方位、立体化地对接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美丽北京世界城市建设。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向地下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必然之路。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是在地质体中进行的,因此地质体的性质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制约作用。

  • 标签: 地下空间资源 北京市 平方 地质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 空间资源开发
  • 简介:文章介绍了CINRAD/CD型新一代天气雷达伺服系统组成,分析总结了典型故障的排除方法,并指出了系统使用维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标签: 伺服系统 故障 排除
  • 简介: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区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OCAL)的微脉冲激光雷达(MPL)2008年4月30日至5月2日观测资料,对晴朗天气、浮沉天气及扬沙天气过程中气溶胶垂直分布的连续变化、物理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MPL很好地反映出不同天气过程中大气气溶胶廓线的日变化特征:受人类活动影响,天气晴朗时,早晨9时开始在0—2km范围出现气溶胶聚集区,持续至15时,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20km-1;受沙尘输送影响,浮尘天气时,气溶胶聚集区高度范围为1—2km,高层气溶胶富集区高度范围为5—7km,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38km-1;扬沙天气时,气溶胶聚集区高度范围为0—1km,浓度远大于浮尘天气,但高层气溶胶浓度较小且分布较均匀,气溶胶平均消光系数〉0.50km-1。

  • 标签: MPL 气溶胶 沙尘天气 垂直分布
  • 简介:利用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对在2003至2010年问获取的23幅ENVISAT合成孔径雷达(SAR)图进行处理,以调查墨西哥莫雷利亚市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模式。这些沉降区以地下水超采导致的集中圆形模式(例如格兰德河曲流区域;最大变形为7-8cm/yr)分布,或者以沿东北.西南或东一西向以及与主要断层平行方向延伸的模式分布(例如LaColina、LaPaloma和CentralCamionera断层;最大变形为4-5cm/yr)。在一些主要正断层上盘区也测量出较高的沉降速率,而在这些断层上盘区出露的第四系可压缩沉积层序厚度最大。横跨主要断层鉴别出明显的沉降速率差异,这表明这些断层起到地下水水平运动的阻挡层的作用。沉降速率与可压缩沉积层总厚度之间显示弱正相关性,而与抽水速率或静水位变化之间无任何相关性。利用常规InSAR对地面变形进行的延时分析揭示了LaColina断层和格兰德河曲流区北部地面沉降随时间的变化。对于格兰德河曲流区,InSAR测量的横剖面和三维视图以及沉降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沉降速率自2005年以来开始增大;这与PradosVerdesII井的再次下套管有关,因为该井井位处于最大沉降区中部。

  • 标签: 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InSAR永久散射体沉降构造地质地下水GPS莫雷利亚市墨西哥
  • 简介:未来在墨西哥湾中新统下段砂岩的勘探将越来越聚焦在埋深大于4.5km的地层,而对于那些深一深层岩层来说,储层物性是一个关键风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西墨西哥湾中新统下段砂岩储层物性的变化。为此,我们用取自深度在0.9~7.2km之间地层样品的岩相和岩石物性数据,分析了五个地区碎屑矿物组成、成岩过程、储层物性的区域性变化,这五个地区是1)路易斯安那;2)上得克萨斯海岸;3)下得克萨斯海岸;4)墨西哥布尔戈斯盆地;5)墨西哥韦拉克鲁斯盆地。在研究区内矿物组成变化非常明显。路易斯安那近海下中新统砂岩的平均矿物组成为石英:86%;长石=12%;岩石碎屑=2%(Q86F12R2)。往南,随着源区内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的出现,长石与岩屑含量增加。在从得克萨斯近海采集的样品中,上得克萨斯海岸岩样的矿物组成为Q67F24R9,及至下得克萨斯海岸,为Q58F24R19。墨西哥北部陆上布尔戈斯盆地中新统下段砂岩的平均矿物组成为Q64F22R23,而取自墨西哥南部韦拉克鲁斯盆地砂岩样品的岩屑比例最高,达Q33F12R55。路易斯安那地区富含石英的下中新统砂岩的主要成岩事件有机械压实作用和石英胶结物沉淀。往南,伴随岩石碎屑含量持续增加,压实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增大。南部方解石胶结物丰富,储层物性明显下降。在中等埋深,路易斯安那的富石英砂岩储层物性最好,而在得克萨斯和墨西哥,因岩屑含量增加,储层物性下降。在所有深度和温度下,相较下得克萨斯和墨西哥的岩层,路易斯安那和上得克萨斯岩层的孔隙度要高些,但地层深度〉5km、温度〉175℃时,孔隙度差异变小。西墨西哥湾从路易斯安那到墨西哥中新统中、下段的变化趋势可作为一个典型例证,来阐述作为一个成岩作用和储层物性控制因素碎屑矿物

  • 标签: 墨西哥湾 砂岩样品 储层物性 矿物组成 中新统 碎屑
  • 简介:在深度大于4500m的深到深油气藏中,储层性能是一种很重要的风险因素。对美国得克萨斯州墨西哥湾海岸北部古近系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分析,提供了有关浅到深埋藏成岩作用期间储层性能演化的深入认识。使用深度为200到6700m、温度为25N2300C的样品,评价了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藏作用的下降。根据岩石学数据和岩心分析解释了成岩作用和岩石物理性质。威尔科克斯群砂岩主要是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平均成分是Q59F221K19。在本区的成尔科克斯群砂岩沉积期间,物源区没有明显变化,而在下、中和上威尔科克斯群之间平均的砂岩成分也没有改变。但砂岩成分却随层序地层位置有变化,例如低水位陆坡扇沉积砂岩所含岩屑要多于高水位或海进体系域的沉积砂岩。从这一陆上数据集的观测结果来看,沉积于墨西哥湾深水环境的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岩屑含量可能要高于与其相关的高水位沉积同期层位。威尔科克斯群砂岩的孔隙类型在较浅深度是原生和次生孔隙以及微孔隙的混合存在,而到较大深度变为次生孔隙和微孔隙占优势。威尔科克斯群砂岩显示了稳定的孔隙度缩减,即从38℃时的33%减至132~(2时的12%,而在更高温度下几乎没有新的缩减。到1320C时,大多数原生孔隙已因机械压实作用而丧失或被石英胶结作用堵塞。尽管在深埋藏期间有平均3.5%的钾长石溶蚀,但次生孔隙的体积基本保持稳定。钾长石的这一晚期溶蚀体积被次生孔隙中沉淀的铁白云石、钠长石、伊利石和少量石英所抵消。存在于自生黏土、蚀变颗粒和基质中的微孔隙度的比例在最深的砂岩中有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发生的孔隙类型比例的变化以及总孔隙度的缩减改变了孔隙度一渗透率转换关系。由于大多数深到深的威尔科克斯�

  • 标签: 埋藏成岩作用 长石砂岩 墨西哥湾 渗透率 古近系 超深